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苏双方谈话记录 |
外交部档案封面 |
![]() |
苏联印制的唯一的3元面额纸币已经绝版 本版照片 杨丽琼摄 |
1998年5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宣布从1999年元月1日起,第二套人民币(纸硬分币除外)退出流通。这标志着历经45年风雨蹉跎的货币,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步入收藏领域。它虽然失去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职能,但其作为一种特殊而鲜明的时代遗物,必然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同时蕴藏着巨大的增值潜力。鉴于此,我们不妨翻开新中国的货币史,回顾这套人民币所走过的不平凡的风雨历程。
实际上,在1950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已开始了第二套人民币的设计工作。担任设计的是中央美术学院著名画家,后任美术学院副院长的罗工柳先生和他的助手周令钊教授。于1951年定稿,1953年完成设计并试制。
1955年3月1日起第二套人民币开始发行(俗称五三版),同时收回第一套人民币。新旧币兑换率为1:10000,新面额主币为一元、二元、三元、五元、十元五种,辅币为一分、二分、五分、一角、二角、五角六种,共十一种券别。
该套人民币的发行是为了适应当时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需要,各种面额票面上都采用了“汉、蒙、维、藏”四种民族文字,中国人民银行行名是由马文蔚同志书写,字体为魏碑“张黑女”碑体,后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行名通用标准字体并一直沿用至今。
该套人民币的设计和印制具有明显的特征。辅币主景采用汽车、飞机、轮船、拖拉机、火车、水电站等生产和交通工具以及能源设施。主币一元至三元券采用北京天安门、延安宝塔山、井冈山龙源口三个革命圣地图景,五元、十元券采用民族大团结和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票面图案活泼大方,正面上下花边对称,背面左右花符对称,一改中国传统纸币呆板的四边框形式。主色调分券别配置,票种间有明显区别,票面规格按面额大小辅币与主币分档,券别与券别递增。在印制技术上也有所区别,三种分币采用胶版印制,角币、元币采用胶凹套印,十元券还运用了先进的多色接线技术,具有较好的防伪功能。
1961年3月25日发行了1956年版一元券,仍以天安门为主景,但主色调改为蓝黑色。1962年4月20日又发行了深棕色1956年版五元券。这样第二套人民币纸币先后发行了11种面额13种券别。1964年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收回三种人民币票券的通告》,决定从翌日起限期收回原苏联代印的1953年版三元、五元、十元券,于当年5月15日停止收兑和流通使用。
第二套人民币的印制发行工作,受到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同志都曾亲自审查发行及设计方案,并就修改意见作了重要批示。该套人民币一问世就以设计主题思想明确,印制工艺技术先进,主辅币结构合理,图案颜色新颖,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立即受到人们的欢迎。称赞它“好看、好认、好算、好使”。成了我国人民币中第一套完整精致的货币,对健全我国货币制度,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黑色十元券、紫黄色五元券和深绿色的三元券。这三种券别是由前苏联为我国代印的,俗称“苏三币”。目前黑色十元券的市场价格在二万元左右、紫黄色五元券和深绿色三元券也早已超过千元,颇受集币者的青睐。主要原因:一是它们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委托国外代印的人民币币种,发行时间短,在新中国货币流通史上是罕见的。二是深绿色的三元券是目前我国所发行过的四套人民币中唯一的、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货币文化魅力。三是发行量有限,流通时间短,退出流通时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