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我们仨”
“我们仨”是杨绛在她的丈夫钱锺书和她们的女儿钱瑗去世后写的“回忆”录。这是一本特殊的回忆录,它不完全是写实。它很特殊,书里写了3部分,还有3个附录。第一部,“我们老了”,只有2页,写了她的梦,梦到钱钟书,做了个长达万里的梦。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36页。这是一个由许多梦连在一起的想象中的故事,讲钱钟书被一个莫名其妙的命令带走去开会,她们仨相见于驿道,又失于驿道。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98页。这是本书里唯一的纪实。第三部里的98页,我有31页的折页(准备反复读)。附录一是钱瑗用我们仨同名写的未发表的手稿的照片,附录二是三个人的通信的照片。附录三是三个人的字和画的照片。
杨绛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讲他们仨的故事, 把3个人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描绘得栩栩如生,像个电影,我看了两遍。 这本书与其说是故事,倒不如说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那个时代的历史。让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觉得格外亲切。这是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书。
我觉得用作者杨绛的话来描写这三个人比我说话更准确,下面都是原文里的摘录:
- 这本书是什么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
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
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 (书的背面)
- 家庭和三个人是什么: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p. 67.
“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锺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 p. 164.
“护士们因她啼声洪亮,称她Miss Sing High,译意为”高歌小姐“,译音为‘星海小姐’。” p. 86.
“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 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p. 162.
“锺书住进城去,不嘱咐我照顾阿瑗,却嘱咐阿瑗好好照管妈妈,阿瑗很负责地答应了。” p. 125.
- 三个爱读书的人:
“在牛津大学图书馆里”,“我为自己定下课程表,一本一本书从头到尾细读。” p. 70.
“牛津的假期相当多(“每年三个学期,每学期八周,然后放假六周。第三个学期之后是长达三个多月的暑假”。 p. 72) 锺书把假期的全部时间投入读书。” p. 73.
“我从来不是啃分数的学生,可是我很爱惜时间,也和锺书一样好读书。” p. 75.
“他每日读中文、英文,隔日读法文、德文,后来又加上意大利文。” p. 91.
“她(注:指钱瑗)和锺书有同样的习性,到哪里,就找书看。” p. 120.
“我们的阅读面很广。” p. 122.
“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断定绳子的质量。” p. 158.
- 待人待物,生活
“我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滋味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 p. 121.
“我们把所见所闻,剖析琢磨,‘读通’许多人,许多事,长了不少学问。” p. 121.
“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语言。” p. 122.
“我们也一贯是安分守己,奉公守法的公民。” p. 122.
“我们爱玩福尔摩斯。两人一起侦探,探出并证实诬陷者是某某人”。 p. 124.
“动物园也是我们喜欢的地方。” p. 129.
“我们吃馆子是连着看戏(注:看邻桌的谈吐) 的。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 p. 140.
“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 p. 155.
“因为我们在一起,随处都能探索到新奇的事,我们还像年轻时那么兴致好,对什么都有兴趣。“ p. 155.
“我常问她(注:指钱瑗):‘能偷点儿懒吗?能别这么认真嘛?’她总摇头。我只能暗暗地在旁心疼。” p. 164.
如果书发行出版页里 “印数” 的数字是对的,那么这本书到2022年第3版第71次印刷时已达到7,476,500册。足见此书的影响。
钱锺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文学研究家。他学识渊博,精通中西文化,被誉为“文化昆仑”,是中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主要生平
- 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书香门第,父亲钱基博是近代著名学者。
-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以才华横溢闻名,与季羡林、吴晗等并称“清华三才子”。
-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后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获副博士学位。
- 1938年:回国任教,先后在西南联大、国立师范学院(湖南蓝田)、暨南大学等校任职。
- 1947年:出版长篇小说《围城》,奠定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 1949年后: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专注于学术研究。
- 199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
- 小说
- 《围城》(1947):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以幽默犀利的笔触描写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 学术著作
