2025年8月20日,芝加哥国际机场。
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在入境大厅里,人群熙熙攘攘。我在人流中来回张望,直到看到那张熟悉而又青涩的面孔--18岁的表妹的女儿,从中国远道而来,开启了她在美国求学之旅。她背着书包,拉着行李,一脸天真无邪,眼神里却透着初生牛犊般的自信与憧憬。我远远就看到她,叫了她的名字,她立刻笑了起来,精神抖擞,略显紧张却掩不住兴奋。看着她,我突然有些恍惚。仿佛回到了三十多年前,我又看到了那个曾经的自己——也是8月20日早晨,也是一个国际机场,只不过那时我站在的是旧金山的国际机场。那天,我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怀揣着忐忑不安的心,开启了我的留学之路。三十多年过去了,岁月改变了容颜,却让我在这一天重新感受到那段温暖的记忆。
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还在初步探索的阶段,自费出国留学生凤毛麟角。我刚刚大学毕业,信息闭塞,资源匮乏。备考托福和GRE,没有培训班,没有线上课程,只在市中心的新华书店里找到两本教材,读了又读,背得滚瓜烂熟。父亲在北京托朋友买来一本崭新的《新英汉词典》,那几乎成了我唯一的参考书籍。
那年,我的分数通过了申请学校的入学线。在美国生活的叔公替我出了经济担保书,学校寄来了I-20,之后便是去广州领事馆申请签证。前前后后去了三次,才终于拿到通往梦想的那张小小签证。
我清晰地记得,那天离家时,父母陪我走到火车站。母亲坚持要一直陪着我坐火车,直到我们到了深圳的罗湖桥头,那里是中英边境的分界线。她站在桥这头,看着我逐渐消失在人流中,直到我完全融入了那个方向,朝着我渴望已久的远方出发。
在香港,表哥接待了我。他为我安排了一晚的酒店,给我提供了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第二天,表哥陪我一起前往香港启德机场,送我登上了飞往旧金山的美国联合航空的航班。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进行如此长途的国际飞行。没有坐过飞机的我,心情既激动又紧张。机舱内空调开得很冷,我靠在窗边的座位上,怎么也睡不着。那时,我的脑海中充满了各种不安的念头:我身上只有父母拿出所有积蓄、找亲朋好友换来的800多美元,助学金和奖学金都还没消息,如果没有学校的资助,我根本无法支付学费,这就意味着我可能无法注册上学,甚至可能无法合法留在美国。 我开始心里不停地演练着不同的应对方式:如果一切失败,我该怎么办?是回国吗?还是再试申请其他学校?还是有其他的解决方法?我一次又一次地想着各种可能性,思绪乱成了一团。
那顿机上的晚餐我记得特别清楚。一份西餐套餐中有一小盒沙拉,我却迟迟不敢动筷。当时的我,从未吃过生菜,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味道。那个年代,中国还鲜有西餐厅,物资紧缺,人们习惯将所有蔬菜煮熟才放心食用。 坐我旁边的是一位美国华人女士,她看了看我未动的沙拉,笑着问我为什么不吃。我如实告诉她原因,她笑着说:“你以后会爱上沙拉的。”她说对了,如今的我,沙拉是我喜欢的食物。
当飞机缓缓降落旧金山机场时,天边刚刚泛起晨光。透过舷窗,我看到了那座美丽的金门大桥——橘红色的身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神秘又壮观,让人着迷,我对未知世界的忐忑心情,顿时变得轻松起来。 叔公早早就到了机场,他和叔婆特地从家里驱车三小时前来接机。踏上美国的第一刻就能看到亲人,是怎样一种温暖的幸福啊。
他们带我参观金门大桥,那一幕我至今难忘。抵达时,浓雾掩映下的橘红色桥身,若隐若现,給大桥平添了一份神秘感和朦胧美。直到从访客中心出来,雾气逐渐散开,终于露出桥身的庐山真面目,壮观、雄伟、且光彩夺目。
两天的短暂停留中,得到叔公的大儿子一家人的热情款待,得知我没有携带床上用品,立刻为我准备了一整套。然后我乘飞机前往华盛顿D.C.,叔公的小儿子接我,并开车四小时送我到弗吉尼亚州的学校,还为我购置了生活必需品。
真正的命运转折点发生在开学注册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我仍旧没有拿到奖学金或助学金,只知道有可能正在审批。我硬着头皮走进了导师的办公室,用不是很流利的英语把我的处境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他听完后,毫不犹豫地打了数个电话,跟系里和学校相关部门协调。那天,他为我争取到了从Virginia Tissue Bank(如今改名为LifeNet Health: 是间非盈利从事人体组织的获取、处理和分发,用于移植和科研的机构) 拨出的一笔助学金, 让我在求学的路上没有后顾之忧。 最终,学校通融让我成功注册。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他乡遇故知”的含义,也第一次深切明白,感恩,不只是对别人的回报,更是一种内心的力量。
