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兹·奥斯本、重金属与灵魂探寻之声
评论:传福音并不总是意味着回避噪音。有时,它意味着聆听潜藏于噪音之下的声音。
奥兹·奥斯本去世了。黑色安息日乐队——一支以1963年鲍里斯·卡洛夫的一部电影命名,偏向恐怖电影美学的乐队——在乐队告别演出几周后,于76岁高龄宣告沉寂。当大多数头条新闻聚焦于他们的混乱、放荡和数十年的混乱时,我却发现自己回想起一些更安静的……相对而言。
开场即兴重复乐段
我第一次听到黑色安息日的雷鸣般的声音时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高中时,我在一个车库乐队里担任贝斯——听起来既辉煌又尴尬。我们会翻唱他们的歌曲(通常唱得不太好),但那些即兴重复乐段中,总有一种比音乐本身更宏大的东西。当时我一时语塞,但现在我知道那是什么:渴望。
他们的声音听起来不只是沉重;他们像是在追寻着什么。2000年,我第一次去新泽西州卡姆登的奥兹音乐节(Ozzfest)时,这种感觉尤为明显——当时我和爸爸一起。他远非“金属乐迷”,但他很有风度,陪我去了。那一天,我经历了太多。音量、意象、激情。我当时并不知道该如何解读这一切——但它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头。
让我明确一点:那里有很多与福音不符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上帝缺席了。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成了一名神学老师——对教皇本笃十六世的神学遗产特别感兴趣,并且对教皇利奥十四世怀有奥古斯丁式的亲切感。生活真是奇妙。
逆向诗句
长期以来,这支乐队一直被讽刺——有时甚至是自我讽刺——为黑暗危险的代名词。但令许多人惊讶的是,他们的歌词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对邪恶的颂扬,而是对邪恶的对抗。
像《War Pigs》这样的歌曲并非虚无主义——而是道德警告,语气近乎末世论。在《After Forever》中,贝斯手吉泽·巴特勒——他从小信奉天主教,经常探讨精神主题——开篇就挑战了那些认为教皇无关紧要的人。但随后,歌曲以一个惊人的转折颠覆了视角:“你认为他是个傻瓜吗?/好吧,我已经看到了真相/是的,我看到了光明/我已经改变了我的方式。”
与其说这支乐队歌颂黑暗,不如说他们的许多作品读起来更像是《启示录》:充斥着野兽、审判、假先知,以及上帝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究竟身在何处的疑问。这声音的核心——以及那场探索的核心——正是奥兹。
混沌合唱
重金属音乐一直以来都很容易被讽刺:过于喧闹、过于愤怒、过于激进。但最近的研究表明,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研究表明,金属等“极端音乐”的乐迷在听完后往往会感到更加平静。研究人员将这种体验描述为一种宣泄、理清情绪,甚至有助于处理创伤。《当代心理学》2022年的一篇评论发现,金属乐迷往往表现出更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更强的同伴关系,而2023年的一项研究则指出,他们体内的皮质醇等压力荷尔蒙有所降低。
换句话说,它不是暴力——而是与暴力的搏斗。它不是混乱——而是对混乱世界的抗议。这是圣经先知们所理解的——或许更多基督徒也会考虑。
这并不是说安息日总是像诗篇作者那样歌唱。有时——尤其是在70年代初——他们对有组织的宗教持敌对态度,尽管这种态度在后来有所缓和。但坦诚地说,我们中的许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质疑机构中的人性因素,对表面的虔诚感到幻灭,并在宣扬与实践之间的张力中挣扎。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的反抗并非无神论——奥兹本人曾说过:“我绝对相信上帝”——而是幻灭。这是对那些本应更明辨是非的罪人的失望。当这种反应引导我们去寻求更真实的事物或人时,这是一种深刻的基督教反应。正是奥兹——在哀号声中,在烟火和烟雾中——常常是传递哀叹的人。
通往家园的桥梁
我并不将奥兹音乐节的演唱会浪漫化。远非如此。奥兹·奥斯本和他的乐队成员并非榜样,我所见所闻的很多内容都不利于灵魂。但我也看到一些人——年轻、混乱、受伤的人——在寻找。这正是耶稣基督创立的教会的定位:不胆怯地远离十字架,而是带着只有基督才能提供的清晰和爱,将光明带入那些地方。
