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流先锋Spotify及其创始人的故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三年前,当我开始渐渐对每周一的晨会感到厌烦时,Team里新来了个高高大大,做过DJ也当过体育播音员的大男孩。随后,我们的部门老板就宣布:接下去几周的晨会将会从歌声开始:也就是每周由一个成员在开会开始时先放几首歌曲的段落让其他组员猜测,猜中虽然没奖,还是给晨会带来了不少乐趣和生气,让余下的几个工作日在轻松中展开。我当时就用Sportify 做了一个播放清单,给组里每人配了一首歌,在轮到我展示的晨会中一首首地播放让同事们猜歌曲的名字。让自己学了不少新的英文歌,也让我这个平时不怎么听歌的人开始喜欢上Spotify。那一年刚好还有一部关于Spotify的电视剧《The Playlist》(中文译名《串流先锋》)上线,可惜当时没时间看。

前两日因为在文学城开了博,写的第一篇短文中提到了Spotify的软件工程师, 这两天周末就留意了一下它的新闻,竟发现它从去年开始盈利了!盈利后股价上涨,两位合伙人还不断销售套现了总共一个多亿的股票,于是就去补看了《串流先锋》这一电视剧。总共6集,我竟一口气看完。  它的拍片手法比较别致,每一集是基于剧中的6个角色中的其中一个的视角来拍摄,这几个角色分别是公司的主要创建人Daniel和Martin, 聪明锐利的女律师Petra, 瑞典索尼娱乐的高层Per ,技术主管Andreas 以及虚构的歌唱家Bobbi。通过这六个不同视角来展现Spotify 从创意构想到全球音乐产业巨头的转变过程。剧集还深入探讨了法律,商业,艺术等多个层面的挑战与抉择,呈现了一个关于梦想,坚持和成就的故事。下面从6个主角中的4个的角度来看一下这个剧:

Daniel

Daniel是联合创始人之一,也是Spotify的灵魂人物。他眼神深邃,从脱发发展成光头造型,典型的科技男——衣着随意、头脑灵活、行事敏捷、不拘一格。剧中讲到他20多岁时申请Google被拒,一气之下黑进了Google的系统,让Google为他那时所工作的公司作免费广告。Google 于是来质问小公司,Daneil自然被警告,于是他干脆辞了职,干起了自己的在线广告公司 – Advertigo。 一年之后Advertigo就以一千万的价格卖给 了 后来成为他合伙人的Martin的公司,从而实现财务自由而决定退休。然而不久,他意识到金钱并不能带来满足感,于是继续寻找新的激情和目标。

23岁的Daniel 后来受到了他的歌手同学Bobbi T(虚构的角色)和当时一家免费下载的盗版网站的启发,决定创办一家更优质便民且合法的音乐流媒体平台,目标让民众能够免费或低价聆听到喜爱的音乐,同时又能确保音乐人获得合理报酬。于是他把这个想法分享给已成好友的Martin, Martin 立即表示赞成,两人一拍即和,成立spotify.

Martin

Martin是我很喜欢的一位角色。他非常欣赏Daniel的年轻有为。所以当Daniel 有一天提到想建立串流音乐网站的想法后,就立刻加入并投入一千二百万让Daniel 任意使用(现实中应该是1百万)。Martin充满了创业和对创新的执着追求精神。他决策果断,敢于冒险,在 Spotify 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尤其在早期阶段展现出非凡的魄力和远见,不仅为公司提供了资金支持(投资和融资),还亲自参与招聘、制定战略和管理预算等事务。电影中,他在公司的前十年只担任董事会主席。公司上市前被Daniel 逼退出主席席位。现实中,公司刚成立时他是公司的总裁,一直到2013被Daneil 取代。记得在有一篇文章或采访中有人问他们两人现在的关系。他们其实还是每天都要通电话的好朋友。Martin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的特征,剧中很好地展现了他的ADHD 患者常有的特质,如高度的精力、快速的思维和对新事物的强烈兴趣。这也是他在公司上市前被逼退出主席位置的很大原因。但这不妨碍他对spotify 持续的影响力。目前为止,他还是Spotify有最大话语权的股东。

