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母亲的房间,面对着自己多年来辛苦陪伴照顾的亲人,但她却睁大眼睛呆呆地看着你,没有丝毫情感反应,全然不知道你是谁。她把自己的女儿遗忘了。作为女儿,那种难言的心痛大概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人老了,难道避免不了遗忘吗?
学生说,我为什么记不住老师教的东西,老遗忘书本上的重要内容?我如果能过目不忘,记忆超强,那该多好?
世界上有过目不忘,不会遗忘的人吗?
美国电影《雨人》中的莱蒙,其原型是金·皮克(Kim Peek),被认为是“不会遗忘”的人。他是美国犹他州盐湖城的一位脑功能有某种缺陷的患者,然而他却被人称作“专家”,因为他拥有超常记忆能力,精通从文学到历史在内的15门学科,能一字不漏背诵至少9000本书的内容。
“不会遗忘”的金·皮克
但是金·皮克的基本生活能力较差,他并不幸福。
俄罗斯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卢里亚(Alexander Luria,1968)曾经研究过一位记忆超强的人S,他似乎具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他瞥一眼排列着的数字,过了好久仍能全部回忆出来。每到一处,周围情景的图像和声音全都涌入S的脑海,以致他不能与人进行正常的交谈,他的思虑不断被切断,他时常苦恼万分。
事实上,遗忘是记忆的一个特殊功能,是对已经识记过的材料不能从记忆存储库中召回,不能再认回忆,或者错误地再认回忆。这是一个自发的、渐进的过程,是一种记忆的丧失。
人类的各个感觉器官接收到的信息非常多,遗忘能使人们只保留重要的、相关的信息,以减轻大脑的空间压力,有助于协调新信息的存储。遗忘具有积极意义。
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前者指在适宜条件下还可能恢复记忆的遗忘,信息仍然存储在内存系统中,但由于某种原因,它无法检索提取。比如,有时我们见到一位好久没有谋面的熟人,却一下子想不起他的名字,好像那名字就在唇边,但怎么也说不出来。待那熟人离开后,马上记起那人不就是张三吗,怎么叫不出他名字呢?
永久性遗忘是指不经重新学习就不可能恢复记忆的遗忘,记忆已经消失。例如儿时的邻居,以前就不怎么熟悉,几十年不见,已经完全不记得他的名字,如果不经人提醒,就不可能再恢复记忆。
遗忘的速度与记忆的时间相关。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 Ebbinghaus) 在1885年提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该遗忘曲线表示,遗忘的速度在记忆过后发展最快,然后慢慢放缓,直到遗忘的停止。也就是说,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艾宾浩斯认为,一般情况下,记忆力再好的人,遗忘也是不可避免的。
遗忘是有选择性的。人们所忘记的事情与情感因素有关。个体会很快忘记那些他漠不关心的事,相反,那些能引起强烈情绪反应的事情则难以忘怀,无论是幸福美满的喜事,还是悲伤痛苦的坏事,通常能铭记在心。比如,那些患有精神创伤后应激性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的病人,他们所经历过的可怕的创伤事件会不断地闪回,令人痛苦不堪。
所以说,一个事件是否被遗忘,与该事件相联系的内容多寡、与它所唤起的情感以及个体当时的身体状态密切相关。尤为重要的是,记忆是主动的,但遗忘却是被动的。就是说,人能够主动选择记住某件事,而不能选择忘记某件事。有人说,我要把某件事情彻底忘掉,但往往事与愿违,人们不能主观地控制遗忘。
在医学上还有各种病态性遗忘,例如休克或脑震荡等引起的遗忘,被称为失忆; 精神疾病患者会出现某特定时间段的记忆丧失;还有众所周知的阿兹海默症患者,会出现严重的记忆障碍。
遗忘是心理学界和脑科学界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国心理学家凯洛•维特(Carol Wade)认为,有五种机制会导致遗忘的发生:
- 干扰:新的相似信息进入后干扰了记忆;
- 衰变: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 替换:新进入的信息替换或消除了旧的信息;
- 提示依赖性遗忘:回忆时所需要的提示线索丢失;
- 脑部受损和心理障碍:躯体和心理的疾病和障碍都可能出现遗忘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