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两位年轻人紧锣密鼓, 一步一步地筹备着婚礼我极为欣慰, 同时一事也浮上心里。定婚前两位年轻人来家,贵元没有单独称呼过我。年轻人都这样,关系没有确定,叫他怎么称呼?况且还有东、西文化差异。不过,现在应问问女儿该怎么称呼的事了。
与女儿交流
一天与女儿聊完其它事后说,“现在你有了自己可爱,可信,可依靠的贵元,快结婚了,妈妈从心底里高兴。以后贵元怎么称呼我呢?”
“他以前怎么称呼你的呢?” “还没有正式叫过我呢。”
“是吗?(看来女儿完全没有注意到此事)他平时对其他人都是说“元的妈妈”。”
“你去他家,怎样称呼其父母的呢?”
“称他们的名啦”。
“那是以前,现在定了婚,马上结婚了,还这样称呼?”
“当然啦。”
“中国的传统习惯是年轻人在谈恋爱到定婚前期间,根据对方父母的年龄或称叔叔阿姨,或伯母伯父。但定婚或结婚后就改变了,称爸爸妈妈。”
“那是中国习惯,这里不一样啦,都称对方父母名。”
“是的,妈妈也知道这里很多年轻人结婚后仍称对方父母名,可也不全是这样的。你一定记得Mindy,我们家十几年的邻居朋友。她是白人,其丈夫是西班牙人。她称其丈夫的母亲为妈妈,非常尊重。从你六岁到上大学这十几年期间,每年的母亲节Mindy 总是邀请我们一道要么在歺馆,要么在她家准备精致的食品、礼物庆祝她自己的母亲,丈母娘及我,三位母亲的节日。记得那快乐融洽的时刻吗?”
“记得。你想贵元怎么称呼你呢?”
“我不是想要贵元一定称我妈妈,但我不想,或者说最不想他直接称我名。为什么呢?这与我个人从小到现在的家庭生活经历有关。你知道我是家里三姊妹中最小的,因我排行第五,从有记忆以来,外婆只叫我“么妹或五妹”。而外婆对舅舅与姨妈呢,也不知为什么?总是称他们的名字。”
“记得外婆在世时总是每隔一两个月给我写信吗?每次都称“我亲爱的五妹”。她老人家九十岁时还坚持写信教导我要带好你,要争取参加你的大学毕业生典礼等。九十一岁时还给我写了生日贺卡祝福”

“记得。”
“还有,从小我的外婆、舅舅们都称我五妹,舅舅与姨妈也至今仍称我五妹。我们三姊妹间,不知为什么?舅舅总是称姨妈的名字,而对我则称五妹。”
“妈妈已进入老年了,亲人与亲戚们仍称我五妹,只有工作单位同事、研究领域的同行,不熟悉的及陌人才称我的名。如果贵元称我名,会让我觉得好像他不是我们这大家庭的一员而失去亲人感。所以,希望你们想想此事,也可取一nickname(别名)只专用于我与贵元之间,就象我给他的中文名一样,只要不直呼我名就行。
最后我又说,“你很多从小长大的朋友们已结婚,她们怎么处理此事的呢?我们可各自了解一下周围的朋友们,再交流,好吗?”
与朋友们的交流
我和三位朋友们聊了聊,她们的儿女们已非华人家庭子女联姻。其中两位告我,“没有办法,都是叫名字。” 第三位是我三十几年接触最多、最亲近的朋友,有一儿两女。儿子是老大,与一位白人女孩是high school sweetheart, 高中毕业后双双上大学,以后工作,结婚。十五年前参加她儿子的婚礼是我在美国参加的第一次婚礼,印象很深,至今仍记得一些细节和情景。
当我问及她媳妇怎么称呼她时,她立马滔滔不绝地说开了:“我媳妇性格开朗活泼。结婚后,每次见面或在电话上她总是亲热地叫妈妈长,妈妈短,叫得我心里甜滋滋,乐滋滋的。开始我还有些不好意思,因知道很多美国孩子只称名字。”
朋友的两位女儿与我女儿从小一起长大长大至上大学。我接着问,“两位女婿(一位白人和一位海外华人家庭)怎么称呼你呢?” “都叫我妈妈呀。这可是我媳妇的功劳!两位女婿从谈恋爱开始到我家,媳妇不时地也来家与他们见面。媳妇对我们的称呼,在家帮忙做事等可能给他们做了表率。结婚后他们主动地称呼我妈妈啦。”
“你们两位女儿怎么称呼各自丈夫的父母呢?”
“我们最近才从一个女儿家回来,看到女儿与夫家父母相处很好,蛮亲热地叫爸妈呢。”
呀,榜样的力量真是无穷的!
女婿对我的称呼
我如实地把与朋友们的谈话传达给了女儿,然后说,“每家的习惯,每人的情况不同,关健在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关心,相互高兴就好。”
女儿告诉我,她与贵元商量了几次。“贵元一直知道我与妈妈感情深厚,不比一般,非常理解妈妈的心情和对我们的爱。他称呼你“二妈”,行吗?”
听到此,我深深地领会到女儿的爱。她廻旋在我及贵元之间沟通。这可是她第一次以不同角色处理家庭问题,是一种学习。我为女儿高兴,说,“谢谢你的理解,谢谢你与贵元之间的沟通,我喜欢这称呼,让我有家庭亲人感。”
不久我的生日到了,贵元送我了一特別的卡,封面是他恭恭正正地写的”二妈”,卡正面是世界各民族称呼妈妈的文宇,卡内面左边是贵元写的,右边有一句话,也是说到我心底里, 我读了两遍(也是常对女儿说口头禅的):”Whatever you said all means love“,并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这卡太好了!表明了两位年轻人的心意、爱意。

以后,每次见面时贵元叫我二妈。因为“二”不是很好发音,音不够响亮,有几次他叫了我,我却没有任何反映。女儿后来才告诉我,让我真不好意思,提醒自己以后每次见面时要注意了。
还想聊点关于我是否应建议女儿改变对贵元父母的称呼?想了很久后我直率地告诉了女儿我的想法:“贵元是家里的长兄,两弟弟已结婚十多年了,两位弟媳一直称贵元父母名。虽按辈分,你将是他们的长兄嫂,但你比两位弟媳年轻。如果你现在改变对其父母的称呼,一方面贵元父母可能会不习惯,更重要的是可能让两弟媳感觉别扭。如果两弟弟现未结婚,则另当别论,我会鼓励你按中国习惯称呼。所以,你自己决定,关键是要尊重其父母和家人。” 女儿同意我的意见。
总之,每家父母子女情况不同,只要自己、孩子们高兴。其次,不强求,但表明自己的想法,通过与子女的交流可以达到一致。早有思想准备和交流的时机也会有帮助。不少读者可能已有这方面的经历欢迎留言分享。
(下节将简介准备我参加婚礼礼服的故事。)
本系列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