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罢免制度源于**《中华民国宪法》及其增修条文;以前一直有;这次是规模最大的

胡雪盐8 (2025-07-26 18:29:13) 评论 (0)
台湾的罢免制度源于**《中华民国宪法》及其增修条文,并通过《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具体实施。它是台湾民主政治的重要机制之一,允许选民在任期内透过投票罢免不满意的民意代表或地方首长。以下是台湾罢免制度的发展与历史案例**


一、制度历史与法律依据

  1. 宪法基础

    • 《中华民国宪法》第133条明确规定,选民可以依法律罢免选出的公职人员。

  2. 《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

    • 1947年宪法施行后制定,规定罢免流程。

    • 关键修法:

      • 2004:降低罢免门槛(从原先过半投票权人同意改为有效票过半,且同意票数达选区选举人总数1/4)。

      • 2016:再降低门槛,强化公民权利,使罢免更容易实施。

      • 2020:废除投票率35%门槛,只要同意票过半且大于不同意票即成立。


二、罢免条件

  • 提议阶段:需选区选举人总数 1%以上连署。

  • 连署阶段:再取得 10%以上选民签署。

  • 投票阶段:同意票需超过不同意票,且达到选举人总数的 25%以上2020年后没有最低投票率限制)。


三、台湾历史上的罢免案例

台湾罢免案相对少,但2020年后明显增多,尤其因政治对立、地方议题而活跃。

早期(1947-2016

  • 因门槛高,罢免成功案例极少。

  • 1994年花莲县议长林参天罢免成功(罕见案例)。

2016年后(门槛下降后,频率上升)

  • **2016年:**修法后首次罢免案为基隆市议员陈文昌,但未成功。

重大成功案例(2016-至今)

  1. 2020年 韩國瑜罢免案

    • 高雄市长韩国瑜被罢免(因未满任期即宣布参选总统,引发民怨)。

    • 投票率42.14%,同意票93.9万(97.4%同意),成为台湾史上最轰动罢免案。

  2. 2021年 立法委员陈柏惟罢免案

    • 台湾基进党立委陈柏惟因政策争议及地方派系动员被罢免。

    • 同意票7.8万,超过门槛,成功罢免。

  3. 其他尝试

    • 黄捷(高雄市议员)罢免案未通过(2021)。

    • 台北市议员林昶佐罢免案(2022)未成功。


四、现象与趋势

  • 罢免门槛下降 罢免政治化

    修法后,罢免成为政党攻防手段,地方派系与政党对立加剧。

  • 动员与社群操作

    社群媒体、LINE群、地方动员成为罢免成败关键。

  • 争议

    罢免制度是否被报复性政治利用?学界持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