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开后的巴黎圣母院及弥撒:在历史、火焰与音乐中再度屹立

重开后的巴黎圣母院及弥撒:在历史、火焰与音乐中再度屹立

2025年4月初,当我们踏上塞纳河畔,多次经过那曾被大火吞噬的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Cathedral 或Notre-Dame de Paris)时,每次心中涌动的不只是激动,更是一种与历史重逢的敬意。五年前的那场火灾震惊了世界,如今,这座历经风霜的著名杰作终于接近修复完成(实际上还在修复),已于去年12月向世人重新开放。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历时近两个世纪(约1345年)建成,是欧洲哥特式建筑的巅峰代表。其高耸的拱顶、巨大的玫瑰窗、繁复的飞扶壁和雕塑群,均展现出中世纪建筑工艺的极致之美。

巴黎圣母院正面是两座高69米的对称的双塔楼。正门上的“最后审判”浮雕及众多石像鬼(gargoyles)为圣母院增添了一些神秘气氛。教堂前的“零公里点”(Point Zéro),巴黎的地理中心。



正立面重点有:

三座宏大的入口门廊:从左到右依次为圣母门、大门(末日审判门)、圣安娜门,门楣和拱门上布满了精美的圣经浮雕。国王长廊:位于门廊上方的一排28尊《旧约》中犹大王像,象征耶稣的王权。巨大的玫瑰窗:13世纪的杰作之一,直径约10米,彩绘玻璃讲述圣经故事。两座钟楼:南北对称,高69米,是巴黎的标志之一,可登顶俯瞰城市。







侧立面(南、北立面)重点:北侧立面:朴素些,主要为哥特尖拱窗与扶壁结构。南侧立面:有较为华丽的装饰与飞扶壁。著名的南玫瑰窗(直径近13米)色彩绚丽,为巴黎圣母院最美的彩窗之一。南塔中曾悬挂大钟“埃马纽埃尔”(Emmanuel)。



飞扶壁(Flying Buttresses)这是哥特建筑的一大特色:从主身墙体向外延伸的石拱支架,连接独立柱,帮助支撑高墙和拱顶。巴黎圣母院的飞扶壁尤为精巧、对称,提升了建筑稳定性与美观性。



屋顶与塔尖(尖塔在2019年火灾中坍塌):原有一个高96米的中央尖塔(19世纪由建筑师维奥莱-勒-杜克重建)。屋脊上有12尊圣徒铜像,火灾前这些雕像刚好被提前取下修复,幸免于难。



雕刻与滴水兽(Gargoyles)整座教堂布满了宗教雕刻与象征性动物形象。滴水兽不仅有排水功能,也有驱邪象征,形态多为怪兽、狮鹫、人面兽等,增加了建筑的神秘感。



当然,巴黎圣母院更是宗教中心,还是法国历史的重要见证者。从圣路易的加冕、拿破仑的称帝,到维克多·雨果以此为背景创作的不朽名著《巴黎圣母院(The Hunchback of Notre-Dame)》,这座大教堂其实早已超越了宗教意义,成为法国精神与文化的象征。

我们在中国时就对巴黎圣母院有着铭刻的记忆。对她第一印象就是源于雨果小说改编的动画电影《巴黎圣母院/钟楼怪人》。影片中卡西莫多钟楼上的孤影、钟声与大教堂之下的爱与偏见,在心中种下了圣母院的神秘感,这也是我们此次巴黎之行最想亲眼探访的地方之一。

2019年4月1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吞噬了巴黎圣母院的屋顶与尖塔(大火的准确原因至今未完全确定)。修复工作在灾后立即启动,修复过程中,法国政府坚持“修旧如旧”,保留尽可能多的原貌。在新时代技术的辅助下,3D扫描、传统石雕技艺、橡木结构重建等协同并进,使圣母院在保留历史痕迹的同时焕发新生,在全球人类的支援下,建筑师、工匠、历史学者齐心协力,终于接近完成重建并在5年后的2024年12月7日重新对游客开放,而我们就成了开放后的幸运儿, 能进入圣母院内部一睹其风采。

到达巴黎第二天一早我就提前抵达圣母院门前,排进入游客和信徒队列,等候8点钟左右开门。晨光洒在泛着岁月痕迹的石墙上,圣母院显得格外神圣。等待开门的那段时间,仿佛也是一次静默的祈祷。当大门缓缓打开,我们跟随人群步入大殿,脚步不由放轻,仿佛害怕惊扰沉睡中的圣灵。我们随着队伍首批进入,坐在教堂中间,参与了早上的弥撒。



清晨的弥撒庄严肃穆,圣歌在穹顶间回荡,阳光穿过彩色玻璃照进教堂,使人仿佛置身天堂。那一刻,五年前火焰带来的痛苦,似乎也被圣光一一净化。教堂的钟声回荡在塞纳河上。



弥撒后,我们开始参观教堂一层, 我们是按顺时针方向走, 目前还不能上顶。

大教堂内部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中殿(Nave):高35米,宽敞明亮,中央走道两侧有侧廊,顶部为精美的肋架拱顶,巨大的管风琴(约8000根音管)位于中殿后方,常用于宗教仪式。