- 《谈艺录》(1948):以传统诗话形式探讨中国古典诗歌,旁征博引,展现深厚学养。
- 《管锥编》(1979):钱锺书毕生学术精华,以札记形式评点中国古代典籍,涉及中西文化比较,被誉为“学术金字塔”。
- 《宋诗选注》(1958):精选宋代诗歌并加以注释,体现其独特的文学批评视角。
- 散文、随笔
- 《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散文集,展现其睿智幽默的文风。
- 《人·兽·鬼》(1946):短篇小说集,包含《上帝的梦》《猫》等名篇。
钱锺书学贯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等多种语言,其研究涵盖文学、哲学、语言学等领域。他主张“打通”中西文化,强调比较文学研究,对中国古典文学、西方文学理论均有精深见解。
家庭与晚年
- 与夫人杨绛(著名翻译家、作家)相伴六十余载,育有一女钱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 晚年闭门治学,谢绝媒体采访,保持低调。
- 1998年逝世后,杨绛整理其遗稿,并出版《钱锺书手稿集》等。
以下是deepseek介绍的3个人: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简介
本名:杨季康
笔名:杨绛
籍贯:江苏无锡
身份: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
- 早年求学(1911—1935)
- 1911年生于北京,成长于书香门第,父亲杨荫杭是著名法学家。
- 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苏州),后转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系。
- 1932年结识钱锺书,1935年结婚,同年随钱锺书赴英、法留学。
- 归国与创作(1938—1949)
- 1938年回国,先后任教于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
- 194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剧本、小说和散文,如喜剧《称心如意》《弄假成真》。
-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6)
- 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翻译与研究。
- 在“文革”期间遭受冲击,被下放干校劳动,但仍坚持学术工作。
- 晚年创作高峰(1978—2016)
- 1980年代后,进入创作黄金期,发表《干校六记》《洗澡》等作品。
- 1997年女儿钱瑗病逝,1998年丈夫钱锺书去世,她以坚韧意志整理丈夫遗稿,并完成回忆录《我们仨》。
- 2016年5月25日病逝于北京,享年105岁。
1. 文学作品
- 散文
- 《干校六记》(1981):记录“文革”期间下放农村的经历,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诗”。
- 《我们仨》(2003):回忆与钱锺书、女儿钱瑗的家庭生活,感人至深。
- 《走到人生边上》(2007):晚年哲学随笔,探讨生死、人性等终极问题。
- 小说
- 《洗澡》(1988):描写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被誉为“中国版的《围城》”。
- 剧本(1940年代)
- 《称心如意》《弄假成真》:幽默讽刺的世态喜剧,曾在上海热演。
- 《堂吉诃德》(1978,西班牙语直译,公认最佳中译本)
- 《吉尔·布拉斯》(法国勒萨日)
- 《小癞子》(西班牙流浪汉小说)
- 翻译贡献:
- 她精通英、法、西班牙语,翻译风格“信、达、雅”,尤其《堂吉诃德》影响深远。
- 文学风格:
- 文字平实含蓄,充满智慧与温情,兼具幽默与哲思。
- 晚年生活:
- 丈夫和女儿去世后,她深居简出,整理钱锺书手稿,并坚持写作,展现知识分子的坚韧与达观。
- 丈夫:钱锺书(著名作家、学者,《围城》作者)
- 女儿:钱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97年因病早逝)
- 社会评价:
- 杨绛被誉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钱锺书评)。
- 她的一生跨越晚清、民国、新中国,见证中国百年变迁,作品影响几代读者。
钱瑗(1937年5月—1997年3月4日)简介
身份:英语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父母:钱锺书(著名作家)、杨绛(著名翻译家、作家)
- 童年与求学(1937—1959)
- 1937年生于英国牛津,因抗战爆发随父母回国。
- 195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后因中苏关系变化改学英语。
- 1959年毕业,留校任教,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师。
- 学术与教学生涯(1960—1997)
- 文革期间受到冲击,但仍坚持学术研究。
- 1980年代后,专注于英语教学法研究,参与编写《实用英语语法》等教材。
- 1990年晋升教授,并担任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一批优秀外语人才。
- 晚年与病逝
- 1996年确诊脊椎癌,病情恶化后仍坚持工作。
- 1997年3月4日病逝,享年59岁。
- 英语教学研究
- 强调“实用英语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 参与编写多部高校英语教材,影响深远。
- 文学与翻译
- 曾协助父亲钱锺书整理《宋诗纪事补订》。
- 杨绛在《我们仨》中收录了她的部分手记,如《爸爸逗我玩》等,展现其文笔与家庭记忆。
- 父母:钱锺书与杨绛,她被称为“我们仨”中最温暖的一环。
- 婚姻:曾有两段婚姻,均以离异告终,无子女。
- 杨绛的怀念:
- 钱瑗病逝后,杨绛在《我们仨》中以“圆圆”称呼她,深情回忆她的聪慧与坚强。
- 杨绛晚年将钱瑗的稿费捐设“好读书奖学金”,延续她的教育理想。
- 学生回忆她治学严谨、待人亲切,是深受爱戴的老师。
- 因早逝,个人著作不多,但作为钱杨夫妇的女儿,她的故事通过《我们仨》广为流传。


第3版,第71次印刷,印数7,356,501-7,476,500册

钱锺书,鲁迅,杨大春(?), 刘心武是这本参考书里在现代文学中提到的4个中国作家。p. 37. Section 20, History of literature, Volume Library 2, Southwestern, Nashville, Tennessee,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