后来,留学生活慢慢步入正轨。我学有所成,拿到学位,找到了工作,在旧金山湾区安家立业。然而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叔公已然逝世,但他当年给予我的帮助和关怀,至今铭刻心头。每当重游旧金山金门大桥,大桥风采依旧,心中却多份伤感,忆起叔公的仁慈和教诲,怀旧之情油然而生。金门大桥不再只是一个建筑,而是一座通往新生活、承载感恩与亲情的“心桥”。 我不止一次想过:如果当初没有亲人的接机、帮忙、没有导师的支持、我的人生轨迹可能会完全不同。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早已今非昔比。孩子们的眼界更宽广,资源更丰富,许多家庭已经能够支持孩子高中毕业就出国留学。他们不再为学费发愁,不再孤身一人漂泊,他们的父母就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而我,也已从当年的“留学生”变成了“接机人”。看着表妹的女儿在机场充满期待的模样,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满心焦虑却充满梦想的自己。这一次,换我在接机的一侧,用温暖的问候和热情为她打开异国的第一扇门。
接下来的两天,我陪表妹的女儿到学校,整理床铺、办银行卡、学生证、安顿生活。看着她渐渐熟悉环境,心里不禁涌上一股感动——如今,我能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人生就像一座桥,一头是过去,一头是未来。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这座桥上奔跑的旅人。 回望那年8月20日,我带着焦虑、彷徨和梦想走进异乡;而今天,又在同样的日子里,我带着感恩、与温暖迎接后来者。
8月20日的记忆:从留学生到接机人
一切美好源于梦想 (2025-08-25 02:29:17) 评论 (4)2025年8月20日,芝加哥国际机场。
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在入境大厅里,人群熙熙攘攘。我在人流中来回张望,直到看到那张熟悉而又青涩的面孔--18岁的表妹的女儿,从中国远道而来,开启了她在美国求学之旅。她背着书包,拉着行李,一脸天真无邪,眼神里却透着初生牛犊般的自信与憧憬。我远远就看到她,叫了她的名字,她立刻笑了起来,精神抖擞,略显紧张却掩不住兴奋。看着她,我突然有些恍惚。仿佛回到了三十多年前,我又看到了那个曾经的自己——也是8月20日早晨,也是一个国际机场,只不过那时我站在的是旧金山的国际机场。那天,我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怀揣着忐忑不安的心,开启了我的留学之路。三十多年过去了,岁月改变了容颜,却让我在这一天重新感受到那段温暖的记忆。
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还在初步探索的阶段,自费出国留学生凤毛麟角。我刚刚大学毕业,信息闭塞,资源匮乏。备考托福和GRE,没有培训班,没有线上课程,只在市中心的新华书店里找到两本教材,读了又读,背得滚瓜烂熟。父亲在北京托朋友买来一本崭新的《新英汉词典》,那几乎成了我唯一的参考书籍。
那年,我的分数通过了申请学校的入学线。在美国生活的叔公替我出了经济担保书,学校寄来了I-20,之后便是去广州领事馆申请签证。前前后后去了三次,才终于拿到通往梦想的那张小小签证。
我清晰地记得,那天离家时,父母陪我走到火车站。母亲坚持要一直陪着我坐火车,直到我们到了深圳的罗湖桥头,那里是中英边境的分界线。她站在桥这头,看着我逐渐消失在人流中,直到我完全融入了那个方向,朝着我渴望已久的远方出发。
在香港,表哥接待了我。他为我安排了一晚的酒店,给我提供了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第二天,表哥陪我一起前往香港启德机场,送我登上了飞往旧金山的美国联合航空的航班。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进行如此长途的国际飞行。没有坐过飞机的我,心情既激动又紧张。机舱内空调开得很冷,我靠在窗边的座位上,怎么也睡不着。那时,我的脑海中充满了各种不安的念头:我身上只有父母拿出所有积蓄、找亲朋好友换来的800多美元,助学金和奖学金都还没消息,如果没有学校的资助,我根本无法支付学费,这就意味着我可能无法注册上学,甚至可能无法合法留在美国。 我开始心里不停地演练着不同的应对方式:如果一切失败,我该怎么办?是回国吗?还是再试申请其他学校?还是有其他的解决方法?我一次又一次地想着各种可能性,思绪乱成了一团。
