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炯教授 vs 传统地震学家的方法论对比
方面 |
吕大炯教授 |
传统主流地震学派 |
---|---|---|
地震是否可预测? |
坚信可以,并且通过实践验证 |
大多数持怀疑态度,认为“地震不可预测” |
观测手段 |
多参数同步观测(地磁、地电、地形变、微震、地下水、红外辐射等) |
主要依赖地震活动性统计分析(比如地震频率-震级关系) |
数据处理方式 |
强调综合判读,各种异常信号相互印证 |
各参数独立研究,缺乏整体关联分析 |
理论依据 |
地震孕育-临震-发震的连续物理过程可以留下可观测的前兆 |
地震被视为高度随机或临界现象,前兆不确定性极大 |
预测对象 |
精确到具体震中位置、时间窗口、震级范围 |
通常只提出长周期风险评估,比如某地“未来30年有70%概率发生大震” |
对异常信号的态度 |
重视每一个局部、微弱但规律性的异常信号 |
往往认为小异常不足以推断地震必然发生 |
技术创新 |
自主发展地震电磁异常检测、地壳应变观测等新方法 |
以传统地震仪和震源机制分析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