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的十年教学成长(24)
阳春三月,我们赴苏沪听课学习
三、行万里路,走进苏州园林
我们一行八人,在江苏省教研室教研员朱茫茫的陪同下,早上六点上车,快十一点才到“天堂”之苏州。
下午上班时间,茫茫老师带我们到苏州市教研室,与语文教研员、苏州十中和苏州二中执教实验教材的老师们座谈。
晚餐与茫茫老师一起,九人在“得月楼”吃了苏州名菜。
茫茫老师与我是老朋友了,性格直爽,吃完饭后,他说,我们省高中实验教材试教比较好的两个学校,南师大附中和扬州中学,你们都去实地看了看,也听了两节好课,与执教老师深入讨论交流了,此行应该收获不小。如果你们第一次来苏州,我建议你们抓紧时间,一定要看看苏州园林,以后再给学生讲叶老写的《苏州园林》就不是纸上谈兵了。而且叶老写的《苏州园林》一文开头说了:“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听叶老的话,接受茫茫老师的建议,我们决定第二天去“一日游”,参观苏州园林。
苏州当时的“一日游”的旅游车,就是那种设施非常简陋的中巴,为了多装游客,窄窄的过道两边,每一排各有两个座位,而且,前后排简易座椅间距也很小,稍微胖一点的人不能靠窗坐,只能背向车窗,双腿放在过道勉强对付一下。好在苏州园林各个园林之间距离很近,有的两个园林相距不到几分钟的车程,远的也不超过半小时。坐车时间短,参观时间比较长。从上午八点到下午四点,我们仅仅只浏览了不到十个园林,比叶老当年看的园林少多了。
幸亏导游非常有经验,不仅选游的园林是有名气的,而且安排的参观线路也比较合理。我们先后参观了“狮子林”、“拙政园”、“西园”“留园”、“寒山寺”、“虎丘”等著名园林。
叶老说过:“看整篇文章,要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44页)叶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叶老的说明文《苏州园林》,是他看了十多个园林之后写的,是总写苏州园林,而不是具体写哪一个园林。所以他的思想之路,就是抓住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点来写。我们去看苏州园林,看到的是一个一个园林,就应该从一个一个园林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在哪里。
叶老的《苏州园林》写作思路,是从个别到一般,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说,叶老运用的是逻辑思维。
当我第一次走进一个一个不同的园林时,首先就想到叶老写的《
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然后在浏览时,仔细观察它们的“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
我们先去苏州园林――狮子林。我们在里面看到了假山池沼。我们走的山很大,要穿过很难的路,还有很暗的黑洞,才能到达终点。而且,导游告诉我们要一直往右边走,一看到分岔的路就往右边走。那个路是按照八卦设计的。我们在里面走了差不多一小时,据说,乾隆皇帝在这个假山里面走四个小时都没有走完。我们比乾隆少花许多时间,因为我们读过、教过《苏州园林》。园林里面的假山石全部很象狮子,“狮子林”由此得名。我们在里面还走了一条重复路,但是我们走完了,因为我们走得很快,才能按导游规定的时间走完。出了“狮子林”,再去“拙政园”。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最大的园林,走马观花两三个小时远远不够,按导游规定的时间,只能是像蜻蜓点水那样一闪而过。
导游说,拙政园园内面积现有60余亩,以水面为主,建筑群多临水而建,全园景物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的入园处是解放后,在归田园(东花园)废址上重新扩建而成的,主要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放眼亭、秫香馆等。
拙政园中部正中央为水池,山石、树木、亭榭等景物;其中的远香堂位于园部的正中,南北有门,东西皆窗,是一座建造别致的四面厅,耸立于低平的青石台基上。前堂有假山,后堂平台临水而建,台北湖中以土山分割成两座小岛,岛上建有亭阁,并恰与厅堂成对景;山上林木葱郁,有雪香云蔚亭,高踞一园之上;沿湖植柳,周围有梅,冬春花开,冷香四溢。还有岸边远香堂东面的枇杷园,岛上的侍霜亭,北墙边的绿绮亭等,都各有独道之处;亭阁翼然,环以回廊,相互借映,彼此互应。长廊北面的见山楼立于荷花池中,为两层低矮的水阁,三面环水,一侧为假山,在静水衬托下产生一种山水楼亭、和谐幽静的艺术效果。
导游边走边说,我们边听边走。只见最值得看的远香堂西南面的小沧浪水院,是架在湖水上面的三间水阁,南边窗外是幽静的水庭,可静观穿阁而过的绿水和南壁墙前的竹石;北边可掠过荷花池四面亭,远望弄影河池的见山楼,景色优美。
苏州拙政园西园以池水为中心,有曲折水面与中区大池相接。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
是不是拙政园集中体现了叶老说的四个“讲究”呢?
