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伟的人生路(6)

潘文鸣 (2025-07-06 15:08:17) 评论 (0)

江伟的人生路(6)



11、妻子眼中的江伟

    我曾经问过晓丽,你和江伟相处近20年,你对江伟是如何看的?

     晓丽告诉我,江伟首先是一个好丈夫。她说,在她和江伟结婚以后,江伟和所有在生意场混的年轻人一样,喜欢抽烟喝酒,有时喝得醉醺醺回到家里,吐得满地都是。晓丽像所有的妻子一样,对丈夫的这种习惯非常不满,意见很大。在晓丽的不断劝说下,特别是生了雯雯以后,为了让老婆孩子有个健康的环境,江伟听从妻子的劝告,下决心慢慢戒掉了抽烟的不良嗜好,酒也很少喝。这是使妻子晓丽感到最高兴最满意的!

      其次,晓丽提到江伟对父母有孝心。江伟的母亲性格比较直爽,有时讲话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特别对自己的子女,但江伟有时候听到母亲讲些气话,很刺耳,他也不对母亲发脾气,顶多沉默不讲话。

     另外,结婚以后,江伟发现晓丽做饭做菜的手艺好,江伟的母亲不擅长炒菜做饭,而且北方老百姓的饭菜做得简单粗放,所以过年过节的时候,江伟就提出做一桌南方风味的饭菜,请父母过来吃。平日江伟父母家有客,也是由晓丽去主厨。

      现在,江伟的父亲在大红门上班,每到他休假,江伟夫妻一般总是让父母和自己一起聚餐,让江伟的父母吃得好些,日子过得轻松些。

      晓丽说,江伟不仅对他的父母有孝心,对晓丽远在四川宜宾的父母和她的两个哥哥也很好。她说,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或者是她的父母亲过生日,晓丽提出给父母寄几个钱,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思念和感恩。每逢这种时候,哪怕生意不好,他们的存款不多,江伟也毫不犹豫地说,应该应该。而且晓丽说寄1000,江伟总是说多寄点,寄1500吧。晓丽还提到这样几件事。

      有一次,晓丽的二哥要办养猪场,急需7000块钱,就从四川宜宾打电话来。当时江伟和晓丽的存款只有8000多,江伟毫不犹豫地给晓丽二哥把7000块钱寄去,解决了晓丽二哥的燃眉之急。

       还有一次,晓丽的大哥买房,提出向晓丽夫妻借3万元。当时晓丽和江伟并没有这么多存款,江伟就设法借了一些,凑足3万,给晓丽的大哥寄去。

      晓丽的大哥和二哥对江伟这个妹夫非常感激,他们知道江伟和晓丽是小本生意,赚钱不容易,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妹夫是靠得住的。另外,农村和城市相比,许多朴实的农村人更看重做人的道德底线,他们轻易不会占别人的便宜。所以,晓丽两个哥哥借的款,都在一两年之内如数归还。

       去年,晓丽接到从四川打来的电话,说她大哥在福州打工,遇到车祸,受伤很严重,正在住院治疗。晓丽听了很着急,决定要亲自去福州看看。江伟说,你是一个女的,这么远的路,人生地不熟,再者照顾你大哥也不方便,还是我去吧。于是,江伟放下手中的生意,随身带上2万元,乘飞机到福州,亲自到医院看望晓丽的大哥,把2万元交给晓丽大嫂,并帮助晓丽大嫂照顾她受伤的丈夫5天……

       既然江伟对自己的亲戚都这样仁义,那么对自己身边的亲人,就更加不难想象了。这次回京探亲,我95岁的母亲脚崴了,右脚肿的像面包,他听到以后,亲自上楼给我母亲洗脚上药。我看到江伟连续几天上楼来给我母亲洗脚上药,感到有些惭愧,就说,这本来是我们做儿女的事情。他说,大舅,您年纪大了,我要年轻些,再说,我小时候姥姥一直照顾我,还给我洗过澡……我应该报恩。

      对他们的独生女雯雯,江伟更是一个好父亲。自从江伟办企业生产美容仪器配件后,由于工作时间可以自己安排,他就几乎每天早晚都开车去接送女儿雯雯上学,让女儿享受高官的待遇。

       回想江伟过去的挫折和失败,以及他在众多亲戚长辈面前抬不起头来的日子,看看现在江伟一家三口过的生活,虽说他们没有大富大贵,也算不上取得多么惊人的成绩,但他们夫妻终于过上比较体面和有尊严的富裕生活。特别是江伟和晓丽夫妻之间,真是患难夫妻恩爱有加,令人羡慕!

12、两点感想

回北京探亲,江伟夫妻向我讲述了他们恋爱和婚姻,讲述了他们夫妻充满心酸和坎坷的创业之路,我觉深受感到,于是便有以上记述。此外,对江伟的人生路,我还有一些感想。

      首先,江伟夫妻的创业经历,让我想到这样一句话:“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就是说,历史上一些出类拔萃的人物,往往出身贫寒,历经坎坷,最后成就一番事业;而一些官宦子弟,由于家庭环境优越,不思进取,往往很难成为优秀人才。江伟虽说算不上“雄才”,也称不上“伟男”,但他从幼年起,饱经磨难,历经坎坷,却没有灰心丧气和一蹶不振,而是在失败中奋起不断探索,寻找求生存和求发展的出路,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四川女孩,两个人在困苦中结为夫妻,从此两个年轻人同甘共苦,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和摸爬滚打,最后两个人终于找到一条摆脱贫困的出路。他们夫妻的创业故事,对所有出生在社会底层寻找出路的年轻人,还是有一定激励和借鉴意义的。

       其次我想,假如江伟考进大学,前景又是如何?80年代,社会上流传这样一个顺口溜:“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说得是一些农村青年考进大学,几年后,会发生这样令人吃惊和失望的变化。当然,这个顺口溜有些夸张和调侃的意味,即使真有这种大学生,也应该是个别现象。不过,到90年代,又有一些专家学者对我们的教育现状提出质疑,指出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相当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情况,在社会各个领域都不难看到。因此我想,江伟如果在人格形成最重要的阶段,失去他天性中的善良,失去传统社会中最优秀的家庭伦理观念,那么,他会不会仍然是像现在这样:对父母有孝心;对妻子和女儿有爱心,对岳父岳母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敬重,对妻子的两个哥哥视同亲兄弟,而且知道对亲人讲究感恩和报恩?……

       当然,我这是有感而非,并非杞人忧天。

                                                                                                 2015/7/17 一稿

                                                                                                 2025/7/6 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