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清零就死三百万”有多少可信度?

发发牢骚,解解闷,消消愁
打印 (被阅读 次)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今天在《财经》年会上算一笔账”【1】,算了什么账?
 
假设中国的新冠感染率、死亡率和全球一样,中国会有4780万人感染新冠,会有95万人死于新冠。
假设中国的新冠感染率、死亡率和金砖四国一样,中国会有5497万人感染新冠,会有114万人死于新冠。
假设中国的新冠感染率、死亡率和美英两个经济发达、卫生健全的国家一样,中国会有2亿4百万到2亿6百万人感染新冠,会有305万人至315万人死于新冠。
 
这些断言有个问题,开头都是“假设”。说几句话,“假设”什么的,没问题,但把“假设”作为结论,就有问题了。
 
中国人口多,密度大,流通量高,整体医疗水平和能力落后,尤其是人均医疗水平远远不足,无法承受冲击,是中国的弱项,他担心“从欧美国家近期疫情来看,疫苗接种没有形成群体免疫,没有形成我们期望能够阻止新冠流行的群体免疫。在疫苗接种率不够高、保护效果不够好的情况下,它仍然还发生着新冠流行”,这么想是有道理的,西方放任,结果尽管有天然免疫加上疫苗免疫的优势,还是没能形成群体免疫【2】,中国目前的接种程度并不高,还没达到自己设定的80%目标,所以如果按西方目前的确诊率来开放,确实是一个中国没法接受的情景。
 
但这种说法典型是为宣传而宣传,整笔账充满逻辑错误。中国开放怎么会按照西方的模式,尤其是美国那种放任的模式开放呢?拿那些“假设”来强调清零的必要性,不仅不成立,也不必要,清零不需要拿那些假设来支持,这么说,反而暗示反对的人不少。吴尊友还说“这样围堵清零投入最小的社会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围堵清零”政策有效,当然有效,但清零是不是“投入最小的社会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就说不清了,两个都是断定,加起来又是一个新的断定,后者并不是前者的逻辑。
 
这一“论证”最致命的弱点是说除了清零就是美欧的放任,如果世界只能有这两种选择,那只能清零了,同时它也假设了所有国家都一样,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机制是相同的,假设了不同国家的民情也是相同的,所有的环境和人与社会对病毒的反应都可以凭他国的经验照搬,这样下结论是很荒谬的。
 
中国的民情和美欧的民情彻底不同,美欧那种强调个人自由,无自由毋宁冠毒的愿望太强,真的死给你看,而且美欧的封城令、窝家令、隔离,执行起来有多少漏洞【3】?尤其是吴尊友拿中国跟“金砖五国”相比,那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对待疫情的无能、冷酷、置之不顾、混乱、民间抵制,怎么能比?中国快速检测、追踪的能力远比美欧高好几个数量级,个人小区隔离、集中隔离的手段也极其有效【4】,最关键的,是民众总的来说警惕性高,配合政府控制住疫情的愿望大,执行公共卫生规矩(如戴口罩)的自觉性强,清洁也搞得好,而且各级政府组织能力、技术能力强,经验足,积极性也高。这一切,是说明整个社会中国和其他地区的组成、运行彻底不同,拿“假设”来作结论是靠不住的。
 
吴尊友不是唯一有这种想法的人,北大的四个数学家、统计学家前几天在(中国)疾控中心周刊上发表了“专家来信”(不是论文),用一个流行病模型做了推算,如果开放结果是怎样【5】(《南华早报》【6】),他们的结论是每天确诊人数高达20几万到60几万,重症1到2万,中国医疗系统肯定垮了。我仔细读了读,里面的流行病模型完全把美欧社会和中国社会看成对等的,人、政府都是可以交换的,跟吴尊友出发点一样,但即使这个模型也没说会到吴尊友“死三百万”的程度,连作者们都说“这个估计太初等,需要用高级的模型来验证”,但这篇通信在国外受到广泛关注,大家都觉得那是中国政府的意思。
 
清零有一个假设,就是一不清零疫情就控制不住,这也不是没有理由,几个月前在南京机场引发的一次小爆发【7】,就是在交通枢纽的一个突发就迅速引起疫情在多地蔓延,如果不是孙春兰亲自拿着枪督阵,好像就失控了似的,最近几次也相序印证了流行病指数性爆发的可怕性。如果不清零,那么这些爆发肯定控制不住。
 
但这种假设有一个误区,那就是个人和政府在确诊人数迅速增加的时候并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是站不住脚的,从消费数据就可以看出一旦出现疫情大家的流动性和与社会的互动就大幅降低。取消清零,并不是说不管了,只是说如果一个地区出现疫情,不会整个小区被封死,一个城市也不会被封死,像北京这样的“京城”也不会因为其他城市出现疫情而对其实行封锁。但个人、直接接触者、间接接触者还是要有检测、限制和追踪的,各级政府也可以限制大规模聚集,继续推行抑制疫情的公共卫生条例(如戴口罩)。最后,政府必须强行要求每个人都要接种,而且继续推行第三针。拿出各种说法来为清零辩护,连疫苗有效性,第三针的有效性都拿不出结果,显得中国政府是在束手无措的情况下继续维持一种自己能管得住的政策。
 
真的?
 