留园以园内建筑布局精巧,奇石众多而闻名。与拙政园、北京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我不得不说,我是中学语文老师中最幸运的人,因参加人教社的语文教材改革,走进过中国四大名园。
寒山寺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可能不是那个园林,而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拍》: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虎丘门口有简介说,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又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为名。虎丘山高仅30多米,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剑池和千人石:云岩寺塔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世界第二斜塔,成为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剑池埋有吴王阖闾墓葬的千古之谜;千人石留下了“生公讲座,下有千人列坐”的佳话。
我们纷纷与著名的斜塔合影,留下到此一游的像片。
我们整整一天坐车,跑着参观苏州园林,感觉就是“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美如画,人在画中,画在意中。诗情画意全在不言之中。不由得要赞叹叶老的《苏州园林》美如画,走进苏州园林如入画!
语文老师真的要行万里路才好!
四、行万里路之大上海
在苏州最后一晚,朱茫茫老师陪我去苏州十中见韩树俊老师,自从洛阳会议与韩老师相识之后,我们经常有书信往来。在韩老师家,我们三人就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特别是高中教材改革进行了深入交谈。临别时,韩老师为山西《语文教学通讯》约请我写一篇语文课外活动的稿件,给该刊当年第九期用。离开韩老师家,茫茫与我告别后,就赶到火车站回南京了。
4月5日上午启程赴沪,中午到达上海北京东路,住在静安区一个招待所后,立即打电话联系《语文学习》编辑范守纲老师,范老师约定明天晚上请我去他家,后天上午再安排我们一行先去育才中学参观学习,然后到他们编辑部座谈。
我与《语文学习》范守纲在1984年“漓江之秋”语文改革研讨会相见。这次到上海,是我们第二次见面。
4月6日晚饭后,我与沙市三中王昌明、公安县一中史少典如约登门拜访范守纲老师。
我们谈了两个多小时,其间,谈到语文教学说写训练问题时,他给我们看了叶圣陶老先生1982年1月25日的回信。我认真仔细地边读边强记,回到招待所已经十一点多了,立即追记了叶老信中的要点:
作文就是说话,是用笔说话;
说话内容和要求;
作文命题很重要;
作文评改方法要改革;
讲深讲透与精批细改一样,学生吃亏。
如果那时有智能手机该多好啊!但正值年富力强中年的我,强记的这几点,八九不离十。因为这也是叶老语文教育教学的一贯理念。叶老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全面阐释了语文教学说写训练的重要性,说写训练的具体方法。是我进行语文教材改革实验以来须臾不离的指路明灯。
我写初中三年教改实验总结时,专职指导我的汪厚铎老师就说过:“我的意见是总结一下写作试教的做法和体会,我认为试教实验教材以来,作文教学最成功的经验是,教师从“精批细改”的作文堆中爬出来了,学生没有因为老师不批改作文而无写作兴趣。再说,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最有说服力的。”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与他们的说话能力密不可分。依据试教总结材料提炼写成的学术论文《敢说·多说·会说》,正是叶老语文教育理论指导的结果。
当此高中语文改革实验起步之时,再读叶老最近写的这些内容,更坚定了进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信心和决心。这也是这次游学江南教育先进地区的最大收获。
4月7日,星期一上班时间,我们先到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室拜访负责实验教材的教研员姚建庭老师,请他介绍上海试教的经验,然后到上海育才中学参观学习。中午,《语文学习》编辑部热情款待我们,希望我们今后多为《语文学习》写稿、通报信息。
4月8日离沪返汉,乘坐“东方红”客轮逆流而上,扶着客轮栏杆看着大船起航慢慢离开大上海,不禁浮想联翩。
人生境遇真是变化莫测啊!
如果我不是参加人教社的语文教材改革实验,哪有机会走南闯北开会学习,幸遇那么多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啊!
1979年春节期间,如果我没有在街头偶遇华师一附中校办农场场长王仕良而回母校,没有老校长袁福倾情提携而参加人教社全国语文教材改革实验,哪有这么多幸运的机会呀!
