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丽莎白女王和詹姆士国王虽然是新教徒,但他们并不容忍任何挑战英格兰国教的人。他们不仅迫害激进的分离主义者,使这些人不得不流亡至荷兰和美洲,还迫害温和的清教徒。1625年,查理一世继位成为英格兰国王,他迎娶一位天主教法国公主,试图改变英国教会倾向天主教。这使得清教徒受到更大的压力,最终决定流亡。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先例鼓舞人心。
林肯郡的一群清教徒成立马萨诸塞湾公司作为商业企业,并获得英王授予的新英格兰土地特许状。富有的律师约翰·温斯洛普愿意移民并购得股份,所以被选为总督。1630年春天,他率领一支由11艘船组成的船队,载着约700名清教徒横渡大西洋。在旗舰“阿贝拉”号上,温斯洛普发表了著名布道《基督教仁爱的典范》,阐述清教徒对新社会的道德和精神愿景,称其为“山巅之城”。这个著名的隐喻象征着清教徒在上帝之下的特殊,不是为自己寻求特权,而是特别责任,设定道德高标准和行为高目标。此象征后来演变成美国特殊论,被美国领导人多次引用,表达美国作为世界模范的作用。
舰队在塞勒姆登陆后,清教徒们选择查尔斯河口作为港口,并在河流沿岸建立几个城镇。温斯洛普总督以英格兰林肯郡的波士顿命名波士顿,作为新英格兰的第二个殖民地的首府。这标志着长达十年的清教徒大迁徙正式开始。自治政府和政策施行有期限的民主制度,但最初的投票者仅限于少数公司股东,后来扩大到教会里的清教徒,但不包括其他基督徒。深受清教信仰影响并怀抱建立基督教社会的愿景,温斯洛普采取神权和权威的治理方式,是加尔文的日内瓦松散版本。为了维持秩序,他支持制定监管个人行为的法律,并推行严格的道德规范,惩罚异见者以及违反清教徒准则的人。温斯洛普的领导对马萨诸塞早期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清教徒重视受过教育的神职人员,以维系殖民地的宗教基础,他们以剑桥大学或牛津大学为模板创办一所学院。两年后的1638年,牧师约翰·哈佛将自己一半的遗产和400本藏书捐赠给学院。为纪念他,该机构被命名为哈佛学院。
信仰: 试图树立清教徒虔诚生活的榜样。
地点: 波士顿的约翰·温斯洛普雕像;美国剑桥市的哈佛大学
问题:美国在宗教与政治上,有什么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