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盛开

杜鹃盛开 名博

不告而别

杜鹃盛开 (2024-08-15 06:15:27) 评论 (36)

不告而别                 

                                 

2021年四月份的一个晚上,高中同学微信群里发出了一条消息。一位老同学突发心脏病过世,生命定格在五十几岁的春天里。老同学才华横溢文理皆通,做过化学工程师、形象设计师、报社记者,出版过小说,最后改行做了导演。行行做的风生水起有声有色,一个对生活如此热爱的人最终与生活、世界和亲友不告而别。那天晚上,在同学群里看到此消息后,我和丈夫相顾无言,心情沉重,与老同学做无声的告别。

我们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谁都不想开口说话,空气中弥漫的压抑气氛,令人窒息。老同学转行做了导演的第二部电影即将完成上映,据说突破了第一部电影的滞涩,成功只剩一步之遥。哪曾想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倒在了凌晨的工作台前,再未醒来。曾经意气风发能言善道满腹才情,对生活和未来满怀希冀的人,却未能看见第二天的太阳升起。老同学的骤然离世,展示出一个本已存在、心里却不愿意承认的事实,那就是每一天我们都在老去,每一天都在接近死亡,每一天都在与生命告别。

第二天清晨,我和丈夫相对仍难言。到了晚间,心情稍微平复一些,才开口谈论这场告别。老同学的音容笑貌依旧历历在目,丈夫清晰地记得高中时代的老同学,一件白色的高领毛衣,微微隆起的自然卷短发,十足的五四青年文艺范。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众电影》杂志是我们趋之若鹜的流行杂志,一本大众电影在手,什么学习、成绩,甚至高考都被抛掷脑后。我记得一个冬日午后的课堂上,坐在我前排的老同学偷偷看一本《大众电影》杂志,坐在他两边的同学一起扭头看,坐在后面的我们几个也倾起身体挺直脖子脑袋探前,结果被老师发现,杂志被没收,老同学被批评。下课后气的老同学对我们几个人大叫,“就是因为你们才被老师发现。现在好了,谁也别看了。。。”

我与老同学更是从小学、初中直至高中时代的同班同学。初中最后一年,分了快慢班,为了备战中考冲刺重点,任课老师们每天不知从哪里找来的大批练习题,我们几个班干部自己动手刻蜡版、油印,再分发到每个同学的手中。我性子急,刻字快,经常戳破蜡纸。即使侥幸刻出来,亦被嫌弃字迹潦草字体难看,老同学包揽了我的刻字任务。我只负责保管、分发学习资料。小学阶段,一起站在高高的课桌上,设计班级的黑板报,我负责写大体的美术字,老同学负责画向日葵。画了擦、擦了画,总也不满意。惹得我都烦了,独自回了教室。最后老同学负责书写、排版、写字、画画,一揽子全部完成。等我再次出去时,字体大小、色彩搭配、整个黑板的比例分配,以及逼真的向日葵,黑板四周的花草围边,确实惊艳堪称完美。时隔多年,依旧记得老同学当初那份聚精会神的神态和追求完美的执着。

我和丈夫刚结婚那会儿,依旧单身的老同学坐在我们那间研究生楼的十五平米的小屋里,高谈阔论女人的发型和衣品。当时实在纳闷老同学为何对于女人的长发情有独钟,丈夫调侃他不剪发留成长发不就得了。后来多年后再次见到老同学,老同学早已辞职下海,出版了几本关于男人和女人的服饰衣品设计方面的书籍,才想起艺术欣赏的鉴赏力一直深藏于理工科出身的老同学的骨子里。终究还是抵挡不住对于艺术的热爱,放弃了工程师的本行,追随本心创业去了。

那段日子,我和丈夫几乎每天都在追忆和缅怀老同学的过往,甚至挖掘出许多不曾留意过的细节。丈夫和老同学自然接触更多,了解更深。而我呢,则是从小至大一路同学过来的,大学也在同一座城市。我们怀念同窗数载的情谊,一起走过的少年和青春,叹息才子的英年早逝,总是不甚唏嘘,难过一番。

这么多年,也曾有过很多次的告别,但多是年长的朋友同事,或者不是特别熟悉的同龄人。虽说伤感难过,却总觉得自己依旧年轻,死亡距离我们还很遥远。彼时老同学的猝然离世犹如当头一棒,从精神和感情上击垮了设立已久的心理防线。因为我们熟悉,更因为我们同龄,所以更为感同身受难以释怀。

记得爸爸多年前参加完一个老友的葬礼后回来,唉声叹气,情绪低落。印象里爸爸参加过很多葬礼,为何此次却如此伤心难过。爸爸说「以前参加的都是比自己年长的人的葬礼,而今天的老张和爸爸同龄,而且篮球运动员出身,身强体健的,怎么一得病就得了绝症?」

多年以后,我开始经历爸爸当年的经历,开始面对同龄人的死亡,也开始意识到自己正在渐渐老去,将要面对一场场告别,不仅是与他人的告别,而自己也在日复一日地与这个世界告别。

同龄人的生病和离世,不仅察觉到岁月流逝带来身体的衰老信号,也产生心理感情上的共鸣和感同身受,更有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死亡距离我们如此之近,死亡和明天哪个先来临,能否吃到第二天的油条大饼,根本就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的事情。 「其实明天如何,你们还不知道。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本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 生命不在我们手里,我们紧紧攥着的不过是飞速流逝的时间而已。松开拳头后,只留下一团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一片虚无。

曾经我们以为告别只是一种还要再见的期许。我们轻轻松松的告别,快快乐乐的再见。老同学的不告而别,使我们蓦然惊醒,我们这代人正在渐渐老去。会有越来越多的同龄人先我们而去,我们会经歷一场又一场痛苦沉重的告别,直至我们告别这个世界。告别不可避免,何时告别更无法预测。不告而别是每个人告别尘世的最终模式。这是我们的悲哀和无奈,也是人类的终极命运。

唯一能做的便是在无奈的告别里,尽量享受和欣赏每一天的辰光,好好的生活。

时隔三年后的今年四月,老同学病逝三年之后,他的第一部院线电影通过了审批。同学、旧友、新知、同事举行了一场郊游烧烤,夜幕降临之后的旷野,他们一起观看了老同学执导的这部电影,以此缅怀纪念。

斯人已去,一切皆成空。写下这段文字,纪念我们的老同学。

生命宝贵而短暂,生活不易,愿我们且生活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