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成功的P

可能成功的P 名博

从北京吃到旧金山(美食图册)

可能成功的P (2023-12-26 14:23:26) 评论 (54)

其实,要写的不是那些高档食肆。今年五月份回去,四年未见的朋友请了一次又一次,都没啥我们自己掏钱买单的机会。我们俩也是四处觅食,想要尽可能地多多尝试不同餐馆,弥补失去的吃货好时光。那次的旅行,真的吃了很多,以至于记忆模糊了,除了相聚的快乐,啥也记不清。

这个月回北京,是我一个人(后来女儿来加入我),住在酒店,每天三顿在旁边的购物中心吃饭,与以往的感觉大不相同。首先,一个人吃饭点不了太多菜,再有,这次忽然听周围的人都在讲预制菜,对菜品的出处和质量有了疑问,于是享受程度也打了折扣。

不过,中国人爱吃,真的毋庸置疑。从超市的熟食部,到高档餐厅,都能看见不少食客。总得来说,高档餐厅生意也还有(五月份在外滩可以看见无敌风景的餐厅,人挤人),廉价食肆也是人头攒动。中间的那个档次反倒是冷清了。正如目前的消费格局一样:有钱人还是有,没钱人却更多。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大,如果单单看有钱人消费的地方,会有经济繁荣的错觉。

煎饼果子是个念想,刚出锅,热乎乎捧在手心,走在寒冷的冬晨,忍不住就要咬上一口。小摊子一大早就排队。有的年轻人给同事带早餐,一买就是六七个煎饼。

一碟饺子,一盘拍黄瓜,一罐王老吉,一个人简单的午餐(味精太多,回来牛饮一下午)

平价和府捞面。五月份在店里吃的,感觉还不错(如图),这次外卖,包装精美,可是质量堪忧,觉得就是预制菜,牛肉如同纸皮,番茄汤上面漂着可疑的油脂。

想吃简单午餐,看见生煎包,于是去试试看,小笼包不错,生煎包太难吃了,后悔咬了那一口。

在购物中心走来走去,总是看见这家店。一直想买的梅干菜牛肉锅盔,大失所望。说是刚出炉的,居然是凉的,死硬。我想是客流量不够的原因。

不如买稻香村的牛舌饼,配一杯绿茶和一本小说当早餐。

稻香村出了几个新产品:那个像树叶的,口味可疑,那个印着彩色龙的白色饼,太难吃了。还是传统产品比较可靠。

 

杭州菜,价格亲民,味道乏善可陈

东坡肉的味道和口感都还不错。就算是预制菜,我也谅解了。

葱油拌面绝对没我家大厨做的好,关键我们的葱油是自家种的大葱烧的,特别香

桂花鸡头米,没有桂花香,鸡头米太硬

脆皮红糖糍粑不错

韭菜虾仁薄饼挺好(这是杭州菜吗?)

鸡汤煟笋片是我们的最爱

酒店楼下的广东菜倒是做的很不错,¥158一位的自助广式茶点心很热门。这里原本是人均价格上千的高档餐馆,才几个月功夫,改成了亲民风格,方便酒店客人丰俭由人,服务也好,这个要赞!

他们的小菜也不错,一道鱼皮先生(凉拌鱼皮)很有滋味

新加坡菜:木瓜色拉,海鲜娃娃菜,炭烧猪颈肉,花生榴莲酥,都很好吃

北海道芝士蛋糕,做的样子很像,奶油味不足,口感还行。我听到不止一个人抱怨,奶制品没奶是常态。

这个老北京酸奶,让我后悔莫及-----白色糖水冻,破坏了我对年少美味的记忆和念想。

最开心是在家和哥哥一起煮菜,提前给妈妈庆祝九十三岁生日(本来要出去吃的,可惜北京大雪,出行不易)。她老人家一眼认出来"日进斗金"几个字,大笑孙女订的蛋糕有幽默感。

外孙女(我家小棉袄)写给姥姥的,说要做饭给她吃。

超市面点熟食花样丰富,可惜自己胃口太小。吃了一个新鲜煎出来的韭菜鸡蛋馅饼,很可口,也很口渴。

大闸蟹价格比以往便宜好多,似乎乏人问津

海鲜部门比较冷清

在机场无数摄像头的注目礼中,我们终于要飞回家了。机场吃了炸酱面,妥妥的预制菜。这么大个机场,没开暖气一样,害得我俩翻出来行李箱中的羽绒服穿上。餐厅才几家,冷冷清清。

回到家,看见大厨做出来完美的吐司,忽然就好有胃口。当晚的皮蛋瘦肉粥和小菜,让我们俩的旅人胃得到了极大的抚慰。

琢磨着给女儿做点家的味道。京酱肉丝和春饼她很喜欢。

女儿做的海鲜意面非常好,奶油味这次真的浓郁。

她做的色拉很赞:藜麦、焦糖核桃、苹果和自己家种的生菜。每口都是健康的味道。

大厨的烤羊排一如既往地入味鲜美。

我做了蓝莓汁苹果,配绿茶冰激凌和大厨的shortbread cookies。

大厨手把手教女儿炸麻球,里面的豆沙馅也是自己做的。

我做了绿豆凉粉

大厨前一段时间钓了很多鱼,冰冻起来,等女儿回来熬鱼汤,做汤粉。鲜味无他处可寻。

烤猪蹄,软嫩入味。

咖啡拉花失败,我就来了个赖皮兔。

过节了,躺平吧。在家里,吃家的味道,松散神经,快意味蕾,最是暖心,最是难忘。

此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