耶稣不仅在神圣的地方教导;他还漫步于坟墓,与被遗弃的人坐在一起,掀翻桌子,在渔船上讲故事。如果那天他走过卡姆登,我想他不会在后台——我相信他会特别关注那些穿着Hot To牌T恤坐在草地上的孩子们。
pic gear 乐队的成员,他们暗自希望生活不止于此。
那段经历教会了我一些东西,我将它带入课堂和我自己信仰生活中:传福音并不意味着回避噪音。有时,它意味着直面噪音,认真倾听,回应的不是恐惧,而是希望——那种“渴望天国和永生作为我们的幸福”(CCC 1817)的希望。
独自向上帝呼喊
还有一件事,奥兹和他的乐队成员没有得到足够的赞扬:他们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早在“心理健康意识”成为文化关注点之前,他们就唱着关于孤独、成瘾、恐惧、战争和精神病的歌。他们不是在美化黑暗——而是在为它正名。而为之正名,无论是在神学还是心理健康领域,往往是走向治愈的第一步。
现在嫁给了一位心理健康专家,我对此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我明白这是多么真实。
比如他们最著名的歌曲《Paranoid》。这首歌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如今已成为经典摇滚电台的常客。但大多数普通听众并不知道,吉泽·巴特勒后来透露,他是在默默与抑郁症抗争的同时创作了这首歌的。
多年后,在接受采访时,他形容这首歌是来自迷雾中的呐喊。那并非反抗,而是赤裸裸的脆弱。它是最早探讨我们如今所认知的临床抑郁症的主流歌曲之一。
再想想《钢铁侠》,这首以riff为主旋律的经典歌曲,表面上听起来像科幻恐怖故事,但在其背后却蕴含着对孤立、科技暴力和精神畸形的警示。
在一个日益被人工智能、自动化和数字麻木所塑造的世界里,《钢铁侠》仿佛是一个预言性的警告。这支乐队看到了一个非人化世界的精神代价——并在很少有人敢于尝试的时候,创作了关于它的歌曲。他们大声唱出了那段安静的部分,正是奥兹的声音赋予了这句警示以萦绕心头的力量。
最后的和弦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车库乐队的日子,笨拙地演奏着贝斯线,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比实际更坚强。我永远不会忘记奥兹音乐节人群的欢呼声。最重要的是,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歌曲在我心中引发的疑问——那些我当时还没有足够的恩典去解答的问题。
现在,当我教学生如何从神学角度思考这个世界时,我首先要告诉他们的是:上帝不怕你的疑问。
他不怕喧闹的音乐。他当然也不怕我们所害怕的那些。仔细聆听,你甚至可能在喧嚣中捕捉到他恩典的回响。
如果你曾经现场看过奥兹的演出,你可能还记得他几乎总是以“上帝保佑你们所有人”来结束演出。这句话现在听起来不一样了。尽管如此,他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却蕴藏着一个祈祷。
奥兹·奥斯本、重金属与灵魂探寻之声 (翻译)
聪聪匆匆 (2025-07-26 21:47:00) 评论 (0)
奥兹·奥斯本、重金属与灵魂探寻之声
评论:传福音并不总是意味着回避噪音。有时,它意味着聆听潜藏于噪音之下的声音。
奥兹·奥斯本去世了。黑色安息日乐队——一支以1963年鲍里斯·卡洛夫的一部电影命名,偏向恐怖电影美学的乐队——在乐队告别演出几周后,于76岁高龄宣告沉寂。当大多数头条新闻聚焦于他们的混乱、放荡和数十年的混乱时,我却发现自己回想起一些更安静的……相对而言。
开场即兴重复乐段
我第一次听到黑色安息日的雷鸣般的声音时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高中时,我在一个车库乐队里担任贝斯——听起来既辉煌又尴尬。我们会翻唱他们的歌曲(通常唱得不太好),但那些即兴重复乐段中,总有一种比音乐本身更宏大的东西。当时我一时语塞,但现在我知道那是什么:渴望。
他们的声音听起来不只是沉重;他们像是在追寻着什么。2000年,我第一次去新泽西州卡姆登的奥兹音乐节(Ozzfest)时,这种感觉尤为明显——当时我和爸爸一起。他远非“金属乐迷”,但他很有风度,陪我去了。那一天,我经历了太多。音量、意象、激情。我当时并不知道该如何解读这一切——但它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头。
