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铁轨,遇见欧洲 (14)
美景的背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朱自清先生在1932年留学英国时曾游历欧洲,并写下《欧游杂记》,其中有一篇散文《瑞士》,开篇他写道:“瑞士有‘欧洲的公园’之称,起初以为有些好风景;到了那里,才知无处不是好风景,而且除了好风景似乎就没有什么别的。这大半由于天然,小半也是人工。瑞士人似乎是靠游客活的,只看很小的地方也有若干若干的旅馆就知道。它们拼命地筑铁道通轮船,让爱逛山的爱游湖的都有落儿;而且车船两便,票在手里,爱怎么走就怎么走。”
时隔近百年,朱自清先生笔下的风景依旧如画,而车船交通则更加便捷。尤其是瑞士的各个小镇,看似遗世独立,却又通过现代交通工具与外界紧密相连。正如网友二郎(diaoerlang)在我的日内瓦游记《17个美好的目标,一个都没实现》下面的留评::“瑞士精华在小城村落依山傍水,说是人间仙境顶流都不为过,交通方便社会治安也好,关键是小国寡民没有盎撒法兰西这些昔日殖民帝国的历史欠账包袱。”这样一个宁静、美好而井然有序的国度,又有谁能不心生向往呢?
从洛桑到施皮茨 (Spiez)火车行程大约3小时15分钟,中途在蒙特勒(Montreux)换乘。换乘后我们搭上了著名的黄金列车 (Golden Pass Express),票是包含在欧铁通票里的。黄金列车是一列专为观光设计的列车,横贯瑞士中部最壮丽的阿尔卑斯山区,配有全景玻璃车窗和舒适的座位。整段旅程仿佛置身画中,几乎没有视觉死角,可以尽情欣赏沿途的雪山、湖泊与田园风光。
虽然已临近冬季,但沿途景致依旧迷人而多变。翠绿的草地与覆盖白雪的山峦交织成画,点缀其间的古朴木屋为自然风光增添了几分人间烟火。美景令人目不暇接,几乎舍不得移开目光。语言和文字都显得苍白,还是直接上些照片吧。
整节车厢里除了我们之外,只有另外一家人-- 一对父母带着两个小女孩。火车开动没多久,列车员便为他们送来了热咖啡和可颂,香气四溢。虽然我们已经吃过早餐,还是忍不住多看了几眼。俺暗想这是不是一等座的专属待遇呢?可是列车员服务完他们之后就走了,看来这是他们单点的。
这家的丈夫非常热情健谈,边吃边和我们打招呼,没一会儿,我们就得知他们是来自美国迈阿密的哥伦比亚人。此次旅行,他们先飞到巴塞罗那,再坐五小时火车前往法国里昂,在那里租车,一路自驾开到瑞士的蒙特勒小镇,住在那里,今天正是从蒙特勒搭乘黄金列车往返因特拉肯一日游。
我中间去了趟厕所,回来后,龙儿一脸兴奋地告诉我列车员刚刚查票了,确认我们的欧铁通票允许直接乘坐黄金快车。他之前还有些忐忑,这下放心了。我看到列车员正在与那位哥伦比亚先生交谈,听见他用英语说了声对不起,随后他们就改用西班牙语沟通起来。我好奇地问龙儿怎么回事,他解释说那一家人持的是瑞士通票,但没想到黄金列车并不包含在瑞士通票中,需要另行购票。龙儿说丈夫一直急于和列车员解释他们不是故意逃票,而坐在旁边的太太则悠然地继续享用她的可颂,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画风,实在有趣。
后来,这位哥伦比亚先生得知我们是来自澳洲的中国人后,又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蒙特勒火车站旁有一家餐厅,老板娘是中国人,在悉尼住了17年,后来搬来蒙特勒定居,至今已在那儿生活了九年。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真是无处不在呀。
我们下车前本想找这位哥们道别,顺便问问他们接下来还会在欧洲旅行多久,结果发现他跑去另一个车厢,和那位会讲西班牙语的列车员聊起天来。看来在异乡偶遇讲同一种语言的人,总是特别令人欣喜。
这一程,湖光山色、云影流转,远山覆雪、绿野成荫,静谧村落错落其间。除了沿途令人窒息的美景,还有旅途中不期而遇的交流与闲谈,为这段冬日列车之旅平添几分暖意。
抵达施皮茨火车站正好是中午时分,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洒在站台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湖畔气息,清新温柔,仿佛是迎面飘来的问候。
施皮茨是个小镇,依山而建。从车站出来,沿着坡道慢慢走,不到五分钟就抵达我们预订的住宿。
施皮茨主要说德语,之前在booking上和工作人员的交流让我有些抓狂,问对方:我们到了如何联系,到早了能存行李吗?嘿,就是不告诉我,到最后一刻才说我们到了可以通过WhatsApp联系。
就怕到早了没地方存行李,俺的操心有些多余,刚刚中午,房间已经可以提前入住了。开门是远程操作的,我们到达时发现房门大开,但看上去并不是我们预订的那一间,因为每个房间都有特定的名字。龙儿联系工作人员,小伙子有些不好意思,一个劲道歉,说开错门了。我和龙儿说,他在booking上和我对话的时候好像没那么有礼貌,特别楞。龙儿说德国人说话就是这样,非常直接,你别放在心上。
