祢,就在那里!
开始了五天的避静,简单却又很温馨,没有太多的规矩和演讲,却更多的是团体生活的交融和个人的独处时间。避静带领人是一个84岁高龄的老神父,拥有着礼仪神学的博士学位,也出版发行了不少关于礼仪方面的文章;听到他说这也许是他生命最后的一次带领避静,颇有种壮志凌云的风采,也让我对此次的避静感受到格外的珍惜。当然,不可忽略的是老神父在礼仪方面的专长和自己福传和灵修多年的经验,足够点燃我心中的稚火。
避静,本来就是一个祈祷的时刻,却更是专注于祈祷的时期,那份与天主相遇的经验,提点自己生命中与祂擦肩的瞬间,包括那些祂在与不在的时刻。并不是说一个祈祷的心就够了,而是一份坚定的心和一个目标明确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你的避静经验才会更加丰富和饱满。此次避静的主题是房子,老神父把圣经中关于房子的寓言提取出来,结合到我们这些现在的修生身上,去看并去品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因为祂就在那里。
第一天,一个没有祈祷的传教士就像一座房子没有地基。的确,每一个房子都需要一个坚实和不动摇的地基,只有这样的房子才能够在久经自然灾害之后,依然屹立不倒。就像耶稣提到的(玛 7:26-27),那建在沙土上的房子,风来雨去,那房子也将不再存焉。而祈祷生活也依然如此这般对一个传教士的生活起着绝对性的作用。老神父现身说法,很多那些离开和半途而废的修道人,却都败于祈祷生活的忽视和懒惰。祈祷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关系,那份与祂的相惜相问,并不是祂的神恩加持,而是自己历久不衰的坚持和继续。如果祈祷生活能够成为一个真实有效的灵修表达,那么我才是一个真正属于祈祷的居所,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圣神的宫殿和祈祷之所。当然,那些所谓的工作就是我的祈祷,因为很忙所以没时间做祈祷,甚至于我年轻时做了很多的祈祷,这类的借口也都会在祂的面前脆弱不堪。毕竟工作只是工作,服务也只能是服务,但是祈祷却是你与祂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哪怕单单的对话和聆听。如果我连与祂在一起的时间都挤不出来,那么我的追随和我的服务又有何价值?
第二天,一个没有喜乐的传教士就像一座房子没有光。喜乐是基督徒最好的标志,也是所有基督徒需要传递的福音。圣咏100篇为我们展示了最好的基督徒该有的生活:欢欣喜悦的走到上主面前,兴高采烈的侍奉上主。欢欣喜悦吧,只有这般的生活才是最好的明认基督是主的福音,也如此这般才可以为我们展示基督为王的得胜意义。每一名追随基督的人,每一位献身为福传事业的人而言,如果自身内在和外在的喜乐不够展示自己的信仰,那么如此这般的生活终将枯竭在自我的现实生活中。喜乐是发自内心的肯定和接纳,并且清楚知道祂的召叫与使命,哪怕短暂的迷失和徘徊,但终将在基督的爱内成为喜乐。就好比一座房子,所有的光明都被紧闭的门窗所隔绝,那么房子的希望和光明便永远隔绝在房子之外的世界。基督徒的喜乐要求我们每一位都能够做到谦卑与人性化,并在宽恕与接纳中去预先品尝天国的福乐。与此同时,能够做到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幽默也能够帮助我们展示自身的喜乐,并在自己同理心中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因为基督的爱也在他们身上,让喜乐成为福传者的记号。
第三天,一个没有界限的传教士就像一座房子没有围墙。围墙对于一座房子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部分,无论是为了保持与邻居之间的和睦还是为了自身的安全保障,围墙都是一座好房子的必要组成条件。德国谚语这样讲,“一个好的围墙成就一个好的邻居。”围墙可以是树木或者是围栏,也可以是地理山脉或者水流河川,总之是可以区分和隔离的距离的安全地带。每一个传教士也应该时刻有这样的意识和行为准则,因为一个清晰的界限不仅仅是对外的保护,更是自身内在的自我定位和肯定。老神父坚定的重复着,“所有的事情都有一个好的界限,但是所有罪恶的事情却没有任何界限。”