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两岸交流的灰色地带,一类特殊的个体悄然浮现。他们被称为“资源猎人”——不是手持猎枪在森林中奔跑的猎人,而是披着婚姻与情感外衣、四处觅食的机会主义者。他们瞄准的,是开放社会的制度红利,是民主国家在包容与信任之间的制度漏洞。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典型故事,一名来自中国大陆福州的二婚女人,1999年嫁给了一个台湾籍的男性。看似是再婚寻常事,实则是一次冷静而彻底的“资源配置”。
一场不对等的婚姻
这名女子在中国已有两个孩子,但据她自述并未取得台湾身份。然而,这只是她的说法,事实上不少人通过所谓“洗人口”的方式操作,把大陆前夫的孩子变成台湾人,以享有教育、健保等福利。更讽刺的是,这场婚姻中,她从未尽过母职。孩子由大陆亲属照看,她自己则在台湾取得身分后便逐渐摆脱家庭责任。这个台湾男人,本来或许只是想延续香火,却换来一场空——既无亲情,也无归属。这种状况,在许多基层台湾男性身上屡见不鲜。面对高房价、高嫁妆以及台女择偶门槛的提高,一些缺乏经济竞争力的男性退而求其次,选择跨海婚姻。大陆来的女性,有些确实愿意共度风雨,但更多的,是带着明确的目标与算计——拿到身分,养孩子,或干脆就是为了一纸通行证。
魔鬼交易:中共的影子从不缺席
这不仅仅是个体的选择,更是制度对抗的延伸。许多来自中国的“资源猎人”,对台湾民主不但没有认同,反而深怀敌意。这位女性亦是如此,她常在朋友圈转发中共官媒内容,对“一国两制”充满幻想,对台湾民主制度嗤之以鼻。她支持中共“收复台湾”,仿佛已然把自己的婚姻变成卧底任务的前哨站。她的案例不是孤例,许多类似婚姻中的女性,一旦拿到身份证,迅速与配偶切割,或者名义上维持婚姻,实则各过各的,甚至回流大陆参与“统一战线”的线上动员。台湾给了她们自由、健保、投票权,但她们投向的,却是专制政权的怀抱。
口里喊着仁义礼智信,现实却毫无廉耻,乐于被灌输的威权思想,不愿思考,唯利是图,活像只会吃喝拉撒的牲畜,这就是资源猎人的本色。
社会结构与性别关系的扭曲
这类现象的发生,映照出中共体制下长期压抑的社会生态。大陆基层村官或小包工头,一旦发家致富,便能迅速摆脱糟糠之妻,转而迎娶年轻貌美的新娘。资源越多,配偶越优。市场逻辑在亲密关系中彻底通行,情感不再是婚姻基础,交换成为唯一契约。在这样的社会土壤里成长的女性,自然精于计算。她们不是“被生活逼得如此”,而是从小被教导“不要爱一个穷男人”、“婚姻就是跳板”、“拿到绿卡就翻篇”。这种习性在面对台湾时,格外精准:民主社会的信任感被当成弱点,法治程序被当成漏洞,台男的温和、宽容反倒成了她们踩着的踏脚石。
民主的反噬,制度的疏漏
台湾社会始终以仁义包容为傲,但当这种仁义遇上制度型掠夺者,却往往沦为笑话。台男抱着成家的梦想迎来婚姻,最后却发现,这不过是一场魔鬼交易。自己成了绿卡机器,成了地价的“接盘侠”,连带成为中共认知战的桥梁。这种交易,对台湾社会是一种慢性毒药。它腐蚀民主制度的信任机制,让自由社会为威权势力培育出温床,也打击了本地女性与男性之间原本该有的健康互动。当信任被当成愚蠢,当婚姻被当成捷径,那最终受伤害的,是整个民主共同体。
魔鬼交易中的沉默男人
这些交易能成立,不只是因为“资源猎人”狡猾,也因为另一端的“沉默男人”选择妥协甚至共谋。有人说:“结婚那会是被骗了,这么多年早该看清楚。”但为什么这些男人不离婚、不举报、不追责?也许答案在于一种无力感与利益勾兑。有的人确实“假结婚真打工”,女方在台湾工作,每月回馈一些钱,男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不仅是一种道德怠惰,更是对自己国家制度的出卖。
还有人是真情投入,被对方精明控制,养成“习惯依赖”,甚至为爱人站台护航,无视对方亲共、仇台的态度。一旦孩子出生、身份到手、绿卡在握,便难以割席断交。
这类男人,或可哀,或可鄙,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魔鬼交易的共犯者。
结语:该醒了
“中共是魔鬼,跟他做交易只会倒霉。”这一点,不仅适用于国际关系,也适用于家庭与社会。台湾不能再对“假婚姻、真掠夺”视而不见,也不能继续让制度性善意成为对岸的资源提款机。唯有直视这一现象,并建立起应对机制,台湾才能保护好自己的未来、制度的尊严,以及无数真正想要在这片土地上好好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