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故事(三十) —— 台湾来客(下)

真实是生活的全部。本博作品均属原创和纪实,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和抄袭!
打印 (被阅读 次)

志明看着舅舅一副对外公不满的样子,还在为外公说情:“他来到台湾后,越是回不去大陆,越是想念家乡的山山水水和亲人,”他接着说:“他一直盼望‘光复大陆’的那一天,他就可以回来找你们了。可是这一天一直没有到来,他绝望了。”

他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会儿,有些难为情,这事儿说到底也是外公理亏。

他又对舅舅说:“父亲心存内疚,对不起你们,他知道他无法再见到琏君姐和你了,离世前叮嘱我一定要回大陆来找你们。他坚信海峡两岸早晚要来往,他甚至对我说:如果我不能完成他的这个心愿,我的孩子也要来大陆找你们的后人。”

“父亲没有等到‘光复大陆’,你终于等来了海峡两岸冰释前嫌,你找到我们了,他在地下也安心了。”舅舅顺着志明的话说了一句,说完还轻轻地笑了笑。

志明听舅舅这么一说,也笑了一下。二哥一直在旁听着这对同父异母兄弟的谈话,刚开始他俩有些陌生、紧张、矜持、不知从何说起。怎么聊着聊着就亲近了,还对着笑了起来,难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血浓于水?

 

志明拿出一张照片给舅舅和二哥看, 他说是外公八十岁寿辰时照的全家福。照片上有五个人,坐在前排是一男一女,男的是一老头,他就是外公;在他左边的女人是一位有福相的太太,她是志明的母亲,岁月在她的脸上没有留下太多痕迹,她看上去比她实际的年龄年轻了许多,姿容美丽,楚楚动人;后排站着志明一家:志明、他的妻子和他们的儿子。

这是舅舅第一次见到外公的样子,可不是嘛,外公离家出走时,他只有半岁,怎么可以记得呢!外公刚离家的那几年,外婆还留着一张母亲小时候与外公外婆的合影,后来时代变迁、家庭变故,这张照片早就不知去向了。所以,外公的样子对舅舅来说就是一个陌生人。

志明拿着这张照片,有些感慨,他说他们一家刚到台北时,到处兵荒马乱,终日鸡犬不宁。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的《马关条约》,清政府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从那以后,这里除了日语和台语,也不讲普通话。由于民国政府逃至台湾,大量来自大陆东南西北的国军及家属、有钱的商人和达官贵族等涌到这里,四处乱哄哄的。后来慢慢地有了社会秩序,进入正常生活状态。好在外公在军政里有要职,有一份不错的薪水,他们一家没有为生活发过愁。后来他也工作了,娶妻生子。他的妻子也是随父母从上海去了台湾,他们是大学同学,结婚后她在家里做全职太太,相夫教子。外公去世后,他的母亲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直到前年也离世了。

听着志明的讲解,舅舅也忍不住向他介绍母亲和他的情况:“琏君姐和我没有你幸运,都没有读过大学,不过,我们传承了蔡家书香门第的香火,都做了人民教师,你的姐夫和你的嫂子也都是人民教师,教书育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舅舅接着说:“琏君姐养育了三儿一女,”他转向二哥说:“这是琏君姐的老二,他是最像我的,连喝酒都跟我一模一样。”

志明仔细地端详着二哥,发现他确实长得很像舅舅,跟他自己也有点儿像,外侄像舅爷,此话还真灵啊!

“我与琏君姐相反,养育了三女一儿,”舅舅说着突然语调变低沉:“其实在我的大女儿出生之前有一儿子叫郑敏,只比琏君姐的小女儿(我)小一岁,可惜在他七岁时,患了急性蛔虫钻胆没有抢救过来逝世了。”

舅舅接着说:“郑敏出生时,我母亲正在金带场琏君姐家,因为他是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她就来到我家照顾他。那时是六十年代初生活困难时期,我好不容易弄了一点牛筋,省着让她多吃了几口,没想到她长期饥饿的胃肠道,难以消化含高蛋白的食物,患了急性胃肠炎伴休克,几天就断气了。”

二哥听到舅舅提到外婆,情不自禁地想念外婆了,想起那些有外婆的日子。外婆陪伴着哥儿仨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他们的吃穿冷暖,全装在她的心里。外婆刚离开的那几年,他们很不适应。大哥还忘不了有事就找外婆;二哥在梦里喊外婆;三哥半夜起床上厕所害怕,叫外婆陪他去;...

