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人类文明大约有八千年。虽然有可能在更久之前,存在过高阶文明,但是目前不可考。甚至不一定是人类文明。当然在万年以前,也不是没有人类。只是没有进化到文明的程度,或者说还没有较为复杂的社会秩序。
在文明之前的人类扩散,主要是靠腿和独木舟。是非常缓慢低效的。一代人可能挪不了几里地。贸易交流,技术传播同样是非常迟钝的。一个新发明可能几百年传不出去几百里,甚至在此之前就失传了。这种情况下,欧亚大陆的先天条件,就使得它成为人类发展最适宜的大陆。因为它是最长温带跨度的大陆。最适合农牧业的扩散。
中南非洲,作为人类的起源地。肥沃的美洲,至少两万年前就有大批人类到来。然而两者的自发文明的发展水平,落后于欧亚大陆几千年以上。而欧亚大陆文明的起点则是东地中海地区。从八千年前到三千年前独领风骚。所以也有猜测是受到了神秘力量的点化。
但不管怎么说,三千到四千年前,人类文明有过一次巨变。就是东地中海文明走向衰落。可能是因为气候地理的变迁。也可能是文明太久,日子太好过了,产生了太多白左思维。礼失求著野。派生出了古西地中海文明(古希腊古罗马迦太基),古西亚文明(波斯),古南亚文明,古东亚文明(殷商三星堆)。基本都是这一时间段。其中也有航海技术发展到可以在得天独厚的平静得多的地中海,较大规模航运的因素。以及马匹驯服以后,较快地较大规模地东进的因素。
比如说东地中海文明通过马匹大草原传播到黄河长江流域,可能需要几十几百年。但是比之前的沿着印度洋海岸线,传播到黄河流域的几千几万年,还是要快得多。所以显然通过大草原进入中原的部族,往往比土著更先进。就如后来西班牙几百军队就能横扫印加帝国几万人的落差。草原人逐步把先来的百越人从黄河流域,屠杀驱逐到长江流域,乃至珠江流域。这就是三千年前的文明大变局。草原贸易马路,干翻了赛龙舟的岸边曲折之路。这是欧亚大陆东部的自然条件。而西边的自然条件,反倒是加大了地中海路。即便这种几十上百人载量的“小”船。其运输效率也是超过马匹的。所以在分枝散叶的四大文明中,古希腊古罗马是最发达的。古西亚次之,古南亚又次之,古东亚最次。根本取决于贸易物流载量,或者水运马运的占比。
古罗马,古希腊,古波斯,古印度(尤其是北部)诸文明之间的互动还是比较密切的。古东亚就由于地理位置,比较隔离。但是不管怎么说,从约三千年前,到一千五百年前,这些农耕文明还是比较稳定且占主导地位的。但是也逐渐孕育出来了大草原文明。也就是勾连这些文明之间贸易的大草原部落,由于渠道优势。虽然自己原创文明不多,但是能够接触和吸取众家之长,又有贸易特权,反而越来越强大了。这一点类似于后来的倭寇现象,以及东印度公司现象。流窜的“野蛮”人,干反了定居的“文明”人。
公元三百年后,五胡乱华,基本上灭绝了先秦(主要是周)到汉的诸夏文明。一百五十年后,罗马也陷落。虽然东罗马又苟延残喘了一千年。但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自此一蹶不振。相当多的技术水平,组织水平,经济水平,都是一千多年以后,文艺复兴,乃至工业革命才重新赶超上来的。这中间的一千年就是所谓黑暗的中世纪。但这是欧洲自身比较出来的马鞍形。并不意味着其他几大文明就因此赶超了欧洲文明。实际上古希腊古罗马所达到的多数文明水平,南亚和东亚,从来没有靠自己的发展能够望其项背。
可能最接近的时期就是公元六百五十年到七百五十年左右的盛唐时期。但是也只是接近。这个时期也是伊斯兰阿拉伯兴起的时期。也是佛教大举进入东亚的时期。这个时期几大文明的水平可能最接近。而比较拔尖的应该是西亚文明。也是较大的印度洋海运逐步兴起的时期。也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初期。而路上丝绸之路依然是主流。而大唐的兴盛很大程度上是对路上贸易通道的掌控。而唐的衰落,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对贸易通道的失控。