那顿机上的晚餐我记得特别清楚。一份西餐套餐中有一小盒沙拉,我却迟迟不敢动筷。当时的我,从未吃过生菜,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味道。那个年代,中国还鲜有西餐厅,物资紧缺,人们习惯将所有蔬菜煮熟才放心食用。 坐我旁边的是一位美国华人女士,她看了看我未动的沙拉,笑着问我为什么不吃。我如实告诉她原因,她笑着说:“你以后会爱上沙拉的。”她说对了,如今的我,沙拉是我喜欢的食物。
当飞机缓缓降落旧金山机场时,天边刚刚泛起晨光。透过舷窗,我看到了那座美丽的金门大桥——橘红色的身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神秘又壮观,让人着迷,我对未知世界的忐忑心情,顿时变得轻松起来。 叔公早早就到了机场,他和叔婆特地从家里驱车三小时前来接机。踏上美国的第一刻就能看到亲人,是怎样一种温暖的幸福啊。
他们带我参观金门大桥,那一幕我至今难忘。抵达时,浓雾掩映下的橘红色桥身,若隐若现,給大桥平添了一份神秘感和朦胧美。直到从访客中心出来,雾气逐渐散开,终于露出桥身的庐山真面目,壮观、雄伟、且光彩夺目。
两天的短暂停留中,得到叔公的大儿子一家人的热情款待,得知我没有携带床上用品,立刻为我准备了一整套。然后我乘飞机前往华盛顿D.C.,叔公的小儿子接我,并开车四小时送我到弗吉尼亚州的学校,还为我购置了生活必需品。
真正的命运转折点发生在开学注册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我仍旧没有拿到奖学金或助学金,只知道有可能正在审批。我硬着头皮走进了导师的办公室,用不是很流利的英语把我的处境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他听完后,毫不犹豫地打了数个电话,跟系里和学校相关部门协调。那天,他为我争取到了从Virginia Tissue Bank(如今改名为LifeNet Health: 是间非盈利从事人体组织的获取、处理和分发,用于移植和科研的机构) 拨出的一笔助学金, 让我在求学的路上没有后顾之忧。 最终,学校通融让我成功注册。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他乡遇故知”的含义,也第一次深切明白,感恩,不只是对别人的回报,更是一种内心的力量。
后来,留学生活慢慢步入正轨。我学有所成,拿到学位,找到了工作,在旧金山湾区安家立业。然而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叔公已然逝世,但他当年给予我的帮助和关怀,至今铭刻心头。每当重游旧金山金门大桥,大桥风采依旧,心中却多份伤感,忆起叔公的仁慈和教诲,怀旧之情油然而生。金门大桥不再只是一个建筑,而是一座通往新生活、承载感恩与亲情的“心桥”。 我不止一次想过:如果当初没有亲人的接机、帮忙、没有导师的支持、我的人生轨迹可能会完全不同。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早已今非昔比。孩子们的眼界更宽广,资源更丰富,许多家庭已经能够支持孩子高中毕业就出国留学。他们不再为学费发愁,不再孤身一人漂泊,他们的父母就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而我,也已从当年的“留学生”变成了“接机人”。看着表妹的女儿在机场充满期待的模样,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满心焦虑却充满梦想的自己。这一次,换我在接机的一侧,用温暖的问候和热情为她打开异国的第一扇门。
接下来的两天,我陪表妹的女儿到学校,整理床铺、办银行卡、学生证、安顿生活。看着她渐渐熟悉环境,心里不禁涌上一股感动——如今,我能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人生就像一座桥,一头是过去,一头是未来。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这座桥上奔跑的旅人。 回望那年8月20日,我带着焦虑、彷徨和梦想走进异乡;而今天,又在同样的日子里,我带着感恩、与温暖迎接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