这也直接插入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反问自己的界限是什么,是如何保护自己或者保护他人。每一个文化、宗教、社会都有属于自己的界限,哪怕音乐和艺术都在保持着属于它们自身的界限,那么我的界限又在哪里?正如圣经《新约》中的耶稣,祂不断挑战和打破着犹太人的界限,甚至于文化带来的界限,但是祂都能够设定新的和属神的界限为那些追随祂的人。每一个界限都需要彼此的尊重,只有我们在尊重这一界限的时候,界限才可以保护我们的生活,甚至于我们的三愿生活,因为每一愿带给我们的界限也是一种自由。就像一名好的司铎需要一个非常清晰的界限,因为牧羊人渴望好的羊群,与此同时,好的羊群渴望好的牧羊人。那便需要一个界限来保护彼此之间的生活,并在安全和健康的氛围中为基督的国服务。
第四天,一个没有平安的传教士就像一座房子在混乱中。平安是来至于内在和外在的,需要我们去寻找,更要求我们有一个合理的秩序。平安与喜乐本就是兄弟姐妹,两者缺一不可。正如圣奥古斯定所言,“平安是正确的秩序带给人的宁静。”新旧约里也无数次的出现着“平安”一词,特别是复活之后的耶稣,“愿你们平安”、“我将我的平安留给你们”,以至于圣保禄的不同书信中也不断提到“基督的平安”和自我的平安。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平安,才是我们基督徒所需要的和寻找的。每一个国家和社会,甚至于宗教和团体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平安,任何形式的平安定义,都将是“身心灵”的平安。心灵的平安才是真正需要每一个人去寻求和维护的平安,因为只有在平安中,我们才能够去耐心的对待每一个人,去接受那些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以及原谅那些我们无法原谅的人。老神父坚定的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都无法原谅那些伤害自己的人,那些我们认识和熟悉的人,我们又怎么能够要求天主去原谅和宽恕我们自己呢?”任何一个争论和冲突都在毁灭我们自己的平安,不仅仅对于他人平安的毁灭,更是自身平安的丢失。只有我们能够真正做到寻求宽恕和原谅,我们的平安才能够回归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愿基督的平安,常常留在我们的心中!
第五天,一个没有记忆的传教士就像一座被遗弃的房子。记忆,每一个人与生俱来,无论是好的记忆还是坏的记忆,都是成就和塑造我们生活的因素。好的记忆就像一个导师,总能给我们力量和激情,带领我们的生活走上正确的规矩;一个坏的记忆却可以是影响我们情绪和生命的杀手,干扰着我们的生活和使命,直到我们的生命枯萎。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去过滤自己的记忆,存储最好的记忆,选择性的保留那些对自己生命有益的记忆,包括那些不好的记忆,但是却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满平安和喜乐。一个被遗弃的房子是没有任何记忆的,因为是空的,而这个空却可以是致命的,如果做不到去回忆那些记忆,那么这便是死亡的标记。老神父着重为我们讲诉了记忆跟我们的教会礼仪之间的联系,宗教的记忆,就像耶稣在最后晚餐时说的,“你们要这样做来纪念我。”于是乎,几个世纪甚至几个千年,教会团体一直在保留和延续着那份记忆,那些信众团体的记忆才是我们延续到今天的礼仪。听着老神父回忆他陪同圣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访美时候的记忆,每一份记忆都是塑造他自己生活和圣召的良药,也是能够成为今天的强有力的助力。做一名有记忆的传教士或者献身者,把记忆留在团体中,成为彼此支持和肯定的标记,更是对圣召的最好回应。
五天虽长不短的避静之旅,收收心去去浮躁,整理自己的“房子”去迎接新的一年和未来,因为追寻基督的路永远没有尽头和终点。与信仰同行、与召叫同驰,在成圣之旅的路上,为祂准备一所祈祷之所,建造一个自己的属于祂的房子,才能在平安和喜乐中去分享祂的生命和福音。祢就在那里,迎着向我,我向祢走去,此生不移。
August 14-19,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