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娱乐新闻 » “挖呀挖”越爆火,她就越惨

“挖呀挖”越爆火,她就越惨

文章来源: 蝉创意 于 2023-05-15 21:04:22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各位 5G 冲浪的家人们,晚上好。

除了淄博烧烤,相信大家近段时间对这首" 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 "的童谣并不陌生。

虽然难以想象《花园种花》在全网能火成这样。

但只要听了,脑子三更半夜就会忍不住一直在那挖呀挖呀挖。

这首《花园种花》风靡 + 洗脑全网。

让桃子老师和黄老师这两位幼儿老师一夜爆火。

而模仿者和改编者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流量。

但这场赛博狂欢一直都争议不断,两位幼儿老师不仅接受着大量的网络谩骂,甚至还被鉴绿茶。

一首《花园种花》童谣的爆火,原本只是又一首 " 孤勇者 " 罢了。

但当事件陷入某种网络狂欢,那必然也会失控。

" 挖呀挖 " 能爆火,没那么简单?

和 " 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 " 不同的是:

如今大部分洗脑的网络歌曲都是因为歌词无内涵且简单容易记。

而这次再搭配上不停在挖的动作,使得它更容易被模仿,尤其是在互联网的视频时代。

正如有网友所说的:" 挖呀挖火的原因比淄博烧烤火的原因还难解释。"

在视频走火之后,桃子老师也涨粉百万。

后续网友还经常拿她和黄老师对比,说她唱歌跑调素颜不好看。

因为争议过多,桃子老师本人称非常焦虑。

另一边,来自武汉的黄老师 10 天也涨了 600 万粉。

她的直播间实时在线人数大部分时候都超过了 10 万,甚至被传曾收到过百万元的打赏。

而黄老师在昨晚关闭了直播间打赏的消息也冲上了热搜的榜首。

有人认为此梗能火是因为小朋友们的纯真治愈让成年人想回到幼儿园时代。

而黄老师人也漂亮温柔,让人看着舒服开心,从眼神里也看得出她对孩子们的爱和耐心。

是那种看了都想把小孩送到她班里被她教的程度。

与此同时,也有人认为黄老师样貌甜美温柔。

但在视频中的镜头专挑这样的角度,就是在迎合现在男性喜好的白幼瘦审美,妥妥绿茶。

甚至有评论说,视频很奇怪,但懂得都懂。

言外之意就是说黄老师并不是一个正经幼师,声音也有故意装嗲,而所有的视频就是给那些孩子的爹看的。

" 大家看的是 " 挖呀挖 " 么?看的是唱 " 挖呀挖 " 的那个人啊 "

还有人说课堂不是展现老师个人魅力的场所,是学习的场所。

这样上课还用手机拍视频就是在违反课堂教学规则,拿职业和孩子当背景,完全没有一些作为老师的素养。

各方面的争议都从未停止过。

实际上,无论桃子老师还是黄老师,这一波爆火都是莫名其妙。

这种低幼反智的热梗全网爆红其实又再次刷新了大家对于跟风玩梗的下限。

甚至一些和 " 挖 " 相关的职业也被媒体冠以这样 " 正能量 " 的儿歌去玩梗和宣扬。

" 更离谱的是这几天各大官媒都开始下场挖啊挖。"

例如一位满脸炭黑的矿工说自己在深深的矿井里挖呀挖,点亮千万家。

随后还有地铁维修工挖呀挖,修长长的地铁连接千万家,包括还有国家队版的挖呀挖。

反正只要有打工人的存在," 挖呀挖 " 它就会被花式改编。

而这一切却被官方媒体解读成:" 大家之所以都喜爱这样简单纯真的儿歌,可能是在歌曲治愈的同时,也抒发出自己对生活的期待和憧憬,既欢乐,又感动!"

