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逃离内卷?这是资本的新韭菜地
逃离内卷?这是资本的新韭菜地
地主杂谈
做一个眉宇间写满风调雨顺的人,安静于暖,安然于心,不急不燥,清淡欢颜。
这篇文,只是想聊聊我所看到的,那些被说得很浪漫的旅途背后,藏着的另一些真实。我一直觉得,有些事情不写下来就会被时间冲淡。所以每次写文,就是记录,只写给那些愿意看和看得懂的读者。
朋友圈里有位远房亲戚的女儿,大学期间和毕业后,说要来一场“gap year”,想出去看看世界。云南、西藏、法国、土耳其。。。她一路走得潇洒,拍照也发得勤。每一张都带着梦幻滤镜,阳光刚好,裙角被风吹起,背景虚实恰到好处。
我每次都会给点赞,但从来没评论过,只是不知道该说些啥。
有一次,她发了条长文,说在伊斯坦布尔的街头,遇到一个卖手工饰品的老太太,背有点儿驼,眼神却特别温柔。她站那儿看了很久,然后写道,那一刻她忽然懂得了什么叫“人生无常,生命之美”。
看完那段话,我沉默了。后来一想,才记起来,她在丽江的民宿露台上也写过类似的感悟,还有大理的苍山洱海、巴黎的左岸咖啡馆,每到一地,会有一次“灵魂震颤”。它们都来得那么及时,像是排好了顺序。在朋友圈里,九张精修图,一段书摘式的介绍,最后不忘加上定位。这样的旅行日记,看多了,就如同是从流水线里拎出来的一样。
我并不是反对旅行。谁年轻时没做过一场“说走就走”的梦?我当然也幻想过裸辞,然后背上背包走天下的潇洒。可现在回头看,很多旅行,说是远行,其实是在表演 - 有剧本、有布景、有摆拍,甚至连感悟都似乎是提前写好的。只是舞台越搭越大,观众越来越多,演员却越来越空。
十几年前,人们省吃俭用攒钱买房买车,孩子补习班不能落下。现在不一样了,大家更看重“体验”和情绪价值,还有那种“不被束缚的自由”。旅行一下子成了最不费力的选择,因为不用辞职和翻脸,也不用真正“改变”什么,只需买张机票,大概就能重启人生了。
可问题是,重启了什么呢?
曾经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提问:“旅行真的能改变命运吗?”我看后笑笑,答案其实早就写在每个人的起跑线里了。
如果你本身就有资源,有选择权,那旅行当然能带来收获。你去的是艺术展、文化沙龙,认识的是合作者或是导师,估计就能顺便种下了点将来的可能性。而换了另一些人,所谓的“走出去”,只是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一个人漂泊四方,回家还是要靠爸妈的生活费;拍再多的风景,简历上也没多一项技能;朋友圈点赞再多,也没人因此请你喝咖啡谈项目。
更别提那些动人的“见识”,与实际的“境遇”,从来不是一回事。
我见过有人走遍半个地球,回来照样肤浅迷茫;也见过十年没出国的人,说起文学、科技、社会结构等等,讲得头头是道。有些眼界,是读书读出来的,是靠思考沉淀出来的,不是靠刷护照上的章数堆出来的。
一个朋友说过句话我一直记得:“旅行加思考才是修行。”
尤其在今天,旅行越来越被做成一种消费,而不是一种探索。资本当然懂这一点:你刷几条旅行博主的视频就知道了:雪山的航拍镜头,标题是“治愈灵魂”;民宿泳池边的鸡尾酒,配文必然是“逃离内卷”。算法比你还了解你;你多看几条“裸辞去西藏”的内容,大数据就开始给你推旅游贷款的广告了。
资本知道人们渴望意义,于是把旅行包装成“答案”。十年前,它说加班能改变命运;现在,它说旅行能提升格局。一个卖鸡血,一个卖自由,说到底,都是在贩卖焦虑。
结果呢?2023年,中国旅游贷款破了千亿,九成是年轻人。那些在洱海边举杯自拍的人,镜头里看着光鲜,镜头外也许正背着十二期免息分期。
你以为自己在寻找远方,其实只是走进了一个更精致的圈套。
有时候,一本好书,或是一场深聊,比一场赶路的旅行更能改变认知。别让远行成了逃避的借口,也别把朋友圈的滤镜,当成了自己人生的亮光。
风景不会替你生活,成长也不是拍几张照片就能完成的事。
真正的出发,也许是在拉萨的经幡前站一会儿,不急着拍照;是在异国迷路时不掩饰慌乱;是回来后,坦然地说一句:这一趟,我没想明白什么。
没关系,有些答案,本来就不是走几步路就能找到的。成长,从来都得慢慢熬。

图片由AI制作,原创
文中数据来自网络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我看见不少在油管上做旅游节目的博主,有些做不下去了,老在外面跑,身体吃不消。做的人多了,收入也差了。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他的想法是好的,只是不现实。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现在中国“花呗”之类的贷款,不问用处。 我记得2024年我买机票, 因为微信支付当年没理顺, 付款不顺。 出来好几个贷款公司要借我钱。 当然, 最终我没有那个钱。 很多年轻人就是那样借钱的。 不过那好像不是你文中写的情况?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康赛欧' 的评论 : 这只是克林顿的一个想法, 并没有付诸实践。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以什么名义贷款呢?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康赛欧' 的评论 : 贷款吧? :)
==“22岁大学毕业,到35岁有13年的时间,靠什么活?没钱咋享受呢,啃老到35岁?”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我老公的一个亲戚, 也是要用3年走世界。 他们时一对小父妻,毕业后先工作了三年。 有了积蓄后就开始旅行。 在他们特别喜欢的地方, 就停下来找到短期工作,住几个月,边工作挣钱边体验。
-------------------------------------------------------------