从目前所有的迹象来看,中国清零是要清下去了,一两年不会变,因为中国政府确实没什么招数。指望会有变数,说不定得靠南非的奥型毒株了【8】。南非奥型毒株如果发展成为主导毒株,取代丁型冠毒,说不定是件好事,一般病毒演变有两个方向,要么传染性变强,但毒性减弱,要么毒性增强,但传染性减弱,不可同时两者。但丁型冠毒打破了这一惯例,传染性比源型大增,毒性也略微变大。从目前的消息来看,奥型毒株传染性极强,毒性不大【9】【10】,这样反而有可能真的把冠毒演变成流感。
 
如果奥型毒株把大家救了,才是一场人间喜剧。
 
【资料】
【1】吴尊友:若不坚持清零 中国会有超300万人死于新冠 | www.wenxuecity.com
【2】但主要的原因是很多人拒绝接种,而且即使西方疫苗再厉害有效性也不行(参见:中国成了世界第一大疫苗生产国、出口国冠毒疫苗第三针“加强剂”是救命剂),加上丁型冠毒很凶。
【3】白人世界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比较狠。
【4】当然,开放的一个目标就是不搞小区隔离了,但是红绿码和巨额惩罚,甚至刑事责任,还是非常有效,在中国可以实行的手段。
【5】On Coexistence with COVID-19: Estimations and Perspectives (chinacdc.cn)
【6】China risks ‘colossal Covid-19 outbreak’ by opening up, study finds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参见专栏:Suicidal for China to follow the West’s ‘living with’ Covid-19 strategy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7】中国清零、关闭国门要到什么时候?
【8】来自南非的新型冠毒株“牛”
【9】南非“吹哨人”:奥密克戎症状“不寻常”,但温和 (guancha.cn)
【10】但这只是初步观察,不是医学结论,还得等待最新的结果(BNO Newsroom: "A widely-shared quote from a South African doctor, saying Omicron causes only mild symptoms, is being taken out of context. She was referring to a small group of young, healthy people and warned of severe disease in other groups),南非重灾区的住院率翻了两番(Eric Feigl-Ding: "??TRIPLING HOSPITALIZATIONS IN 2 WEEKS—In #Omicron epicenter of Gauteng Province, South Africa????????, there is more than **tripling of #COVID19 hospitalizations** in 2 weeks—?? from 135 hospital admissions to 418. This is data directly from ????????’s CDC @nicd_sa????
新加坡无花果 发表评论于
其实一直跟楼主,但这篇文章真没啥价值,别人本来就是假设一下,难道你要别人证明吗?
tiancai 发表评论于
如果按照简单的算法,没错啊.我不喜欢中共, 但是这个数字预测是没问题的,作者是吃饱了撑的.
不太 发表评论于
那時不是說武漢人排長龍領骨灰嗎?按這比率可能超300萬死。
iced91030 发表评论于
不对吧。感觉好像中国这么严,也没有耽误什么事呀。生产的生产,出口的出口,国内旅游也很火也,我弟弟还跑了他第一个半马呢。 又不会死人,何乐不为?

中国等东南亚各国生产快回复了,一定就会放松了,毕竟竞争对手回来了。

现在,why not。
keliwang 发表评论于
政治(政府)需要的工具而已。
笑薇. 发表评论于
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美国死亡80万,如果象美国一样管理,按照美国的死亡率,中国会有320万人死亡说得过去。这是一种极为简单的算法。忽略了许多因素,人口密度,病毒传播速度,住宅空气调节系统的不同,人种对病毒的反应,医疗系统等等。
桃花潭 发表评论于
如果中国一开始就西方一样选择放任,可能还不只三百万。看看武汉的死亡率就知道了,那还是全国支援的结果。这种假设取决于你从什么时候开始。
WangTian 发表评论于
唉,中国玩清零,老美推疫苗第N针,好像两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都让人头疼。也许等几年还活着的人才能看清正确的路。
lao-fei 发表评论于
中国人都知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小心驶得万年船,哈,你看美国的商店里华人没有不戴口罩的,所以假设也好,不假设也罢,作者自己也是天天要戴口罩的,哈。咱不能和欧美人一样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