让我明确一点:那里有很多与福音不符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上帝缺席了。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成了一名神学老师——对教皇本笃十六世的神学遗产特别感兴趣,并且对教皇利奥十四世怀有奥古斯丁式的亲切感。生活真是奇妙。
逆向诗句
长期以来,这支乐队一直被讽刺——有时甚至是自我讽刺——为黑暗危险的代名词。但令许多人惊讶的是,他们的歌词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对邪恶的颂扬,而是对邪恶的对抗。
像《War Pigs》这样的歌曲并非虚无主义——而是道德警告,语气近乎末世论。在《After Forever》中,贝斯手吉泽·巴特勒——他从小信奉天主教,经常探讨精神主题——开篇就挑战了那些认为教皇无关紧要的人。但随后,歌曲以一个惊人的转折颠覆了视角:“你认为他是个傻瓜吗?/好吧,我已经看到了真相/是的,我看到了光明/我已经改变了我的方式。”
与其说这支乐队歌颂黑暗,不如说他们的许多作品读起来更像是《启示录》:充斥着野兽、审判、假先知,以及上帝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究竟身在何处的疑问。这声音的核心——以及那场探索的核心——正是奥兹。
混沌合唱
重金属音乐一直以来都很容易被讽刺:过于喧闹、过于愤怒、过于激进。但最近的研究表明,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研究表明,金属等“极端音乐”的乐迷在听完后往往会感到更加平静。研究人员将这种体验描述为一种宣泄、理清情绪,甚至有助于处理创伤。《当代心理学》2022年的一篇评论发现,金属乐迷往往表现出更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更强的同伴关系,而2023年的一项研究则指出,他们体内的皮质醇等压力荷尔蒙有所降低。
换句话说,它不是暴力——而是与暴力的搏斗。它不是混乱——而是对混乱世界的抗议。这是圣经先知们所理解的——或许更多基督徒也会考虑。
这并不是说安息日总是像诗篇作者那样歌唱。有时——尤其是在70年代初——他们对有组织的宗教持敌对态度,尽管这种态度在后来有所缓和。但坦诚地说,我们中的许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质疑机构中的人性因素,对表面的虔诚感到幻灭,并在宣扬与实践之间的张力中挣扎。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的反抗并非无神论——奥兹本人曾说过:“我绝对相信上帝”——而是幻灭。这是对那些本应更明辨是非的罪人的失望。当这种反应引导我们去寻求更真实的事物或人时,这是一种深刻的基督教反应。正是奥兹——在哀号声中,在烟火和烟雾中——常常是传递哀叹的人。
通往家园的桥梁
我并不将奥兹音乐节的演唱会浪漫化。远非如此。奥兹·奥斯本和他的乐队成员并非榜样,我所见所闻的很多内容都不利于灵魂。但我也看到一些人——年轻、混乱、受伤的人——在寻找。这正是耶稣基督创立的教会的定位:不胆怯地远离十字架,而是带着只有基督才能提供的清晰和爱,将光明带入那些地方。
耶稣不仅在神圣的地方教导;他还漫步于坟墓,与被遗弃的人坐在一起,掀翻桌子,在渔船上讲故事。如果那天他走过卡姆登,我想他不会在后台——我相信他会特别关注那些穿着Hot To牌T恤坐在草地上的孩子们。
pic gear 乐队的成员,他们暗自希望生活不止于此。
那段经历教会了我一些东西,我将它带入课堂和我自己信仰生活中:传福音并不意味着回避噪音。有时,它意味着直面噪音,认真倾听,回应的不是恐惧,而是希望——那种“渴望天国和永生作为我们的幸福”(CCC 1817)的希望。
独自向上帝呼喊
还有一件事,奥兹和他的乐队成员没有得到足够的赞扬:他们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早在“心理健康意识”成为文化关注点之前,他们就唱着关于孤独、成瘾、恐惧、战争和精神病的歌。他们不是在美化黑暗——而是在为它正名。而为之正名,无论是在神学还是心理健康领域,往往是走向治愈的第一步。
现在嫁给了一位心理健康专家,我对此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我明白这是多么真实。
比如他们最著名的歌曲《Paranoid》。这首歌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如今已成为经典摇滚电台的常客。但大多数普通听众并不知道,吉泽·巴特勒后来透露,他是在默默与抑郁症抗争的同时创作了这首歌的。
