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幻的人性 06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以落水为假想场景中最著名的疑难问题是:如果你的母亲和妻子同时掉入水中,你先救哪一位?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因为当你解决了这个问题的时候,你自己就被解决了。当然这是一个笑话。但是,家庭政治也是政治。很多情况下,政治问题的解决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解决提出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人。

人类的亲缘关系来自性的关系。有性繁殖,或者简单说性,是生命在演化进程中一次伟大的发明。生命演化中先出现了真核生物,又形成了二倍染色体,保持基因的稳定。然后,生命演化出具有组织分化的多细胞生物。这时性和有性繁殖出现了。生物通过减数分裂形成性细胞,再由性细胞的结合而产生繁衍后代。其过程中引入一整套连续有序的复杂而又精密到令人叹为观止的热动力条件下的生物化学反应。生物如此周折是为了实现基因的重新组合以及基因组的多样性,从而更适应环境,在不断改变的环境中生存。有性繁殖产生的基因变异也增强了基因淘汰和优化机制,促成生物多样式的演化。绝大多数的多细胞生物种类都采用有性繁殖的方式。

生物基因的性机制也就产生出具有性别差异的个体。除了一些个例,自然界生物性别只有两类,以雌雄为论。生物性别个体的结构,形态和行为决定于有性繁殖的实施机制。雌鱼和雄鱼的形态非常相似,只是雌鱼的腹部偏大,承载大量的鱼卵。雌性细胞,也叫卵子,需要负担子代细胞发育的营养物质,所以比较大。而雄性细胞,也叫精子,只需要携带细胞核内的基因信息,可以非常小,鱼类和两栖动物采用体外受精的繁殖方式,将卵子和精子排到水里了事,让它们自然结合。这种繁殖方式的成功率非常低。更高级的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采用体内受精的方式,于是出现了雌雄动物之间的交配,性行为。雌性动物是接受的一方。脊椎动物之外的节肢动物也同样有雌雄交配的生殖方式。爬行动物和鸟类是卵生动物。卵的孵化仍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哺乳动物演化出胎生的方式。子代的产生和发育形成都在母体的稳定内环境完成。甚至在子代出生之后,母体还提供一定的哺乳期以保证子代的生存成长。我们可以看到脊椎生物的繁衍策略从以数量取胜到以质量保证的演化过程。其原因除了创造一个繁殖子代的稳定环境之外,也是为了有效地利用环境中有限的资源。这导致雌性动物在子代繁衍中需要有更大的投入和付出。这也筑成动物雄雌和人类男女两性之间的根本区别。

人类胎儿发育到第七八个星期时出现性征。到第十二周时,女性胎儿有了卵巢。而到了第二十周时,胎儿不足十克,但是体内已经有了六百万个卵细胞。这是一个很有趣但是无法解释的事情。随后,卵细胞数目逐渐减少,到婴儿出生时卵细胞存量只有一百万个,到生育年龄时只剩下一万八千个左右。这些卵细胞不断地消失老化。女性年龄越大,卵子的质量越差,越有可能出现缺陷。女性在五十岁左右更年期之后不再有生育能力,是整个身体机能协调的结果。这时,子代已经成长进入成熟期。女性转向抚育子女的更有生机的后代。奶奶比妈妈更疼孙辈子女。这是一个真社会形态下的在繁衍线索上的分工合作。男性要到青春期才开始产生精子,平均每天就能产生几百万个。

相比较别的动物,人类的性成熟较晚。而实际上,人类的整体发育都要慢。因为人类巨大的脑容量,又因为人类的直立行走的行为,女性的骨盆无法扩大,婴儿只能提前出生。尽管如果,人类还存在别的动物不曾有的难产问题。简单说,我们都是早产儿,刚出生时,四肢无力,意识混沌不开,要到一岁多之后才开始行走,要到更晚的时候才能独立生活。长时间依附于母亲自然形成母子之间的亲合关系。新生儿的脑部神经元细胞数量与成年人相差不大,但是神经元纤细疏松,突触联接非常稀少。所以,我不相信胎教的效力。人的意识和智能来自基因所决定的神经底层结构和以后生长环境中的体验。基因和体验共同造就了一个人。所以,家庭的影响对塑造人的认知以及认识能力更重要。

--写于2023年10月14日(图片来自网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