不知道这些媒体在写出这样的文案时,尴不尴尬。

打工人的自我调侃是调侃,但以旁人以这样的口吻来赞扬倒显得有点巨婴和反智,更何况媒体作为流量渠道,还有一定的传播能力。

蝉主认为相比起去分析、谩骂、讨伐桃子老师和黄老师。

不如去思考一下,为什么这样无太大意义的视频在当下的语境中能如此爆火。

低幼梗的跟风,

让互联网变成荒芜之地

很显然,这样一个简单上头的童谣视频是没什么价值观可上的。

它充其量就是一个让人短暂放松的低幼梗。

甚至连原作者也没想到会爆火。

一旦低幼梗被冠以正能量和价值观的标签,就显得又尬又无聊,甚至让人厌烦。

更何况,严肃的事情什么都用低幼化去表达,这种杂糅原本就让人不适。

很多公司领导为了宣扬口号,甚至还要求员工抓着这个梗去进行二创,背后的思考逻辑就是什么热就蹭什么热点。

说到底,还是流量至上的时代通病。

当你熟练地说出每一个热梗,熟练使用流行语时,就说明你是一个 5g 冲浪的现代年轻人,便掌握了当下的社交密码,不会被打入 " 落后老人 " 的冷宫,或者是没有被网络时代所抛弃。

互联网文化下,梗的流行是必然,也能在某一些情境之下代替一些复杂的表达,简单直接,易于理解和传播,无可厚非。

而且当代年轻人生活压力大,急需一些短暂的精神放松和逃避现实,那梗就是最好的精神麻药。

但我相信很多人去搜了某个热梗时,要么上头,要么疑惑这玩意怎么能火爆全网。

无论是由文字还是视频所延伸出来的流行梗,当人不断被幼稚梗、无聊梗冲刷时,就会陷入一个只追求即时满足和短暂刺激的循环之中。

思维逻辑也会极其容易变得 " 惰性 " 和 " 巨婴化 ",语言系统也会逐渐文字失语。

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例如早期被大量互联网词汇充斥的日常:绝绝子、yyds、我 emo 了。

毕竟万物皆可绝绝子,万物皆可 emo,都是包罗万象的词。

关于问候对方妈妈的话语,自然也就变成了 nmsl。

Emo 现在还有很多人用,不过还继续用绝绝子和 yyds 的冲浪人,不知道还有多少。

但尽管如此,蝉主在面对早期的网络爆梗词时,仍然还是一副老人家看手机的表情,因为那些文字真的能看得人头脑开裂。

"orz 他们真的官宣了,我磕的 cp szd,yyds!"

" 怕不是有那个大冰,就是个伞兵 "

"awsl,他们的表演真是绝绝子 "

" 整一个 wlsw,这都不懂 "

文字的失语,低幼梗的跟风流行,本质上也是思维惰性、表达惰性的一种表现。

当我们遇到一切惊讶、震惊、赞叹的事物。

都可以用 " 牛逼 "、" 牛蛙 "、" 卧槽 "、"awsl"、" 绝绝子 " 来代替形容的时候。

文字的想象空间也被缩小了。

用同样的词汇来形容一种食物、一种情绪。

最后流行的,就只有一个个 " 梗 ",而不是语言。

每一种情绪不止是 " 我 emo 了 ",其实它们都可以有更加细致和生动的表达方式。

如果把一切词汇都变成了彰显自己身份的梗。

语言就变成了障碍而不是沟通的桥梁,久而久之也就懒得再去建立沟通。

流行语是速朽的,现在的社交密码,再过两年便会成为暴露年龄的象征。

一个流行梗的寿命一般不会超过 3 年,就像,现在早已经没有人再说 " 蓝瘦香菇 " 了一样。

文字或视频表达,本来是激发人们的想象思维,具象化思维。

但最后因为惰性反而将语言贬值,让很多人为了不被社交抛弃,所以迅速去学习使用下一个梗。

逐渐大家都变成了只懂互联网爆梗词并且去传播爆梗视频,过度依赖这种低成本、短暂、肤浅的娱乐形式。

长期发展下来,那互联网也可能慢慢变成一块只有梗而没有语言文化的荒芜之地。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川普孙女庆14岁生日!伊凡卡母女美照连发
5年人口暴涨近500万,它凭什么
下龙湾船难37死!幸存者揭"乘客求返航遭拒"
美媒爆料:特朗普厌倦了,希望她自己收拾残局
马斯克AI女友上线,每天1美元,火到系统宕机