人生命运的轨迹实在是不可预知,然而,善行福来却是古今一样,“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是必然的。所以我的座右铭是“以诚待人,用心做事”。
恩师刘友三老先生常对我说:“在家不善待宾客,出门方知朋友少”。
人生漫漫长路,真是难以预料何时何地突然遇到多年不见的熟人;或是素未谋面,但相遇一聊,却与自己或自己熟悉的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记不清是哪位哲人说过: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阅人无数,不如贵人相助;
贵人相助,不如高人指路。
漫漫人生路,总会遇到贵人,就看你们是否有缘。
人生十字路,总有高人指点,就看你的悟性如何。
范守纲就是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人生贵人和高人,我们有缘在桂林相遇相识,又在上海得到他的指点,即使逆流而上,再遇波折,也一定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阳春三月,我们赴苏沪听课学习
李培永 (2025-07-11 20:21:45) 评论 (0)四、我的十年教学成长(24)
阳春三月,我们赴苏沪听课学习
三、行万里路,走进苏州园林
我们一行八人,在江苏省教研室教研员朱茫茫的陪同下,早上六点上车,快十一点才到“天堂”之苏州。
下午上班时间,茫茫老师带我们到苏州市教研室,与语文教研员、苏州十中和苏州二中执教实验教材的老师们座谈。
晚餐与茫茫老师一起,九人在“得月楼”吃了苏州名菜。
茫茫老师与我是老朋友了,性格直爽,吃完饭后,他说,我们省高中实验教材试教比较好的两个学校,南师大附中和扬州中学,你们都去实地看了看,也听了两节好课,与执教老师深入讨论交流了,此行应该收获不小。如果你们第一次来苏州,我建议你们抓紧时间,一定要看看苏州园林,以后再给学生讲叶老写的《苏州园林》就不是纸上谈兵了。而且叶老写的《苏州园林》一文开头说了:“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听叶老的话,接受茫茫老师的建议,我们决定第二天去“一日游”,参观苏州园林。
苏州当时的“一日游”的旅游车,就是那种设施非常简陋的中巴,为了多装游客,窄窄的过道两边,每一排各有两个座位,而且,前后排简易座椅间距也很小,稍微胖一点的人不能靠窗坐,只能背向车窗,双腿放在过道勉强对付一下。好在苏州园林各个园林之间距离很近,有的两个园林相距不到几分钟的车程,远的也不超过半小时。坐车时间短,参观时间比较长。从上午八点到下午四点,我们仅仅只浏览了不到十个园林,比叶老当年看的园林少多了。
幸亏导游非常有经验,不仅选游的园林是有名气的,而且安排的参观线路也比较合理。我们先后参观了“狮子林”、“拙政园”、“西园”“留园”、“寒山寺”、“虎丘”等著名园林。
叶老说过:“看整篇文章,要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44页)叶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叶老的说明文《苏州园林》,是他看了十多个园林之后写的,是总写苏州园林,而不是具体写哪一个园林。所以他的思想之路,就是抓住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点来写。我们去看苏州园林,看到的是一个一个园林,就应该从一个一个园林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在哪里。
叶老的《苏州园林》写作思路,是从个别到一般,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说,叶老运用的是逻辑思维。
当我第一次走进一个一个不同的园林时,首先就想到叶老写的《
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然后在浏览时,仔细观察它们的“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
我们先去苏州园林――狮子林。我们在里面看到了假山池沼。我们走的山很大,要穿过很难的路,还有很暗的黑洞,才能到达终点。而且,导游告诉我们要一直往右边走,一看到分岔的路就往右边走。那个路是按照八卦设计的。我们在里面走了差不多一小时,据说,乾隆皇帝在这个假山里面走四个小时都没有走完。我们比乾隆少花许多时间,因为我们读过、教过《苏州园林》。园林里面的假山石全部很象狮子,“狮子林”由此得名。我们在里面还走了一条重复路,但是我们走完了,因为我们走得很快,才能按导游规定的时间走完。出了“狮子林”,再去“拙政园”。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最大的园林,走马观花两三个小时远远不够,按导游规定的时间,只能是像蜻蜓点水那样一闪而过。
导游说,拙政园园内面积现有60余亩,以水面为主,建筑群多临水而建,全园景物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的入园处是解放后,在归田园(东花园)废址上重新扩建而成的,主要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放眼亭、秫香馆等。
拙政园中部正中央为水池,山石、树木、亭榭等景物;其中的远香堂位于园部的正中,南北有门,东西皆窗,是一座建造别致的四面厅,耸立于低平的青石台基上。前堂有假山,后堂平台临水而建,台北湖中以土山分割成两座小岛,岛上建有亭阁,并恰与厅堂成对景;山上林木葱郁,有雪香云蔚亭,高踞一园之上;沿湖植柳,周围有梅,冬春花开,冷香四溢。还有岸边远香堂东面的枇杷园,岛上的侍霜亭,北墙边的绿绮亭等,都各有独道之处;亭阁翼然,环以回廊,相互借映,彼此互应。长廊北面的见山楼立于荷花池中,为两层低矮的水阁,三面环水,一侧为假山,在静水衬托下产生一种山水楼亭、和谐幽静的艺术效果。
导游边走边说,我们边听边走。只见最值得看的远香堂西南面的小沧浪水院,是架在湖水上面的三间水阁,南边窗外是幽静的水庭,可静观穿阁而过的绿水和南壁墙前的竹石;北边可掠过荷花池四面亭,远望弄影河池的见山楼,景色优美。
苏州拙政园西园以池水为中心,有曲折水面与中区大池相接。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
是不是拙政园集中体现了叶老说的四个“讲究”呢?
