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到伊斯坦布尔旅游,而不去大集市(英语Grand Bazaar,土耳其语Kapalicarsi)和香料集市(英语Spice Bazaar,土耳其语Misir Carsisi)则一定是有所缺憾的。从地理位置看,它们依然位于金角湾南边这一块。从索菲亚大教堂或蓝色清真寺往西去,穿过苏丹艾哈迈德广场(Sultanahmet Square),就离大集市不远了,距离大概是2-3公里,可以步行,一路还不时能见到一些风土人情和景观。
今天,大集市和香料集市是伊斯坦布尔最具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标之一,是东西方商业、文化与宗教交汇的重要见证。它们不仅依然是商业中心,更承载了土耳其及奥斯曼帝国深厚的文化意义。

大集市已经有快600年历史了。它始建于 1455年,由奥斯曼帝国苏丹 穆罕默德二世(Fatih Sultan Mehmet)下令建造。其初衷是为了促进商业活动,增加国家的岁入,特别是支持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宗教基金。
到了16世纪苏莱曼大帝时期,大集市又被大规模扩建,并逐渐接近今天的规模。自20世纪末起,特别是土耳其共和国建立以后,该集市又进行了多次翻修与现代化改造。
如今,伊斯坦布尔大集市是世界上最大的封闭市场之一,它占地面积约 30,700 平方米,有 22个入口,内部有 61条街道,共有 4,000多家商铺,其商品种类包括土耳其地毯、金银珠宝、陶瓷制品、皮革制品、灯具、铜器、古董与纪念品等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这个市场是当地人的购物之处,更是旅游者的天堂,年均访问量高达近1亿人次。
好,随着我的镜头去看看吧(解释一下最后那张照片:那天是星期五,所以商贩中虔诚的穆斯林正午时就地礼拜) ——










香料集市的建立比大集市晚了200多年,它由苏丹穆罕默德四世时期的大宰相 Koprulu Mehmed Pasha 建议修建。它原本是著名的 Yeni Cami(New Mosque,新清真寺)的一部分,为其基金提供收入。它的土耳其名称中 “Misir”意为“埃及”,因其建造资金部分来自埃及的税收(当时埃及在奥斯曼帝国的版图之下),且早期香料多从埃及运来,故得名“埃及市场”。
从大集市北门出来,往北几个(很有商业气氛的)街区,就到了香料集市,它呈L形结构,内部为石砌拱顶与砖雕装饰,典雅别致,比大集市漂亮。香料集市的面积约8,000,为大集市的四分之一多,而商铺数量只有约 100家,因为在这里,每一个商铺的平均面积要大得多。
其实,从游客感受和摄影的角度看,我认为香料集市是一个更好的去处。它虽不及大集市规模大,却以精美、芬芳、色彩斑斓而让人印象深刻。在这里,人们可以买到各种香料 — 从艳红的藏红花、辛香的肉桂,到五颜六色的调味料(俺是完全不懂),以及干果、蜂蜜、以及各种草药和茶叶。如果哪位是这方面的爱好者或行家,那一定像是到了天堂。
我们懂得很少,只知道果茶或草药茶,以及大名鼎鼎的土耳其切糕。然而仅就这两类,选择也太多了。许多店主会站在门口,热情地邀请游客品尝他们各种茶(一个个的小杯子早就准备好),以及一块块的各种风味的切糕。你哪怕尝遍了,每次都说no-good走人,人家也不能怎么着。不过像我这种脸皮薄、耳根子软的人,我很怕自己处于那样的境地,白给的一概不要 …… 长话短说,最终我们还是进了一家店,买了两种草药茶和三种切糕。从相对于“美国价格”和“好吃”这两方面来讲,都很好。唯一的缺点是切糕太沉,背到中国去让亲友通通吃完,不能再往美国背了。
好,上照片 (哈,我本人 出现在最后一张照片中。我们是在这家买的切糕) ——















最后我再次鼓动一下 — 哪怕你在伊斯坦布尔只呆短短两天时间,那么大集市(Grand Bazaar)和香料集市(Spice Bazaar)就一定要去!因为它们具有别具一格的异国风情,自古以来就是伊斯兰商业文化的象征。回顾历史,大市场是奥斯曼帝国手工业、贵金属交易和多元商业活动的体现,反映了一个帝国首都的活力;而香料市场则更贴近日常生活,反映了奥斯曼饮食文化与自然疗愈传统。大市场更显壮观和庞大,香料市场则更具亲切与诱惑。二者共同组成了伊斯坦布尔绚丽的过去与今天,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跨越时空的繁华与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