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游记 (3). 地下水宫】

土耳其游记 (3). 地下水宫

土耳其游记 (1). 前世今生

土耳其游记 (2). 圣索菲亚大教堂

这里所谓的“地下水宫”是指伊斯坦布尔的Basilica Cistern,它是此地众多古迹中颇具神秘色彩的一座。它是拜占庭(东罗马帝国)时期的巨型地下蓄水池。如今它是伊斯坦布尔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历史背景**

地下水宫建于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527-565年在位期间,上一篇提到的索菲亚大教堂也是他在位时期建造的(两者距离也非常近),地下水宫可能稍早几年建成。这个地下建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特别是要为皇宫一些重要建筑提供水源。

君士坦丁堡作为拜占庭帝国的首都,没有地表的河流和湖泊,经常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地下水宫其实就是一个特殊的城市水库。它的水是远处水源通过引水渠引入的。而且它不仅用于储存水,还通过复杂的管道系统将水分配到城市各处。

**工程奇迹**

地下水宫长138米,宽约65米,可储存约8万立方米的水。整个水宫共有336根大理石柱,每根高约9米,排列成12行,每行28根,经纬纵横,十分壮观。这些石柱支撑的顶部在地面以下。顶层为拱顶结构,分散了重力,看官在下面的照片中能够看出这种结构。拱顶并不是天然石料做成,而是用古罗马时代的“水泥”Horasan Mortar修建。这是一种古代罗马时代的特殊混合建材,由熟石灰、火山灰、富含二氧化硅和氧化铝的石粉和沙子等混合而成。水宫的拱顶具有极好的防水性能,并保持至今。

看官如果仔细,在下面的照片中会看到,很多的石柱上有钢缆穿过,纵横交错。古老的建筑上,为什么会有这么现代的东西呢?原来,钢缆主要是为了结构加固和安全维护。这些石柱已有千年历史,受顶部压力、水蚀、地震和自然老化的影响,可能出现裂缝或不稳定的情况。钢缆穿过石柱并固定,能帮助保护这些古老石柱免受进一步的结构损伤,并防止柱子因压力或地震而移位、倒塌。这样的措施是一种“最小干预法”,既能加固,又能尽量保持古迹的原貌,是高妙的预防性保护。

**我的重大遗漏**

外出旅游,特别是参观人文景观,做一点“预习”是很必要的,否则花不少银子、费不少气力,到外国游一圈,只能说出两句“太美了”、“太壮观”了,实在是对不起自己。我的意思不是说要修成“专家”了才能 出门。但旅游前做一点功课是有好处的。我这次去土耳其,这方面做得不够好。

我在地下水宫参观时,就发现大理石柱的风格有些不统一,回来以后看文章才得知,柱子的来源不一,其原因很可能是废物利用,有些柱子可能是从古代希腊神庙中拆来使用的,因此柱头装饰风格不一。在一段步道的近处,有一根很奇特的柱子,上免刻有许多重复的孔雀眼般的华美纹理。因为这个浮雕形状像眼泪,这根柱子便被称为“眼泪之柱”(见下面第7张照片)。 文献记载,修建地下水宫殿在时动用了7000名奴隶,人们猜测“眼泪之柱”是为了纪念在建造过程中死亡的数百名奴隶。

然而,另外两根有名的柱子,我完全没有看到,即两根以美杜莎(Medusa)头部雕像为基座的石柱。美杜莎是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凡是看见美杜莎眼睛的人都会被石化。这些头像可能来自更早的希腊异教神庙,被拜占庭人作为建材重新利用。地下水宫里的美杜莎头像,一座倒置,一座侧放。为什么是这样呢?一种解释认为当时人们可能相信,倒置的美杜莎头可以抵挡邪恶、保护水宫。另一种解释是摆放时只考虑支撑的实用目的,不讲究方向。它们位于地下水宫的西北角、灯光比较暗淡的地方,我去参观时,根本不知道这两根头像柱的存在,完全错过了。



**被遗忘和再发现**

在地下水宫的上面,原先是有地表建筑的,它是一座拜占庭时期的大型教堂,这座地上建筑在公元3世纪左右建成,后在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扩建或重建,同时建了地下水宫。在拜占庭时期,水宫是城市供水系统的核心部分。

1453年,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地表教堂被毁坏、夷为平地,水宫逐渐被废弃。奥斯曼人一开始还部分使用水宫,后来就用他们自己的供水系统了。前代诺大的一个地下水宫居然被人遗忘了。

16世纪,伊斯坦布尔地下水宫被荷兰旅行家Petrus Gyllius重新发现。他注意到有当地居民从自家地板凿洞中打水,这引起了他的好奇,最终确认了水宫的存在。20世纪,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地下水宫进行了修复和清理,使其成为旅游景点。 1980年代, 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清理,清除淤泥并修建了高于水面的四通八达的走道,方便了游客参观。

Basilica Cistern不仅是拜占庭帝国工程技术和城市设施的杰作,也是伊斯坦布尔历史与文化的象征。其壮观的柱列、考究的灯光、厚重的历史以及独特的地下氛围,使其成为一个令人印象极为深刻的旅游景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