多年后,在接受采访时,他形容这首歌是来自迷雾中的呐喊。那并非反抗,而是赤裸裸的脆弱。它是最早探讨我们如今所认知的临床抑郁症的主流歌曲之一。
再想想《钢铁侠》,这首以riff为主旋律的经典歌曲,表面上听起来像科幻恐怖故事,但在其背后却蕴含着对孤立、科技暴力和精神畸形的警示。
在一个日益被人工智能、自动化和数字麻木所塑造的世界里,《钢铁侠》仿佛是一个预言性的警告。这支乐队看到了一个非人化世界的精神代价——并在很少有人敢于尝试的时候,创作了关于它的歌曲。他们大声唱出了那段安静的部分,正是奥兹的声音赋予了这句警示以萦绕心头的力量。
最后的和弦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车库乐队的日子,笨拙地演奏着贝斯线,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比实际更坚强。我永远不会忘记奥兹音乐节人群的欢呼声。最重要的是,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歌曲在我心中引发的疑问——那些我当时还没有足够的恩典去解答的问题。
现在,当我教学生如何从神学角度思考这个世界时,我首先要告诉他们的是:上帝不怕你的疑问。
他不怕喧闹的音乐。他当然也不怕我们所害怕的那些。仔细聆听,你甚至可能在喧嚣中捕捉到他恩典的回响。
如果你曾经现场看过奥兹的演出,你可能还记得他几乎总是以“上帝保佑你们所有人”来结束演出。这句话现在听起来不一样了。尽管如此,他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却蕴藏着一个祈祷。
评论:传福音并不总是意味着回避噪音。有时,它意味着聆听潜藏于噪音之下的声音。
奥兹·奥斯本去世了。黑色安息日乐队——一支以1963年鲍里斯·卡洛夫的一部电影命名,偏向恐怖电影美学的乐队——在乐队告别演出几周后,于76岁高龄宣告沉寂。当大多数头条新闻聚焦于他们的混乱、放荡和数十年的混乱时,我却发现自己回想起一些更安静的……相对而言。
开场即兴重复乐段
我第一次听到黑色安息日的雷鸣般的声音时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高中时,我在一个车库乐队里担任贝斯——听起来既辉煌又尴尬。我们会翻唱他们的歌曲(通常唱得不太好),但那些即兴重复乐段中,总有一种比音乐本身更宏大的东西。当时我一时语塞,但现在我知道那是什么:渴望。
他们的声音听起来不只是沉重;他们像是在追寻着什么。2000年,我第一次去新泽西州卡姆登的奥兹音乐节(Ozzfest)时,这种感觉尤为明显——当时我和爸爸一起。他远非“金属乐迷”,但他很有风度,陪我去了。那一天,我经历了太多。音量、意象、激情。我当时并不知道该如何解读这一切——但它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头。
让我明确一点:那里有很多与福音不符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上帝缺席了。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成了一名神学老师——对教皇本笃十六世的神学遗产特别感兴趣,并且对教皇利奥十四世怀有奥古斯丁式的亲切感。生活真是奇妙。
逆向诗句
长期以来,这支乐队一直被讽刺——有时甚至是自我讽刺——为黑暗危险的代名词。但令许多人惊讶的是,他们的歌词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对邪恶的颂扬,而是对邪恶的对抗。
像《War Pigs》这样的歌曲并非虚无主义——而是道德警告,语气近乎末世论。在《After Forever》中,贝斯手吉泽·巴特勒——他从小信奉天主教,经常探讨精神主题——开篇就挑战了那些认为教皇无关紧要的人。但随后,歌曲以一个惊人的转折颠覆了视角:“你认为他是个傻瓜吗?/好吧,我已经看到了真相/是的,我看到了光明/我已经改变了我的方式。”
与其说这支乐队歌颂黑暗,不如说他们的许多作品读起来更像是《启示录》:充斥着野兽、审判、假先知,以及上帝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究竟身在何处的疑问。这声音的核心——以及那场探索的核心——正是奥兹。
混沌合唱
重金属音乐一直以来都很容易被讽刺:过于喧闹、过于愤怒、过于激进。但最近的研究表明,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研究表明,金属等“极端音乐”的乐迷在听完后往往会感到更加平静。研究人员将这种体验描述为一种宣泄、理清情绪,甚至有助于处理创伤。《当代心理学》2022年的一篇评论发现,金属乐迷往往表现出更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更强的同伴关系,而2023年的一项研究则指出,他们体内的皮质醇等压力荷尔蒙有所降低。
