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了新上映的电影《查克一生》,这段故事是用的倒叙手法,讲了三段经历:人生的终点、中年经历、童年成长。
刚开始,感觉电影很无聊,还有人中途退出,我则睡着了。有点像未来片,或者恐怖片。
不知睡了多久,醒来时分,第一段经历快讲完了,只见黑暗街道中,房间的大窗户上都是查克的头像,蓝色的霓虹灯。被人称为“英雄”,何以英雄,一点都不明白。因为睡着了。
第二段:当了会计的中年人,不忘喜欢跳舞的初心,在大街上看到打鼓少女,就情不自禁地跳起了舞。这段场景被无数个段子评论过,我觉得一点都不精彩。由抖森扮演的上班族查克,被街头艺人的鼓点吸引,即兴起舞,引得无数路人鼓掌欢呼。事后鼓手问他:你为什么会开始跳舞?他答不出来。他想,这就是上帝创造世界的原因。这大概也是作者和导演要对我们说的。
最喜欢的还是第三段:童年的查克很不幸,爸爸妈妈在车祸中死去,连同肚子里还没有出生的小妹妹。从此,查克就在爷爷奶奶的家中成长,奶奶教会了查克热爱舞蹈,爷爷让查克知道数学的重要----当会计任何地方都用得到,不会饿肚子。那小查克,在学校的舞会上,跳了一段精彩的舞蹈,简直就是天使下凡,穿着那么帅气,动作那么潇洒,同一位华裔小姐姐共舞。太迷人了。
有一种小孩,脸上洋溢着幼稚,却分明是十分聪明的样子,查克就是那种孩子。这让我想起,帮我家修古钟的修钟匠。我去脸书上找到他的网页,知道他有多种喜好。小时候就爱拆钟。金黄色的长发披在肩上,文艺青年骑老式摩托车,开老爷车,玩老式照相机,修理古典老钟。可惜,这么聪明的人,年纪轻轻就得了帕金森病。走路跌跌橦橦,说话口齿不清。从他那里,我才知道,有一种“帕金森起搏器”,可以抵消颤颤巍巍。小时候,去菜场买乳腐,帕金森老头的手抖得厉害,将一半的卤汁洒在了碗外。这场景至今难忘。
一个人的死,对世界来说,撼动不了什么,但是一个人的死,对他本身来说,就是世界末日。全世界一个个的个体,他们的死,都是一个个的世界末日。大环境中,这些个体的逝去,时间点不一样,但似水滴汇入大海,那不就等于全人类全世界的末日????
本电影改编自文学大师史蒂芬·金的同名短篇小说,虽然没有读过小说,凭第六感应,想象出小说的优秀。我大概地总结一下:每个人的生命都很宝贵,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容易,所以尽管你的一生很平庸,但你也是个英雄,一个活过了生命、战胜了死亡的英雄。
我最看不懂的第一段,而且睡着了漏看的那一段,有人为我总结了:
第一幕:生命的瞬息和荒唐 - 死亡【科幻+悬疑】
世界走向毁灭,而一个叫 Chuck 的男人,却突然以各种奇怪又隆重的方式出现在全世界:地铁广告、街头艺术、广播节目……仿佛全人类都在为他举行告别仪式。可偏偏,没人知道他是谁。他做过什么?他又凭什么值得被如此纪念?男主 Marty 贯穿整幕,却和电影真正的主角 Chuck 几乎没有直接互动。直到最后才揭晓,Marty 实际是 Chuck 临终前,在病床上回忆并虚构出的一个熟悉身影——原来一位儿时的老师。第一幕不仅拉开了人生倒叙的序幕,还用“世界末日+陌生英雄”的荒诞设定,巧妙地制造出一种悬疑感和抽离感。这一部分有很多披着电话外壳的“独白戏”,尤其是 Marty 和前妻 Felicia 的那通长聊,关于世界末日的倾诉,对当下社会的解构,充满了失控中的克制,也流露出一丝旧爱间难以割舍的灵魂默契。他们的对话充满感性、带着淡淡的忧郁——Marty 的语气安静而内敛,甚至有一种克制中透着美感的哀伤。他提到:“如果宇宙是一年的日历,人类文明也不过是12月31号的最后一瞬。”人类个体和生命的渺小也无需多言,一切情绪和情感都不过时瞬息即逝的。不仅让人感慨是:其实他们存在的世界对于 Chuck 人生的宇宙也是临终之前的弹指一瞬间。
片头的定调却从来没有表现出所展现内容极易延展出的虚无主义,没有对于个人情感甚至生命的意义持一种无所谓、相反,影片在轻描淡写中暗示:哪怕人生短暂甚至荒诞,那也不是不给它赋予意义的理由。Marty 在末日前夕驱车去找前妻,这段旅程被处理得像一部迷你公路片,从修车工大哥、主持葬礼的大叔,到滑滑板的小女孩,他们的交谈仿佛一幕幕人生小剧场,也像一场哲学意义上的“我思故我在”的佐证。 也许世界末日的最佳结局,便是和在意的人静坐在后院,仰望着群星逐渐熄灭。
贯穿全片的诗句 “I am large, I contain multitudes.” 出自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自己的歌》(Song of Myself)第51节。诗句短促用词简洁,但翻译出来可以对应很多词汇:“我博大,能容万象。”/ “我宽广,容纳无数可能。”/ ”我胸怀广阔,包罗万象。”/ “我是一个广大的存在,内含无穷众生。”Stephen King 在原著中是否受到这首诗的启发不得而知,但影片确实把“人生走马灯”这个常见的濒死概念,升级成了为一个人构建了整个宇宙的幻象,带着一种比人生回放更宏大的诗意。

豆瓣精彩评论:
当末日广告牌上的 “谢了,查克” 与童年阁楼的预言相呼应,观众才惊觉:每个角色都是查克生命碎片的映射,他的死亡竟是整个世界的崩塌。史蒂芬?金式的奇幻设定下,藏着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叩问。
影片传递出震撼的启示:每个生命都是宇宙的微缩模型,我们的存在本身就创造了无数可能。多伦多电影节首映后获观众选择奖,观众评价其 “如睡前童话般深邃”。
第三章到底是什么意思?在我看到女老师把双手放在查克太阳穴上,问他“我双手之间的是什么?”的时候,我顿悟了——那是一整个宇宙,属于查克自己一个人的宇宙,一个随着他生命消逝而逐渐分崩的宇宙。Fel, Marty, Sam, 乃至滑轮滑的小女孩,都是真实在查克生命中出现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