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 年轻人对某件事情发表观点时,明明有一大堆话就在嘴边,但一张口却只是“好”、“厉害”等几个短平快用词,要问“好在哪里”,便怎么也描述不出来;又或者喜欢用一些网络流行语,以显得自己很“潮”,比如形容美好,一律用“赞”“给力”“绝绝子”,表示敬仰,就用“yyds”来代替。若要他说出有更多角度和层次的内容,很难。
前些日子在扬州某旅观光地,遇一位书法大师,据他说上了央视,电影,电视剧。许多书法镜头都源自该大师之手,于是即兴一首诗,请他写后装裱。该大师看了诗后道“此诗真牛逼”,另一次听到一位朋友称赞一首词“这首浣溪沙好哇塞哟”。让人感觉到“无语”(说话者词汇量大少意义上的“无语”)。
难道就没更多的词汇来形容了吗。都是互联网惹的祸!
互联网改变了原来的说话写字方式,输入法也简化了文字的输出方式,比如一句诗,过去需要完整背出来,但现在只要打出前面几个字的首字母,就会出现整个句子。“互联网技术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人懒得记忆和思考了。”现代的年轻人因为过度依赖互联网,语言表达能力逐渐下降,有的过度简单使用表情包直白表达让人觉得那么苍白无力。阅读量少和缺乏深度思考也导致他们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从“YYDS”到“绝绝子”,从“简直了”到“泰酷辣”,“这家鸡腿饭好吃绝了!”“这位歌手唱歌好绝!”“我上次旅游去的那个地方好看绝了!”
平时和朋友聊天,大家都喜欢用表情包和网络流行语,如果谁发了一大段文字,反而会显得很奇怪。碎片化的表达方式能够活跃气氛,网络用语在一定程度上像某种“暗号”,接得住“梗”代表“我懂你”,能快速拉近彼此的距离。“但如果线下这样说话,难免会让人觉得尴尬。”
有调查显示,37.9%的受访青年有过提笔忘字的情况,35.0%的受访青年觉得写作困难。其他还有:表达逻辑比较混乱(34.9%),经常使用网络用语(31.1%),过于依赖表情包(22.8%),越来越懒于表达(14.1%)等。
沟通交流是人际互动的重要方式。语言和文字表达的背后是思维和认知。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依靠流行语、表情包就能“直抒胸臆”,但这种浅白直接的输出方式,让一些复杂深邃的表达逐渐被遗忘。在离开网络环境、需要进行规范化表达时,一些年轻人只剩下了干瘪的文字和磕绊的语言。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超半数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47.1%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为什么在青年群体中出现了“词穷”的现象?如何丰富自己的语言,让“梗阻”的表达顺畅起来是未来中国年轻人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离开网络环境、需要进行规范化表达时,一些年轻人只剩下了干瘪的文字和磕绊的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