24小时讨论排行

韩国申遗全面溃败:泡菜 端午 大木匠技艺被联合国撤销
中国男在硅谷卖酱香饼月赚$2万被逮捕 疑因“无照”…
"再造3个三峡" 雅鲁藏布江工程开工意味著什么?
美籍华人商务部员工前往中国探亲后被禁出境
幼儿园铅中毒案调查出炉 人为投毒6人被捕17人被查
美国家情报总监:奥巴马政府曾伪造川普通俄材料
告“叛国罪”!美情报总监锁定奥巴马时代三大情报首长
中国机器人3分钟就能自行换电 24小时不间断工作
川普不爱电动车 美政策大转弯 电车将变贵
共和党出招反制中共 提案逼华府与北京“断亲”
ICE再爆争议!男子送女儿上学 当场被砸破车窗逮捕
LA车辆冲撞人群视频曝光!30伤7命危 肇事者遭群殴
加萨援助站再开火!以色列军队"无差别扫射"酿32死
富国银行驻美高管被中国限制离境,引发商界担忧
一周1500人热死,欧洲人为何不装冷气?
农夫山泉收购美国地皮“我们的水被中国人买了”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挖呀挖”越爆火,她就越惨

蝉创意 2023-05-15 21:04:22

各位 5G 冲浪的家人们,晚上好。

除了淄博烧烤,相信大家近段时间对这首" 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 "的童谣并不陌生。

虽然难以想象《花园种花》在全网能火成这样。

但只要听了,脑子三更半夜就会忍不住一直在那挖呀挖呀挖。

这首《花园种花》风靡 + 洗脑全网。

让桃子老师和黄老师这两位幼儿老师一夜爆火。

而模仿者和改编者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流量。

但这场赛博狂欢一直都争议不断,两位幼儿老师不仅接受着大量的网络谩骂,甚至还被鉴绿茶。

一首《花园种花》童谣的爆火,原本只是又一首 " 孤勇者 " 罢了。

但当事件陷入某种网络狂欢,那必然也会失控。

" 挖呀挖 " 能爆火,没那么简单?

和 " 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 " 不同的是:

如今大部分洗脑的网络歌曲都是因为歌词无内涵且简单容易记。

而这次再搭配上不停在挖的动作,使得它更容易被模仿,尤其是在互联网的视频时代。

正如有网友所说的:" 挖呀挖火的原因比淄博烧烤火的原因还难解释。"

在视频走火之后,桃子老师也涨粉百万。

后续网友还经常拿她和黄老师对比,说她唱歌跑调素颜不好看。

因为争议过多,桃子老师本人称非常焦虑。

另一边,来自武汉的黄老师 10 天也涨了 600 万粉。

她的直播间实时在线人数大部分时候都超过了 10 万,甚至被传曾收到过百万元的打赏。

而黄老师在昨晚关闭了直播间打赏的消息也冲上了热搜的榜首。

有人认为此梗能火是因为小朋友们的纯真治愈让成年人想回到幼儿园时代。

而黄老师人也漂亮温柔,让人看着舒服开心,从眼神里也看得出她对孩子们的爱和耐心。

是那种看了都想把小孩送到她班里被她教的程度。

与此同时,也有人认为黄老师样貌甜美温柔。

但在视频中的镜头专挑这样的角度,就是在迎合现在男性喜好的白幼瘦审美,妥妥绿茶。

甚至有评论说,视频很奇怪,但懂得都懂。

言外之意就是说黄老师并不是一个正经幼师,声音也有故意装嗲,而所有的视频就是给那些孩子的爹看的。

" 大家看的是 " 挖呀挖 " 么?看的是唱 " 挖呀挖 " 的那个人啊 "

还有人说课堂不是展现老师个人魅力的场所,是学习的场所。

这样上课还用手机拍视频就是在违反课堂教学规则,拿职业和孩子当背景,完全没有一些作为老师的素养。

各方面的争议都从未停止过。

实际上,无论桃子老师还是黄老师,这一波爆火都是莫名其妙。

这种低幼反智的热梗全网爆红其实又再次刷新了大家对于跟风玩梗的下限。

甚至一些和 " 挖 " 相关的职业也被媒体冠以这样 " 正能量 " 的儿歌去玩梗和宣扬。

" 更离谱的是这几天各大官媒都开始下场挖啊挖。"

例如一位满脸炭黑的矿工说自己在深深的矿井里挖呀挖,点亮千万家。

随后还有地铁维修工挖呀挖,修长长的地铁连接千万家,包括还有国家队版的挖呀挖。

反正只要有打工人的存在," 挖呀挖 " 它就会被花式改编。

而这一切却被官方媒体解读成:" 大家之所以都喜爱这样简单纯真的儿歌,可能是在歌曲治愈的同时,也抒发出自己对生活的期待和憧憬,既欢乐,又感动!"

