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如何在马桶上“做自己”?
如何在马桶上“做自己”?
坐在马桶上的你,是否也在逃避什么?
我第一次意识到厕所的“魔力”,是在一个特别忙碌的下午。那天,工作堆得像山,手机消息叮叮当当,家里还有一堆琐事等着处理。我躲进厕所,锁上门,坐在马桶上,刷了半小时短视频。腿都麻了,我才猛然惊觉:我不是来上厕所的,我是来逃避的。
后来我发现,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秘密。朋友圈里,有人笑着说自己“厕所办公”,有人调侃“马桶是最佳冥想室”。我们每天进出厕所好多次,每次几分钟,加起来一天快一个小时,一年下来竟然有300多个小时!比跟家人聊天的时间还长。可这些时间,我们在干什么?刷手机、发呆、甚至莫名焦虑。厕所,成了我们藏匿情绪的角落。
更让人不安的是,这种“厕所焦虑”背后,藏着我们对生活压力的无声抗议。它不只是个方便的地方,更像一个隐秘的避风港,承载着我们的羞耻、逃避和无人倾诉的心声。
厕所里的三重焦虑
我开始观察自己和身边人的如厕习惯,发现厕所不仅是生理空间,还是一面映照内心的镜子。冥想爱好者告诉我,厕所里的状态,能拆解成三个层次:
1. 身体的羞耻:记忆小时候被爸妈责骂“尿裤子”或“怎么这么慢”,让我们对排泄这件事充满了羞耻感。长大后,即使厕所门关得严严实实,我们还是会不自觉地紧张,肌肉紧绷,像在防备什么。很少有人能完全放松。
2. 心理的临时避难所:在高压的生活里,厕所是唯一可以不社交的地方。不用应付老板的邮件,不用回应伴侣的追问,也不用哄孩子开心。几分钟的“假自由”,成了我们对抗社交疲劳的最后堡垒。
3. 灵魂的低语时刻:当你终于安静下来,手机放下,思绪开始翻涌:后悔没说出口的话、没实现的梦想、压在心底的愤怒……这是你一天中最接近自己内心的时刻。可惜,我们往往用短视频或音乐把它屏蔽了。
从逃避到觉醒:让厕所成为你的修行室
我开始思考:能不能把厕所从“逃避之地”变成“修复之地”?以下是我试过的一些方法,简单却有效,分享给你。
1. 重塑如厕仪式感每次上厕所,我试着把它当作一次短暂的“归位”。
• 进门前:停顿3秒,轻声对自己说:“这几分钟,只属于我。”
• 坐下时:闭眼深呼吸三次,默念:“我释放一切不需要的。”放松肩膀,放下手机,想象自己在一片安静的竹林,风吹过,带走身体和心里的沉重。
• 离开前:对身体说声“谢谢你”,对这个空间说“谢谢你接纳我”。
这些小动作让我重新定义了如厕:它不再是尴尬的生理行为,而是一场净化仪式。
2. 改造你的厕所空间我家厕所原本冷冰冰的,后来我做了一些小改变,效果出乎意料:
• 换了暖黄色的灯,像清晨的阳光,瞬间柔和了氛围。
• 放了一盆小绿植和一个竹制香薰,闻着淡淡的松木味,心就静了。
• 在墙上贴了张便签,写着:“这里不是逃避,而是重启。”每次看到,都提醒自己别拿手机麻痹时间。
如果你在公共场所,也可以试试“心理隔断”:带上耳机听3分钟冥想音乐,或者在脑海里想象一片湖泊,隔绝外界的喧嚣。
3. 一点科技的助力我幻想过一个“静厕助手”:你一进厕所,温柔的AI语音说:“欢迎回来,深呼吸三次吧。”然后播放一段3分钟的引导冥想,搭配柔和灯光和背景音乐,把厕所变成一个“灵魂休息室”。虽然还没实现,但光是想想就觉得治愈。
更大的改变:从个人到社会
厕所的问题,不只是个人的。如果社会能正视它的意义,或许我们都能活得更轻松。
• 学校:别再催促孩子“快点上厕所”,教他们用心感受身体,学会尊重自己的需求。
• 公司:鼓励员工在厕所里放下手机,哪怕只是静静地发呆3分钟。或者建一个“安静角落”,让大家有地方喘口气。
• 公共空间:机场、商场可以试试“静厕一格”,放点自然画、冥想音乐,甚至一个小纸条箱,让人匿名写下心事,释放情绪。
尾声:从困兽到觉醒者
几千年来,人类对厕所讳莫如深,觉得它低俗、不堪。可正是这个最隐秘的角落,藏着我们最真实的情绪。一个冥想老师告诉我:“如果你能在厕所里面对自己的羞耻和混乱,你就能面对生活里的一切。”
下次坐在马桶上,别急着刷手机。试着听听自己的心跳,感受一下呼吸。也许,那一刻的你,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