这个窗口期一过,欧洲在基督教的驯化和文明的传播下,迅速恢复了领先优势。所以中世纪真正的谷底也就五百年。公元一千年以后,虽然神圣罗马帝国没有恢复真正罗马帝国的风光,但是水平还是越来越高的。这一时期可能是东亚大陆,尤其是黄河长江流域,平均教育程度最高的时期。但是科举的兴盛,严重抑制了教育的普及和多元。而基督教会则更倾向于普及教育以及教育的多元化系统化。以至于现代大学的雏形在欧洲出现。同时封建制带来的社会秩序的丰富和平衡,也比大一统官僚制更加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反观东亚大陆虽然也是自己历史上最有资本主义倾向的时期,但是是反过来说也就是越来越走下坡路。而欧洲的大宪章却是其工商业低谷的中世纪时期,或者说自此以后越来越进步。
公元一千二百年,大草原迎来了更大一次的爆发,也是它最后的辉煌,蒙古大帝国的崛起。鼎盛时期可以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攻无不取,战无不胜。不仅重现当年灭罗马绝大汉的威风,而且更加有组织性。基本上控制了亚洲的绝大部分和欧洲部分地区。但是对欧洲的攻击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一方面有蒙古强弩之末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欧洲还是最强劲的缘故。南宋能够坚持比较久,欧洲能挺住,都是找到了一些抵抗蒙古军队运动战的办法。南宋主要是靠的是地利,以及背后海上贸易的支撑。只不过当时海运水平依然有限,而且主要掌握在阿拉伯人手中。而东欧扛住蒙古则更靠堡垒技术。西欧的支援不大,更多的是忙于十字军东征。
不到一百年,蒙古帝国就瓦解了。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大草原马路的贸易流量额不足以带来足够的利益来维护这个贸易渠道。蒙古大帝国某种程度上是最早的全球化。忽必烈是民主党全球大资本,曾经是想建立一个全球贸易圈的。但是入不敷出,很快失败了。当今美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作为维护全球贸易秩序的霸主,做的是赔本买卖,不可持续。同样中国的一路一带就更是赔本买卖。陆路的物流成本实在是和水路的有数量级的差距。加上其它问题,就更没戏了。
蒙古代表的大草原文明的迅速衰退,除了马路的上限低之外,也和海路的加速发展有关。也就是所谓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马上贸易再次转回海上贸易。其实当时取代蒙古帝国的最佳候选者是奥斯曼。因为当时的欧亚海路贸易主要掌握在阿拉伯人手里。虽然欧洲有更好的海运和海战技术,但是奥斯曼有次一级的航海技术和最佳的地理位置。郑和下西洋的技术,主要就是阿拉伯技术。这也是为什么选郑和这个云南回回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郑和以后大明迅速走向海禁的原因之一。犹如今天中国的航母舰队充斥了美国工程师,舰长。而大明又绝不可以允许出现西印度公司这样的自立为王的存在。所以郑和只是一个小叉路,真正大航海时代的争夺,最开始是西欧和奥斯曼的争夺。
如果说郑和时代,东亚还有机会在大航海中分一杯羹。随着郑和的结束,东亚就迅速被完全甩到看不见车尾灯。而这时候作为蒙古帝国第一顺位继承者的奥斯曼正如日中天,彻底灭亡了东罗马。从而也逼得西欧不得不开始尝试,绕地球一圈。不久西欧更在维也纳遏制了奥斯曼的围攻。又不久在地中海重挫了奥斯曼海军。毕竟,奥斯曼虽然有体量的优势,但是技术上一直是落后于西欧的。至此奥斯曼由盛转衰,基本失去了大航海时代争霸的资格。大航海的争霸战转向西欧列强内部的争夺。同时,大草原文明的第二继承人,俄罗斯,也在迅速崛起。
其实抛开郑和的嫁接的昙花一现。宋明代表的东亚文明早已明显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中世纪后半期的文明水平。比如文艺复兴,比如航海技术,比如天文历法,比如财政管理,比如火器技术,甚至非火器的所谓回回炮。在西班牙方阵的冷热兵器混合战术兴起的同时,明军的火器水平已经不及日本和越南拿到的几手欧洲货。早在鸦片战争之前三百年,甚至五百年,甚至八百年,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一切已经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