换句话说,它不是暴力——而是与暴力的搏斗。它不是混乱——而是对混乱世界的抗议。这是圣经先知们所理解的——或许更多基督徒也会考虑。
这并不是说安息日总是像诗篇作者那样歌唱。有时——尤其是在70年代初——他们对有组织的宗教持敌对态度,尽管这种态度在后来有所缓和。但坦诚地说,我们中的许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质疑机构中的人性因素,对表面的虔诚感到幻灭,并在宣扬与实践之间的张力中挣扎。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的反抗并非无神论——奥兹本人曾说过:“我绝对相信上帝”——而是幻灭。这是对那些本应更明辨是非的罪人的失望。当这种反应引导我们去寻求更真实的事物或人时,这是一种深刻的基督教反应。正是奥兹——在哀号声中,在烟火和烟雾中——常常是传递哀叹的人。
通往家园的桥梁
我并不将奥兹音乐节的演唱会浪漫化。远非如此。奥兹·奥斯本和他的乐队成员并非榜样,我所见所闻的很多内容都不利于灵魂。但我也看到一些人——年轻、混乱、受伤的人——在寻找。这正是耶稣基督创立的教会的定位:不胆怯地远离十字架,而是带着只有基督才能提供的清晰和爱,将光明带入那些地方。
耶稣不仅在神圣的地方教导;他还漫步于坟墓,与被遗弃的人坐在一起,掀翻桌子,在渔船上讲故事。如果那天他走过卡姆登,我想他不会在后台——我相信他会特别关注那些穿着Hot To牌T恤坐在草地上的孩子们。
pic gear 乐队的成员,他们暗自希望生活不止于此。
那段经历教会了我一些东西,我将它带入课堂和我自己信仰生活中:传福音并不意味着回避噪音。有时,它意味着直面噪音,认真倾听,回应的不是恐惧,而是希望——那种“渴望天国和永生作为我们的幸福”(CCC 1817)的希望。
独自向上帝呼喊
还有一件事,奥兹和他的乐队成员没有得到足够的赞扬:他们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早在“心理健康意识”成为文化关注点之前,他们就唱着关于孤独、成瘾、恐惧、战争和精神病的歌。他们不是在美化黑暗——而是在为它正名。而为之正名,无论是在神学还是心理健康领域,往往是走向治愈的第一步。
现在嫁给了一位心理健康专家,我对此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我明白这是多么真实。
比如他们最著名的歌曲《Paranoid》。这首歌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如今已成为经典摇滚电台的常客。但大多数普通听众并不知道,吉泽·巴特勒后来透露,他是在默默与抑郁症抗争的同时创作了这首歌的。
多年后,在接受采访时,他形容这首歌是来自迷雾中的呐喊。那并非反抗,而是赤裸裸的脆弱。它是最早探讨我们如今所认知的临床抑郁症的主流歌曲之一。
再想想《钢铁侠》,这首以riff为主旋律的经典歌曲,表面上听起来像科幻恐怖故事,但在其背后却蕴含着对孤立、科技暴力和精神畸形的警示。
在一个日益被人工智能、自动化和数字麻木所塑造的世界里,《钢铁侠》仿佛是一个预言性的警告。这支乐队看到了一个非人化世界的精神代价——并在很少有人敢于尝试的时候,创作了关于它的歌曲。他们大声唱出了那段安静的部分,正是奥兹的声音赋予了这句警示以萦绕心头的力量。
最后的和弦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车库乐队的日子,笨拙地演奏着贝斯线,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比实际更坚强。我永远不会忘记奥兹音乐节人群的欢呼声。最重要的是,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歌曲在我心中引发的疑问——那些我当时还没有足够的恩典去解答的问题。
现在,当我教学生如何从神学角度思考这个世界时,我首先要告诉他们的是:上帝不怕你的疑问。
他不怕喧闹的音乐。他当然也不怕我们所害怕的那些。仔细聆听,你甚至可能在喧嚣中捕捉到他恩典的回响。
如果你曾经现场看过奥兹的演出,你可能还记得他几乎总是以“上帝保佑你们所有人”来结束演出。这句话现在听起来不一样了。尽管如此,他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却蕴藏着一个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