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讲高血压的文章,说得我心里有些感触。作者指出,在美国,40岁以上的人里,差不多一半都有高血压。血压指标只要超过130/80,就得注意了,尤其是收缩压到140以后,危险系数会更大,必须想办法控制了。
我不是学医的,但看看自己身边的朋友,就能感觉到这个问题的普遍。认识的十几个朋友里,60岁左右的至少有四五个都在吃降压药。至于他们的血压到底多少,是隐私,我没好意思问过,但肯定是过了那个红线。中国人普遍对吃药有点排斥,总觉得副作用多,不到万不得已不肯吃。但据我所知,降压药是可以长期服用的,利远大于弊。
那篇文章还说,高血压最容易伤的是毛细血管,尤其是脑部的血管。想想也对,大脑中的血管都很细小,一旦被冲破,后果会很严重,不是中风就是老年痴呆。光是想想那个画面,就够让人惊悚的了。最近几年,常常听到50、60岁中风猝死的消息,大概都与高血压有关吧。
其实高血压在中国特别普遍。我父亲、哥哥都高血压,小时候邻居里年纪稍大的人,也几乎很多高血压。可奇怪的是,那时候大家日子过得清苦,大鱼大肉很少见,怎么还会血压高?毛泽东在六十年代初,据说都主动放弃了最爱的红烧肉,因为国家太穷,肉实在是稀罕物,他要做节约的表率。
我一直琢磨,为什么日子那么清苦,血压还是居高不下?后来想,也许跟油有关系。过去城市里植物油都凭票供应,家家主要还是用猪油烹饪。我洗碗的时候最有体会:猪油特别难洗,油腻腻地黏在碗壁上,就算拼命用洗洁精,也不容易干净。我有时就胡思乱想,这些油会不会在人体中也洗不掉,一点点堆在血管壁上,慢慢固定下来?到最后,只能靠药来清理了。这个想法不一定科学,但希望有专业的网友们批评指正。
改革开放后,生活条件好了,买肉再也不用挑肥的了,大家都指名要瘦肉。结果,肥肉成了没人要的老大难。我记得有一次下班后在市场买肉,特意挑了一块全瘦的。卖肉师傅动作熟练地切好、打包。回家一看,嘿,底下偷偷埋了一大块肥肉!我气得立马骑车杀回去,准备理论。没想到卖肉的倒也不慌不忙,笑呵呵地给我换了一块瘦的。只不过,从那以后,我买肉时眼睛死死盯着他的手,还要在包好的肉里翻一翻,看看有没有夹带肥肉。我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有类似的经历吧。
当时社会上还真出现过推销肥肉的文章,说什么肥肉多好多好。我一看就嗤之以鼻:这分明是为了卖不出去的肥肉找理由嘛!在我心里,肥肉一直是健康的头号敌人。
不过,到了美国以后,这几年风向却有点变了。经常听朋友(有的是医生,有的是美食达人)一本正经地为肥肉辩护,说肥肉和高血压没什么关系,甚至还有好处。我虽然半信半疑,但态度也没以前那么坚决了。比如,过去我包饺子常用Bj’s的火鸡肉馅,瘦肉率高达97%。可最近,我居然开始用猪肉馅了,对猪肉算是松绑了一点,毕竟有点肥肉口感确实更香一点。猪脚也常吃,虽然肥,但据说是胶原蛋白,对骨骼和皮肤都有好处。至于我新开发的肉夹馍,就必须带很多肥肉,否则拿不出手。
说到底,我算是高血压世家出身,全家高血压。但幸运的是,我到现在血压还挺正常。回想起来,大概跟在美国的饮食和习惯有点关系。比如,二十多年坚持每天早上一把核桃;炒菜离不开一头洋葱,包饺子更是必放两头洋葱,哪怕是韭菜馅饺子也不例外,也会先用机器打碎洋葱和入肉馅,再拌上韭菜或其他蔬菜。如论如何,洋葱是饺子的基调。运动方面,主要是走路,也跳跳不敢示人的群魔乱舞,体重控制得比较稳定。退休后,我还加了健身房锻炼,让运动成为身体的底色。
还有一个秘密武器,就是心情。每周和朋友们聚一次,先吃饭再打牌。那种边打边聊的轻松感,我称之为生命加油站。每周少了这个活动,日子都会显得暗淡。当然人们不必只选打牌。也可以唱卡拉OK,可以爬山,可以钓鱼,总之只要能大家一起说说笑笑,心情就能放松。人要是总窝在家里不讲话,说话都容易磕巴。我过去教学,说话是每天的必须。现在我有时在家里呆久了,忽然发现一张嘴竟然有点磕绊。所以,哪怕是念一篇稿子,也算是锻炼。
不管怎样,血压还是要盯紧的。药物固然重要,但饮食、运动、心情、朋友,一个都不能少。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才是拥有真正的快乐健康的退休生活。
2025.9.7 于美国
从红烧肉到核桃仁:说说高血压