祭坛与圣殿(Choir and Apse):祭坛区域装饰华丽,周围有雕刻精美的木质座椅。后殿的彩色玻璃窗展现圣经故事,营造神圣氛围。



玫瑰窗与彩色玻璃:北侧玫瑰窗直径约13米,描绘圣母玛利亚及旧约先知,色彩以蓝色为主。南侧玫瑰窗展现基督与使徒,红色调为主,光线透过时绚丽夺目。







侧堂与小礼拜堂:两侧有多个小礼拜堂,供奉不同圣人,装饰有绘画、雕塑和纪念物。







大教堂内从恢弘的主祭坛,到精美的玫瑰窗,每一处都是杰作。修复后的彩窗依旧斑斓,光影落在石柱与地面,给圣母院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最后一段参观的时段,在教堂的入口处右手边有一个圣殿叫做圣婴小堂,对于华人来说可能会更感兴趣。正面有一幅华人画像,穿戴是清朝时期的衣服,手持十字架与圣经,画上写着:陈昌品保禄。



在画像的右边,是耶稣基督雕像,他的右手牵着一位法国小孩,左手牵着一位留着长辫子的中国小孩,这位中国小孩即代表陈昌品 。



在殿的后壁,挂着一副圣母玛利亚抱着基督,而圣母是一位亚裔面孔。画的两侧是一幅工整的对联, 上面写着:神恩广阔遍宇宙,主爱高深满人间。





那么,这个陈昌品是谁呢?要知道只有圣人才能在圣殿里与一席之地的,何况还是一位清朝华人?的确,陈昌品是被封圣了的,叫做圣人陈昌品(Saint Paul Chen Changpin)。

陈昌品1838年出生中国贵州兴仁县,他出身贫寒,幼年被法国传教士李万美神父收养,接受天主教教育,1853年圣诞节领洗,后进入神学院学习哲学。1861年(清朝时期)在“青岩教案”中为信仰殉道,年仅23岁,1909年,教宗比约十世将陈昌品宣福;他的圣体于1920年送到法国,被安放在巴黎圣母院的圣婴小堂内,以纪念他的信仰和牺牲 。2000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将他与其他119位在中国殉道的信徒一同封为圣人 。

几乎每天我们都会经过圣母院。另一天早上,我特地赶在日出前来到塞纳河畔,只为拍下一张梦中的画面——圣母院在晨曦中安静地伫立在河岸边,她的倒影映入水中,宛若另一个时空的镜像。教堂的剪影与淡淡的金光交织,河水微漾,城市尚未苏醒,而我已在镜头中定格了最动人的一刻。那张照片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不仅仅是一张风景照,更是时间与情感的凝固。它仿佛回应了我对这座教堂多年的期许与想象。



在拍照片的桥上,一位来自加州的学生与我攀谈了起来,这位男孩是独自一人来巴黎的游玩的,我们聊了一会巴黎感受后,学生就要离开,突然他又转过头来,问我能否帮他拍一张在巴黎圣母院前的留影, 我自然地爽然地答应了, 只是觉得为了拍一张相,用不着这么腼腆的,也许他是不愿意打扰别人,但是为了与圣母院合影,他不得不“鼓起勇气地问一下”。



2024年,巴黎不仅迎来圣母院的重生,也迎来了夏季奥运会。作为文化地标的圣母院在开幕周举办多场特别活动,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世界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Yo-Yo Ma)在大殿中的演出。在圣光与穹顶回音之间,他奏响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音符如泪水般滑落每一根修复后的柱石,那一夜,无数观众流下感动的泪水。音乐跨越语言,而重生的圣母院正是最动人的舞台。



走出圣母院时,阳光正好洒在尖塔之上,教堂钟声响起,那一刻人们似乎听见了历史在说话。五年重建,不仅是对建筑的修复,更是对人类信念、艺术与文化的守护。巴黎圣母院不只是屹立于塞纳河畔的一座教堂,它是法国之心,也是世界共同的精神灯塔。

愿她在未来的岁月中,继续见证人类的美好与坚韧,也为法兰西的未来祈祷。

-------

巴黎圣母院开放实用信息:参观须知

  • 地址:6 Parvis Notre-Dame - Pl. Jean-Paul II, 75004 Paris
  • 交通:地铁4号线Cité站,步行5分钟可达;或乘坐RER B线至Saint-Michel Notre-Dame站
  • 开放时间:周一、周二、周三、周五:上午7:45至晚上7:00;周四:上午7:45至晚上10:00;周六、周日:上午8:15至晚上7:30
  • 最后入场时间为闭馆前30分钟。免费入场,但建议提前在官方网站预订(最多可提前2天),以避免排队; 特殊宗教节日可能关闭
  • 门票:教堂本身免费开放;登塔需预约并支付门票(目前还不行)
  • 建议参观时间:清晨或傍晚人流较少,摄影光线最佳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