房间很大,窗外的风景无可挑剔。
安顿好后,我们就出去觅食。结果就惊喜地发现网友二郎在留评中说的瑞士当地大超市Migros里面有自助餐厅,而且是瑞士高物价下的平价餐厅,食物选择还挺丰富,尤其是甜点,特别诱人。我们三人只花了39瑞士法郎就吃得心满意足,比麦当劳还便宜不少。后来上网查到,瑞士的两大连锁超市Coop和Migros大多附设自助餐厅,价廉物美,有些类似国内的单位食堂,但就餐环境不输外面的餐厅。
午饭后我们坐火车去因特林肯(Interlaken)和格林德瓦(Grindelwald)逛逛。两个小镇相距不远,从施皮茨到因特林肯仅15分钟,从因特林肯继续前往格林德瓦,也只要半小时火车。
瑞士人很友善。车厢里有位优雅的老太太看我拿着手机咔咔咔猛拍,就知道俺是第一次见到瑞士美景的刘姥姥,主动招呼我上她那边拍照,因为她那侧的风景更美。甚至提出要把她的座位让给我们,我不好意思地婉拒了。于是和她聊了起来,她说去因特林肯采购,一般每两周要去一次,因为施皮茨的店铺不够大,东西也不全,但她喜欢住在施皮茨,因为更安静更宜居。艾玛,在她眼里,因特林肯也不算幽静,也许游客太多了。
很快到站了,下了火车,沿着因特林肯的主街信步而行。
在街边的一片大草坪上看到一位教练带着一群年轻人正在体验无动力滑翔伞。色彩斑斓的滑翔伞时而掠过树梢,时而盘旋上升,在绿地、雪山和蓝天的衬托下翱翔天际,划出优美的弧线。
因特林肯的德语名是Interlaken,直译为“两湖之间”,因为它如明珠般镶嵌在布里恩茨湖(Lake Brienz)和图恩湖(Lake Thun)之间,前者以翡翠般的湖水闻名,后者则以倒映雪山的镜面湖水著称。可以从这里去往海拔4,158米的少女峰(Jungfrau),虽然并非欧洲最高峰 (最高峰是勃朗峰),但少女峰却有“欧洲屋脊(Top of Europe)”之称,为此特意请教了ChatGPT, 它的回答是:“少女峰虽非欧洲最高,却以其壮美的山势与人文历史,被誉为‘欧洲屋脊’——这是一种对山与人的敬意,而非地理数字的较量。另外,欧洲有多座名山被称为‘欧洲屋脊’,比如海拔最高的勃朗峰和形状独特的马特洪峰。” 跟着小AI涨知识。
少女峰山区由三座名山组成,分别为艾格峰(Eiger)、僧侣峰(Mönch)、少女峰。这三座名峰组成壮丽天际线,也因此被称为“阿尔卑斯三联峰”。有著名的山峰,就会有传说。相传雄伟的艾格峰痴恋着银装素裹的"少女",而严肃的僧侣峰却始终横亘其间,守护着少女的贞洁。
学渣猜下图远处的雪山应该就是秀丽的少女峰!(二郎和蘑菇学霸,对不对呀?)
少女峰还有一个独特之处,那就是她拥有欧洲海拔最高的火车站(海拔3454米),所以游客们想登上欧洲之巅已经不是难事。1912年开通的少女峰铁路(全长9.3公里)被称为人类工程学史上的奇迹之一。想想要在这坚固的岩石和冻土中开山凿路,确实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疯狂念头。这是当时的瑞士工业巨头阿道夫·古耶塞勒(Adolf Guyer-Zeller)在远足时突发的奇想,他希望能从穿越艾格峰和僧侣峰的岩石中炸开一个隧道,建造一条通向少女峰山顶的齿轨铁路。1896年工程正式开工,工人们一点点开凿中间经历了各种波折,期间30名工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另有90名工人因工受伤。最后整个工程耗时16年,耗资1600万瑞士法郎。可惜的是,古耶塞勒本人未能亲眼见证工程完工的那一天,他于1899年死于肺炎。
博友灰蘑菇写过瑞士游记《世内桃源 - 触手可及的雪峰 》,她的实地探访与俺这“坐而论景”的浅尝辄止,自是云泥之别。抄一段蘑菇学霸的作业:“少女峰站上的游客中心有一个纪念隧道,里面有纪念瑞士铁路的先驱Guyer Zeller:他在1893年8月27和28日晚上,用铅笔画下了少女峰铁路的蓝图;更让我感动的是对普通人的牺牲的纪念。墙上有那时候的照片,还有一块块木牌记录了修路时死伤的工人名字和每一个人的出生和去世日期。”
谢谢蘑菇这些带有温度的文字,这条纪念隧道时刻提醒我们,在追逐风景的路上,总有一些人为托起风景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或许,真正的文明不只是创造了多么宏伟的工程,更在于我们是否记得那些为此奉献一切的平凡灵魂。
(网图,瑞士邮政为少女峰铁路100周年纪念推出的特种邮票 )
据说观赏少女峰的最佳地点是格林德瓦,而且那里还有一片风景如梦似幻的山坡。于是我们再次登上火车,继续前行。
(相关资料来自网络,待续,谢谢阅读)
《遇见欧洲 (10)- 洛桑 (上)关键时刻,好心的女士拯救了我们》
《遇见欧洲 (11)- 洛桑 (下)物是人非,美好的世界渐行渐远》
《遇见欧洲 (12)-日内瓦(上)17个美好的目标,一个都没实现》
《遇见欧洲 (13)-日内瓦(下)终生挣扎,最终倒在这座安宁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