二哥正想得出神,就听舅舅张罗着要陪志明去吃饭。他们一同去了一家面馆,据舅舅说,那是一家资中县城最好的面馆。舅舅点了几个小菜,每人吃了一大碗面,然后就送志明回到县委外事处。第二天,志明离开了资中,再经成都、上海、香港,回台北去了。

 

舅舅带着二哥回到家时,除了我缺席,家里祖孙三代一大家子正等着他们。舅舅详细地讲解了他们与志明见面的全过程。母亲静静地听着,表情有些凝重,不过,她一声不吭地听完了他的讲述。她跟舅舅不一样,不那么容易被志明的三言两语一说就原谅外公了。

外公在离家后到去台湾之前的二十年,正是母亲和舅舅成长的时期,他们多么需要父亲的关怀和培养。不说他对外婆的感情、对母亲和舅舅的呵护,就是对妻儿的供养责任也是不可推卸的。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娶妻娶妻烧饭洗衣。在那个男人是天的年代,男人的经济支柱,对一个家庭是何等重要。若是外婆没有带着儿女回蔡家,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一个像蔡家那样的娘家,他们母子三人将寄人篱下地生活在封建家长制极其严格的郑家深宅里,那将是怎样的痛苦人生。

男人结了婚有了孩子,对这个家就有一份责任,在哪个年代都是这个理儿。儿女不能选择父母,父母也无权放弃儿女。在那些蹉跎岁月里,父母要养育幼小的儿女长大成人不容易。不管怎样,父母只要尽心尽力照顾儿女周全,儿女将会永远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山高水长,情深意浓。父母和儿女之间的感情是世上最难以割舍的,亲情无价。如果亲情被虐待和抛弃所亵渎,不但一钱不值,还会生出怨恨来。

美国有一首歌曲叫《摇篮中的猫》(Cat’s In The Cradle),是美国歌手兼作曲家哈里.福斯特.查宾(Harry Forster Chapin)以民谣、流行摇滚的风格在2009年首次演唱的。歌中唱的是一位父亲与儿子的对话。当儿子小的时候,请求父亲陪伴他,教他怎样扔皮球,可父亲总是日理万机,推辞说改天吧;儿子在一天天等待中长大,离开家上大学去了,父亲为儿子的成长而感到骄傲;父亲退休闲下来了,给儿子打电话,希望儿子回家看望他,陪他一起吃晚饭,儿子已经成家立业,要忙工作忙家庭,推脱说下次吧;父亲在一次次失望中老去,感叹地对儿子说:你就像我!

这首《摇篮中的猫》唱出了父亲和儿子的相互陪伴是多么重要,儿子年幼时需要父亲的关爱,父亲年迈时需要儿子的探望,这是亲情最基本的互动,可歌中的父子都没有做好。这只是情感的失落,在亲情的度量衡里是一种量变;如果父母和儿女之间出现了伤害,那性质就变了,亲情变成了无情。

舅舅突然提起志明给他俩看过的那张照片,有些后悔地说:“应该跟志明要那张照片就好了。”

可惜那时还没有“华为”或“苹果”手机,不然用手机从那张照片翻拍一张就行了。可见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方便和实惠。

 “那张照片就那个老头跟你有关系,他是曾经不要我们的那个人,要了那张照片有什么意思!”母亲不屑地回了一句。

“有张照片留个念想吧,其实,我想知道父亲年轻时长什么样?”舅舅说完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母亲想了一下说:“我对他也没有印象,听两舅舅(大舅公和幺舅公)说,他也是一表人才,不然母亲怎么就嫁给了他。不过,他没有幺舅(幺舅公)有人才。”

“什么人才不人才,老了都一样,那张照片上的他看上去皱皱巴巴的,”二哥冷不丁儿说了一句。

“他已经过世了,这事儿就过去了,我们也没必要与那些无关的人有联系,”母亲总结性地对大家说。

“志明舅舅穿得很一般,看那样也不像有钱人,不联系也罢,”二哥又插上一句。

“你还势利眼儿、嫌贫爱富啊!”大哥取笑二哥,他这么一说,把大家逗乐了。

由于母亲的执拗,坚持不见台湾来客,志明回去后,再也没来找过我们,我们也没有联系过他,除了舅舅与二哥与他见了一面后,没有往来了。

(原创发表在:https://mp.weixin.qq.com/s/rxytt-y5k_7_JBBhupg7cA)

qiuqiudou 发表评论于
那个年代不靠谱的男人也是够多的!
高斯曼 发表评论于
一声叹气!都很无奈呀!
gwangmsn 发表评论于
也对,多年不见亲戚变陌路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