Petra

Martin当初慧眼识才,招募了Junior合伙律师Petra。Petra感受到Spotify的创新氛围,放弃了大律师合伙人的身份来到初创的Spotify。她并不是公司的合伙人,但sportify能够成功少不了她。从剧集来讲,我也最喜欢看这一集,音乐和氛围感十足,整集用空间和音乐的转换强化了角色心理变化,同时通过充满节奏感的剪辑与转场,展现了一场科技和法律之间的博弈,非常精彩。Petra的谈判安排到每一个房间,氛围感十足。通过“开门走进不同场景“的镜头语言,展现了Petra在法律和商业帝国之间的窜梭。每一次开门都是一次专场,不仅推动了叙事的节奏,还增强了戏剧张力与角色的心理刻画,紧张感。音乐在这一集中也极具巧思: 在她与唱片公司谈判,面对复杂条款时,背景音乐多为古典或低沉的钢琴配乐来营造紧张,理性的氛围;而当她逐渐接受Spotify的理念,音乐则转为富有节奏感的现代电子乐或流行音乐,象征她开始融入并引领这个变革中的新世界。这种设计,使我联想起另一部电视剧:象棋女王。

Petra也颇具创意,在Daniel 和Martin 为如何收费而苦恼时,她从项链上串的五颜六色的珠子想到了歌曲清单,这一点子为 Spotify 推出 Premium 会员制度提供了雏形,让听众愿意为自己定制的音乐体验付费。同时,Petra 还在说服出版商签约 Spotify 的关键时刻,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Bobbi T

这里还要讲一下歌手Bobbi  T, 她是该剧中唯一的虚构的主要角色。她的故事并非基于真实人物,而是代表了广大音乐创作者在流媒体时代面临的挑战和困境。Bobbi T 是 Daniel 的童年好友,在剧中是一位努力奋斗的独立音乐人。Daniel 一开始有点倾心与她,在赚了第一桶金后去到她唱歌的地方找她,可惜那时她已有了男友。但Daniel 还是从她的歌声中得到启发。几年后,Spotify 已经功成名就,Bobbi 的歌也在Spotify 播放。尽管她的歌曲每月的播放量接近 20 万次却还是难以维持生计,仍需通过兼职演出和其他工作来支付房租和养育女儿。而Daniel 已是亿万富翁。

Bobbi 在剧中为其他音乐人发出对公平报酬的呼声。她在剧中发起了名为“Scratch the Record”的抗议活动,批评 Spotify 的商业模式剥削艺术家,并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与 Daniel 对峙,要求为音乐人争取更合理的收入分配。有一点点相爱相杀的感觉。

正如再好的相机也展现不了大自然的壮观,剧集肯定也展现不了真实的创业过程的艰辛,曲折,当然还有它丰收时的美好。从2006年到现在18年过去,Spotify才开始有盈收,我想有责任感的那些高层应该会感到沉重的压力。英伟达的创立者黄仁勋曾讲过,如果现在从头开始,他就不会再创立NVIDIA公司。 幸亏我们大部分创业者看到了成功的愿景,不然一开始就知难而退,也就没有了英伟达,Spotify这些改变世界的创新公司。

以下是Spotify的时间线:

2006年,   Spotify 由 Daniel Ek 和 Martin Lorentzon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创立,旨在向大众提供合法流媒体

2008年,Spotify 正式在欧洲上线并迅速获得用户的青睐,并逐步扩展到全球市场。

2011年:Spotify 进军美国市场,与主要唱片公司达成协议,正式开启全球扩展之路。

2015年:Spotify 用户总数突破7500万,其中2000万为付费用户,成为全球最大的音乐流媒体平台之一。

2018年:Spotify 通过直接上市的方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成功挂牌,股票代码为 SPOT,成为第一家采取该方式上市的大型科技公司。

2023年:Spotify 用户数持续增长,全球月活跃用户数超过5亿,付费用户超过2亿

2024年:Spotify 在经营16年后首次实现盈利。两位联合创始人 Daniel 和 Martin 各自套现股份,仅2024年一年Martin就出售了超过5.5亿美元的股票但。两人合计仍持有价值约 22亿美元 的 Spotify 股份,拥有最大的投票权。

其实这几年spotify 还在不断开拓版图和实行多元化,

比如2014年和Uber合作;2015年和播客合作;2019年2月收购 了Gimlet Media、Anchor 和 Parcast,加强播客分布;2022年推出语音聊天室 Spotify Greenroo,后更名为 Spotify Live,但在2023年关闭;2022年在美国推出 有声书,拓展非音乐内容。

The Playlist (TV Mini Series 2022) - IMDb

文:Busybee168; 图:网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