远远的雾 (2025-09-07 10:41:48) 评论 (3)今天看到一篇讲高血压的文章,说得我心里有些感触。作者指出,在美国,40岁以上的人里,差不多一半都有高血压。血压指标只要超过130/80,就得注意了,尤其是收缩压到140以后,危险系数会更大,必须想办法控制了。
我不是学医的,但看看自己身边的朋友,就能感觉到这个问题的普遍。认识的十几个朋友里,60岁左右的至少有四五个都在吃降压药。至于他们的血压到底多少,是隐私,我没好意思问过,但肯定是过了那个红线。中国人普遍对吃药有点排斥,总觉得副作用多,不到万不得已不肯吃。但据我所知,降压药是可以长期服用的,利远大于弊。
那篇文章还说,高血压最容易伤的是毛细血管,尤其是脑部的血管。想想也对,大脑中的血管都很细小,一旦被冲破,后果会很严重,不是中风就是老年痴呆。光是想想那个画面,就够让人惊悚的了。最近几年,常常听到50、60岁中风猝死的消息,大概都与高血压有关吧。
其实高血压在中国特别普遍。我父亲、哥哥都高血压,小时候邻居里年纪稍大的人,也几乎很多高血压。可奇怪的是,那时候大家日子过得清苦,大鱼大肉很少见,怎么还会血压高?毛泽东在六十年代初,据说都主动放弃了最爱的红烧肉,因为国家太穷,肉实在是稀罕物,他要做节约的表率。
我一直琢磨,为什么日子那么清苦,血压还是居高不下?后来想,也许跟油有关系。过去城市里植物油都凭票供应,家家主要还是用猪油烹饪。我洗碗的时候最有体会:猪油特别难洗,油腻腻地黏在碗壁上,就算拼命用洗洁精,也不容易干净。我有时就胡思乱想,这些油会不会在人体中也洗不掉,一点点堆在血管壁上,慢慢固定下来?到最后,只能靠药来清理了。这个想法不一定科学,但希望有专业的网友们批评指正。
改革开放后,生活条件好了,买肉再也不用挑肥的了,大家都指名要瘦肉。结果,肥肉成了没人要的老大难。我记得有一次下班后在市场买肉,特意挑了一块全瘦的。卖肉师傅动作熟练地切好、打包。回家一看,嘿,底下偷偷埋了一大块肥肉!我气得立马骑车杀回去,准备理论。没想到卖肉的倒也不慌不忙,笑呵呵地给我换了一块瘦的。只不过,从那以后,我买肉时眼睛死死盯着他的手,还要在包好的肉里翻一翻,看看有没有夹带肥肉。我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有类似的经历吧。
当时社会上还真出现过推销肥肉的文章,说什么肥肉多好多好。我一看就嗤之以鼻:这分明是为了卖不出去的肥肉找理由嘛!在我心里,肥肉一直是健康的头号敌人。
不过,到了美国以后,这几年风向却有点变了。经常听朋友(有的是医生,有的是美食达人)一本正经地为肥肉辩护,说肥肉和高血压没什么关系,甚至还有好处。我虽然半信半疑,但态度也没以前那么坚决了。比如,过去我包饺子常用Bj’s的火鸡肉馅,瘦肉率高达97%。可最近,我居然开始用猪肉馅了,对猪肉算是松绑了一点,毕竟有点肥肉口感确实更香一点。猪脚也常吃,虽然肥,但据说是胶原蛋白,对骨骼和皮肤都有好处。至于我新开发的肉夹馍,就必须带很多肥肉,否则拿不出手。
说到底,我算是高血压世家出身,全家高血压。但幸运的是,我到现在血压还挺正常。回想起来,大概跟在美国的饮食和习惯有点关系。比如,二十多年坚持每天早上一把核桃;炒菜离不开一头洋葱,包饺子更是必放两头洋葱,哪怕是韭菜馅饺子也不例外,也会先用机器打碎洋葱和入肉馅,再拌上韭菜或其他蔬菜。如论如何,洋葱是饺子的基调。运动方面,主要是走路,也跳跳不敢示人的群魔乱舞,体重控制得比较稳定。退休后,我还加了健身房锻炼,让运动成为身体的底色。
还有一个秘密武器,就是心情。每周和朋友们聚一次,先吃饭再打牌。那种边打边聊的轻松感,我称之为生命加油站。每周少了这个活动,日子都会显得暗淡。当然人们不必只选打牌。也可以唱卡拉OK,可以爬山,可以钓鱼,总之只要能大家一起说说笑笑,心情就能放松。人要是总窝在家里不讲话,说话都容易磕巴。我过去教学,说话是每天的必须。现在我有时在家里呆久了,忽然发现一张嘴竟然有点磕绊。所以,哪怕是念一篇稿子,也算是锻炼。
不管怎样,血压还是要盯紧的。药物固然重要,但饮食、运动、心情、朋友,一个都不能少。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才是拥有真正的快乐健康的退休生活。
2025.9.7 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