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之路(八)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夫妻同频:长期投资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长期的投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一个现实:夫妻之间是否“同频”,往往决定了投资之路能走多远、走多稳。

我和先生相识于最美的年华,那时我们还是学生,经济并不宽裕。我性格直率,偏爱阳光、自信、聪明的男性,而他恰好具备这些特质。我们背景相近,毕业后各自在不同领域发展。有了孩子后,我们选择了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家庭模式,生活一度平稳安定。

真正的转折出现在他重新回归职场,而我继续深入房地产投资之后。我们的思维方式、风险承受能力以及未来规划开始显现明显差异。随着我对市场理解不断深化、资产不断积累,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逐渐出现了分歧。这种分歧,并非源于对金钱使用方式的分歧,而是源自于我们对“成功”与“安全感”的本质认知不同。

我们所居住的社区对他影响不小。那是一个高度认同“学术精英”路径的圈层,以高学历、高智商为荣,推崇传统路线:读书 → 名校 → 大厂或体制内 → 稳定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我所践行的“主动创造资产、追求财务自由”的方式显得格格不入。虽然他现实中享受着我们的投资带来的生活改善与物质提升,但在认知层面,却长期处于挣扎与矛盾之中。这种内耗也逐渐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沟通中。

他尤其难以接受我一直喜欢购买老旧物业、亲自监工翻修、出庭处理房东事务等行为。在他看来,这些与所谓“体面生活”的标准相去甚远。在一些人眼中,我甚至成了一个逐利的“市侩商人”,似乎只关注利润,不顾社会观感。

直到有一次激烈争吵,他才吐露出内心的不安——源自一位朋友的“善意提醒”:“你太太买这么多房子,还说要留给孩子?这思想是要不得的。孩子应该靠读书改变命运,去干体面的工作,而不是靠房产继承。你该劝劝她。”原来,我在一次聚会中聊到投资的经历,竟被他人解读为炫耀,引来了对他家庭观念和对子女教育方式的不少议论。那些自以为是的好意提醒,不仅没有带来理解,反而在我们之间划出了更深的认知鸿沟。

我们为此争执无数次,甚至一度考虑过分开。直到后来我们决定搬离那个圈层,远离那些不断制造认知压力的声音,他才慢慢找回了我们当初一起奋斗、并肩前行的状态。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婚姻中一旦“不同频”,尤其在财务理念和长期目标上不一致,极易导致情绪内耗,削弱信任基础,影响判断力与决策效率,甚至动摇原本清晰的投资方向。要远离那些与自己认知不在同一频率的亲友,否则他们的善意提醒、冷言旁观甚至无心评价,都会变成自己生活中的消耗品。

螺丝螺帽 发表评论于
跟读了1-8, 写的真好。
你的文笔好棒啊, 大赞一个!

继续写, 我会继续跟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