不知道这些媒体在写出这样的文案时,尴不尴尬。

打工人的自我调侃是调侃,但以旁人以这样的口吻来赞扬倒显得有点巨婴和反智,更何况媒体作为流量渠道,还有一定的传播能力。

蝉主认为相比起去分析、谩骂、讨伐桃子老师和黄老师。

不如去思考一下,为什么这样无太大意义的视频在当下的语境中能如此爆火。

低幼梗的跟风,

让互联网变成荒芜之地

很显然,这样一个简单上头的童谣视频是没什么价值观可上的。

它充其量就是一个让人短暂放松的低幼梗。

甚至连原作者也没想到会爆火。

一旦低幼梗被冠以正能量和价值观的标签,就显得又尬又无聊,甚至让人厌烦。

更何况,严肃的事情什么都用低幼化去表达,这种杂糅原本就让人不适。

很多公司领导为了宣扬口号,甚至还要求员工抓着这个梗去进行二创,背后的思考逻辑就是什么热就蹭什么热点。

说到底,还是流量至上的时代通病。

当你熟练地说出每一个热梗,熟练使用流行语时,就说明你是一个 5g 冲浪的现代年轻人,便掌握了当下的社交密码,不会被打入 " 落后老人 " 的冷宫,或者是没有被网络时代所抛弃。

互联网文化下,梗的流行是必然,也能在某一些情境之下代替一些复杂的表达,简单直接,易于理解和传播,无可厚非。

而且当代年轻人生活压力大,急需一些短暂的精神放松和逃避现实,那梗就是最好的精神麻药。

但我相信很多人去搜了某个热梗时,要么上头,要么疑惑这玩意怎么能火爆全网。

无论是由文字还是视频所延伸出来的流行梗,当人不断被幼稚梗、无聊梗冲刷时,就会陷入一个只追求即时满足和短暂刺激的循环之中。

思维逻辑也会极其容易变得 " 惰性 " 和 " 巨婴化 ",语言系统也会逐渐文字失语。

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例如早期被大量互联网词汇充斥的日常:绝绝子、yyds、我 emo 了。

毕竟万物皆可绝绝子,万物皆可 emo,都是包罗万象的词。

关于问候对方妈妈的话语,自然也就变成了 nmsl。

Emo 现在还有很多人用,不过还继续用绝绝子和 yyds 的冲浪人,不知道还有多少。

但尽管如此,蝉主在面对早期的网络爆梗词时,仍然还是一副老人家看手机的表情,因为那些文字真的能看得人头脑开裂。

"orz 他们真的官宣了,我磕的 cp szd,yyds!"

" 怕不是有那个大冰,就是个伞兵 "

"awsl,他们的表演真是绝绝子 "

" 整一个 wlsw,这都不懂 "

文字的失语,低幼梗的跟风流行,本质上也是思维惰性、表达惰性的一种表现。

当我们遇到一切惊讶、震惊、赞叹的事物。

都可以用 " 牛逼 "、" 牛蛙 "、" 卧槽 "、"awsl"、" 绝绝子 " 来代替形容的时候。

文字的想象空间也被缩小了。

用同样的词汇来形容一种食物、一种情绪。

最后流行的,就只有一个个 " 梗 ",而不是语言。

每一种情绪不止是 " 我 emo 了 ",其实它们都可以有更加细致和生动的表达方式。

如果把一切词汇都变成了彰显自己身份的梗。

语言就变成了障碍而不是沟通的桥梁,久而久之也就懒得再去建立沟通。

流行语是速朽的,现在的社交密码,再过两年便会成为暴露年龄的象征。

一个流行梗的寿命一般不会超过 3 年,就像,现在早已经没有人再说 " 蓝瘦香菇 " 了一样。

文字或视频表达,本来是激发人们的想象思维,具象化思维。

但最后因为惰性反而将语言贬值,让很多人为了不被社交抛弃,所以迅速去学习使用下一个梗。

逐渐大家都变成了只懂互联网爆梗词并且去传播爆梗视频,过度依赖这种低成本、短暂、肤浅的娱乐形式。

长期发展下来,那互联网也可能慢慢变成一块只有梗而没有语言文化的荒芜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