这个办法不错,穷游有穷游的办法。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现在很多人,只是打卡,拍照,就行了,不过有些著名的旅游景点,确实人太多,就是花钱买罪受。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克林顿在他的自传里就曾经说过, 人应该在年轻时享受, 过了35岁在工作。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
-----------------------------------------------------
22岁大学毕业,到35岁有13年的时间,靠什么活?没钱咋享受呢,啃老到35岁?愿望很美好,现实太骨感。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现在的年轻人想法很新潮。 可能觉得趁年轻先各处旅行吧。
-----------------------------------------------------------
现在的年轻人,确实跟咱们这代不一样了。我那时候,周围有些老留学生会把不多的奖学金的一小部分寄回家,贴补父母。而现在城里出身的年轻人,又有几个还会这样做?我回国时,遇到有的年轻人把父母称作“金主”,没钱了就去要,其实他们的父母不过是普通的国企退休职工。。。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我老公的一个亲戚, 也是要用3年走世界。 他们时一对小父妻,毕业后先工作了三年。 有了积蓄后就开始旅行。 在他们特别喜欢的地方, 就停下来找到短期工作,住几个月,边工作挣钱边体验。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都说读万卷书, 走万里路。 旅行时见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不过借钱旅行, 各种摆pose 拍片就呵呵了。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克林顿在他的自传里就曾经说过, 人应该在年轻时享受, 过了35岁在工作。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现在的年轻人想法很新潮。 可能觉得趁年轻先各处旅行吧。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暖冬cool夏' 的评论 : 有些道理是靠人自己悟出来的,不需要远行甚至不需要读书:)
--------------------------------------------------------------
说得也没错,有人顿悟靠闭关,有人靠看山看水,但没点儿知识积累和人生经历,说悟就悟,那大概就是“想多了”,呵呵。。。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每天一讲' 的评论 : 旅游还可以贷款?
---------------------------------------------------------
是有的,比如携程、同程这些平台都能分期付款旅游,银行和消费金融平台也支持类似用途。你没用过,因为有钱,所以没注意到,LOL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每天一讲' 的评论 : 这个朋友有些意思,旅行就是见识见识外面不同的人文,放松心情。这倒好,旅行居然还有思考的任务,这也活得太累了吧 :)
--------------------------------------------------------------
其实我的理解是:不是“规定”旅行非得思考点什么,只是到了陌生的地方,不同的风景和人文,常常会不自觉地引发一些联想。有时是思考,有时只是感受。对我来说,放松和思考并不矛盾,反而常常是相辅相成的。
顺便说一句,有些旅游文章之所以让人看不下去,就是缺乏自己的思考和体会,把一堆信息堆砌给读者,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查到。这就像有人说的老师“照本宣科”,那缺乏见解的旅游文字,其实也差不多。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每天一讲' 的评论 : 不能每次留言都说:你好棒棒,耶,呵呵。。。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确实这样,一个年龄段,有一个年龄段的任务。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有些眼界,是读书读出来的,是靠思考沉淀出来的,不是靠刷护照上的章数堆出来的。
+1,同样,有些道理是靠人自己悟出来的,不需要远行甚至不需要读书:)
这一代年轻人跟我们不一样。
每天一讲 发表评论于
2023年,中国旅游贷款破了千亿,九成是年轻人。那些在洱海边举杯自拍的人,镜头里看着光鲜,镜头外也许正背着十二期免息分期。
===========
旅游还可以贷款? 看来我是孤陋寡闻了。
每天一讲 发表评论于
一个朋友说过句话我一直记得:“旅行加思考才是修行。”
============
这个朋友有些意思,旅行就是见识见识外面不同的人文,放松心情。这倒好,旅行居然还有思考的任务,这也活得太累了吧 :)
每天一讲 发表评论于
我每次都会给点赞,但从来没评论过,只是不知道该说些啥。
==========
就说,你好棒棒,耶 :)
晓青 发表评论于
是啊,人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