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文獻記載,一九三九年,日本人就在興安地區建立了五百八十五所學校,學生人數逹四萬一千四百七十二人。我的驚詫不在數量的多寡,而在這個數據的精確性,亦就是日本人並非如我們所被灌輸的那樣僅是野蠻一面,實際上它還有著與時俱進的科學一面,這一面我當年接觸日佔時期遺留的遼陽城市地下供排水資料時就曾有過深刻的感想。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事,爲了地方志的修訂,全國都開展了相關的工作,查找歷史檔案亦爲修志之一項重頭戲。看到那些被蟲蛀、水浸過的紙張時雖然很是感慨,可我還是很慶興它們躱過了文革的祝融之災。遼陽市的水文及相關的工程資料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記録的,直到四五年爲終結,是以日文書寫印刷的,圖文、表格並茂。以資料中所載的情况,至一九八五年時遼陽的城市排水係統仍舊是滿洲國時期所建之槪况,一直並未有大的改變。從一九四九年直到一九八0年代期間,雖然政權無改,該地的政府亦幾無變化,亦就是一直處於和平時期,但該市的水文竟無完整的記録,地方政府的水利部門雖然每年都有總結及報告,大部皆爲官話及口號,而涉及到具體的實際工作就只有零星如蜻蜓點水般的文字。
日佔時期總共約十幾年,在關東地區就出現了長春、瀋陽、撫順、鞍山、旅大等在當時的亞洲占據顯著地位的工業城市,並爲四九年後的中國一直提供著鮮活的血液。除此了物質之外,朝鮮半島之戰亦爲關東青年之血澆灌而成,但在朝鮮的英雄譜中沒有關東人,而在中國的志願軍英模榜中也少有關東人,因爲有太多的關東“志願軍”戰士過不了政審關。在近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新修軍史中,不再説志願軍爲全國人民之兵,而特指爲“東北邊防軍”爲主,不過對其來源卻含糊其辭。這裡面有著無法明説的苦衷,若言東北邊防軍中主要戰力的來歷,就不得提到張作霖的關東軍進而引來滿洲國軍,當然其中也包括蒙古騎兵。不管怎樣去描抹,日本人可以用遣送回國去掩蓋,但那近二十萬的關東軍輔助部隊不可能一夜之間就在地球上消失掉。這一點在此先説明一下:滿洲國軍在八一五後最先是被國民政府收編爲正規軍,但隨後在國共内戰期幾乎全部投奔解放軍。原因是被收編後,這些被收編的軍隊裡就一直在傳言當内戰結束後他們就將做爲漢姦被清算,以致軍心涣散、軍力不整,旣使是碰到由莊傢漢組成的共産黨新軍亦是一觸卽潰,借機換帜。但他們决不會想到,沒有文化的共産黨其手段更是出人意外。
現在再回來繼續談蒙古,只所以要談是因爲關東與蒙古的歷史淵源甚深。當年皇太極能够接著努爾哈赤之後繼續高舉七大恨之旗,敢於正面發動對明朝的戰爭,其底氣之一是山西商人在有色金屬及各種軍需的補充上提供了堅實的後盾,而這完全依靠内蒙古之通路才能做到。終滿清一朝“滿蒙一家”是絶對的面子裡子都做到了“一家”,而蒙古人對滿清亦是赤膽忠心、絶無二話,有始有終。但在滿洲國時期情况發生了些變化,不過從本質上説這種變化並非完全出於蒙古人自己,按現今的語言就是外來勢力的影響作用。
面對日本人在關東及内蒙古的圈地,蘇聯是决不會甘心的。據資料記載,共産國際在一九二二年前後派出策登依喜、奥齊羅夫等人潜入呼倫貝爾地區活動,聯絡郭道甫、福明泰、丹巴道覼等吉蒙古人,同時也指示中國共産黨北方局進行配合,並由李大釗直接指導。經過緊鑼密鼓的張羅,在表面上看似由一批蒙古人實際是由蘇聯的共産國際主導的一出戲於一九二五年開演,内蒙古人民革命黨建立了。最初此黨是在内蒙中、東部活動,但奉係的不容使其活動中心不得不轉移到西部地區。此黨在早期與蒙古人民革命黨密切合作,緣於兩黨皆由共産國際和蘇共操從和提供活動經費,且由中國共産黨配合,因此並不能被認爲是蒙古人自己的政黨。該黨建有内蒙古人民革命軍,骨幹亦多爲中共黨員,還建有“内蒙古軍官學校”,校長爲中共黨員王瑞符,此人爲黄埔軍校學員。
好景不長,在建黨兩年左右,該黨的領導層發生分裂。就象中共的歷史一樣,親共産國際派和本土派爲爭奪山頭而大打出手,最後共産國際派由於蘇共和中共支持的勝出,本土派被清除出領導層。之後該黨在内蒙古多地舉行過武裝起義,可屢起屢敗,大多數的起義軍都是在向蒙古人民共和國行進的過程中被奉軍等北洋政府的軍閥給圍殲掉。這期間内蒙古人民革命黨與蒙古人民革命黨的關係越加緊密,幾乎分不清你我,而外蒙古也加大了派往内蒙古人民黨的人員,而且有偏離共産國際指導方向的行爲。此舉絶對不符合蘇聯的本意,一九二七年共産國際以“泛蒙古主義”是日本擴大侵畧的工具爲名宣佈解散“内蒙古人民革命黨”。其黨員有轉投國民黨的,有轉入共産黨的,亦有以個人身份堅持在内蒙生少及活動的,總之是“内蒙古人民革命黨”暫時退出了革命隊伍。但他們絶不會想到幾十年後内蒙古將因“内人黨”而掀起了屠殺的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