留园以园内建筑布局精巧,奇石众多而闻名。与拙政园、北京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我不得不说,我是中学语文老师中最幸运的人,因参加人教社的语文教材改革,走进过中国四大名园。
寒山寺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可能不是那个园林,而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拍》: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虎丘门口有简介说,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又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为名。虎丘山高仅30多米,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剑池和千人石:云岩寺塔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世界第二斜塔,成为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剑池埋有吴王阖闾墓葬的千古之谜;千人石留下了“生公讲座,下有千人列坐”的佳话。
我们纷纷与著名的斜塔合影,留下到此一游的像片。
我们整整一天坐车,跑着参观苏州园林,感觉就是“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美如画,人在画中,画在意中。诗情画意全在不言之中。不由得要赞叹叶老的《苏州园林》美如画,走进苏州园林如入画!
语文老师真的要行万里路才好!
四、行万里路之大上海
在苏州最后一晚,朱茫茫老师陪我去苏州十中见韩树俊老师,自从洛阳会议与韩老师相识之后,我们经常有书信往来。在韩老师家,我们三人就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特别是高中教材改革进行了深入交谈。临别时,韩老师为山西《语文教学通讯》约请我写一篇语文课外活动的稿件,给该刊当年第九期用。离开韩老师家,茫茫与我告别后,就赶到火车站回南京了。
4月5日上午启程赴沪,中午到达上海北京东路,住在静安区一个招待所后,立即打电话联系《语文学习》编辑范守纲老师,范老师约定明天晚上请我去他家,后天上午再安排我们一行先去育才中学参观学习,然后到他们编辑部座谈。
我与《语文学习》范守纲在1984年“漓江之秋”语文改革研讨会相见。这次到上海,是我们第二次见面。
4月6日晚饭后,我与沙市三中王昌明、公安县一中史少典如约登门拜访范守纲老师。
我们谈了两个多小时,其间,谈到语文教学说写训练问题时,他给我们看了叶圣陶老先生1982年1月25日的回信。我认真仔细地边读边强记,回到招待所已经十一点多了,立即追记了叶老信中的要点:
作文就是说话,是用笔说话;
说话内容和要求;
作文命题很重要;
作文评改方法要改革;
讲深讲透与精批细改一样,学生吃亏。
如果那时有智能手机该多好啊!但正值年富力强中年的我,强记的这几点,八九不离十。因为这也是叶老语文教育教学的一贯理念。叶老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全面阐释了语文教学说写训练的重要性,说写训练的具体方法。是我进行语文教材改革实验以来须臾不离的指路明灯。
我写初中三年教改实验总结时,专职指导我的汪厚铎老师就说过:“我的意见是总结一下写作试教的做法和体会,我认为试教实验教材以来,作文教学最成功的经验是,教师从“精批细改”的作文堆中爬出来了,学生没有因为老师不批改作文而无写作兴趣。再说,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最有说服力的。”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与他们的说话能力密不可分。依据试教总结材料提炼写成的学术论文《敢说·多说·会说》,正是叶老语文教育理论指导的结果。
当此高中语文改革实验起步之时,再读叶老最近写的这些内容,更坚定了进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信心和决心。这也是这次游学江南教育先进地区的最大收获。
4月7日,星期一上班时间,我们先到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室拜访负责实验教材的教研员姚建庭老师,请他介绍上海试教的经验,然后到上海育才中学参观学习。中午,《语文学习》编辑部热情款待我们,希望我们今后多为《语文学习》写稿、通报信息。
4月8日离沪返汉,乘坐“东方红”客轮逆流而上,扶着客轮栏杆看着大船起航慢慢离开大上海,不禁浮想联翩。
人生境遇真是变化莫测啊!
如果我不是参加人教社的语文教材改革实验,哪有机会走南闯北开会学习,幸遇那么多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啊!
1979年春节期间,如果我没有在街头偶遇华师一附中校办农场场长王仕良而回母校,没有老校长袁福倾情提携而参加人教社全国语文教材改革实验,哪有这么多幸运的机会呀!
人生命运的轨迹实在是不可预知,然而,善行福来却是古今一样,“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是必然的。所以我的座右铭是“以诚待人,用心做事”。
恩师刘友三老先生常对我说:“在家不善待宾客,出门方知朋友少”。
人生漫漫长路,真是难以预料何时何地突然遇到多年不见的熟人;或是素未谋面,但相遇一聊,却与自己或自己熟悉的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记不清是哪位哲人说过: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阅人无数,不如贵人相助;
贵人相助,不如高人指路。
漫漫人生路,总会遇到贵人,就看你们是否有缘。
人生十字路,总有高人指点,就看你的悟性如何。
范守纲就是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人生贵人和高人,我们有缘在桂林相遇相识,又在上海得到他的指点,即使逆流而上,再遇波折,也一定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