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带雨美人美到让你心碎---- 梨花带雨的审美体验

萬魚侯 (2025-11-06 12:51:09) 评论 (0)

                梨花带雨美人美到让你心碎

               ---- 梨花带雨的审美体验

                     万鱼侯

   

  从打油诗的角度来读白居易,让我感到颇有意外收获。在白居易《长恨歌》诗中,有一句诗“梨花一枝春带雨”。经过苏东坡的化用,再经过宋元时期文人的追捧,逐渐成为了一种常见的高级审美意象。草木本无情,诗人多有意。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历代以来,中国古典诗歌形成了许多由植物花卉构成的审美意象。早期中国儒家思想用以物比德的学说来进行解读,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道德寓意传统。比如岁寒三友,被人们赋予了道德层面的涵义。人们更多是用以物比美的方法来进行解读,形成各具特色的审美体验。而梨花带雨,就是一种既然复杂又愉悦的比美体。

  像梨花带雨这样一类的比美体验,在中国传统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古典诗词世界中,有许多文人创造出来的绝美意境。在我的想象中,花之纯美在现实世界里,花之审美在诗词文学里。历代以来,咏物赏花之作浩如烟海。《诗经》开启了诗歌咏花草的传统,有很多种类的花草出现在诗中。南北朝时期,梁朝栽种蔷薇之风气盛行,所以有一些咏蔷薇诗传世。到了唐朝,更多花色品种被诗人写进诗中,其中以牡丹花最多。隋炀帝把牡丹作为观赏花卉诏入宫中,开启了牡丹尊贵的宫廷之旅。到唐朝以后,牡丹花被举国朝野追捧。牡丹花被誉之为“国色天香”,乃是出于诗人的吹捧。 李正封《牡丹诗》说:“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 描写牡丹花色,如同倾国倾城的美女白天醉酒那样美丽;夸张牡丹花香,好像天上飘来而人间没有的神秘香气。《全唐诗》中,有大量诗篇叙写牡丹花色之美和花市之盛。同时期刘禹锡《赏牡丹》诗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元稹除了写诗赞美牡丹之外,也在自己的宅院种植牡丹。白居易写过一首《微之宅残牡丹》,回忆当年两人共同观看牡丹的情景。 宋朝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由此可见,世人对牡丹花的美已经脱离了自然审美,而且已经上升到比德层面的理性联想。白居易还有一个好朋友,名叫徐凝。他写过一首诗《《牡丹》说:“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似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事实上,徐凝确实说得有些夸张。真的就有人不喜欢牡丹花,比如白居易。

  白居易之于牡丹,谈不上喜欢。相对于世人盲目狂热追捧,白居易非常理性看待。白居易对当时牡丹花的盛行,不仅没有狂热随俗,反而多有批评时弊。他写了一首诗讽喻《买花》。批评牡丹之风“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又借田舍翁之口说: “一丛深花色,十户中人赋。”在长篇讽喻诗《牡丹芳》中感叹说:“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当时世人都是偏爱深色牡丹花,比如张又新诗句“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 另外一位诗人柳浑也写过一首诗《牡丹》。“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窠。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葵不校多”。柳浑觉得价值数十千的牡丹并非物有所值,也就和普通的戎葵差不了多少。针对当时牡丹花造成的社会奢靡乱象,白居易故意为白牡丹鸣不平。他在《白牡丹》诗中说:“众嫌我独赏,移植在中庭。”另外一首《白牡丹》诗,还是感叹“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除了两首《白牡丹》之外,他还有《白莲池泛舟》,《答桐花》两首专题咏花诗。白居易还有很多诗句写到花卉,大约有十几种花。除了莲花,荷花和梅花之外,甚至还有枣树花,紫藤花,杏花等等。基本可以确定,白居易特别喜欢白色花卉,尤其喜欢梨花。

   白居易写梨花的诗句虽然不多,却是历代以来写梨花诗的顶峰。也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或者说只有追随者,没有超越者。在唐代,除牡丹之外,梨花深得世人雅爱。五代时冯贽的《云仙杂记》引述《唐余录》的一段话说:“洛阳梨花时,人多携酒其下,曰为梨花洗妆。或至买树。”这里说的买树,是指王公贵族为了酒会,要提前预定名花名树。唐代诗人吴融在《追咏棠梨花十韵》中,盛赞“蜀地从来胜,棠梨第一花。”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句”梨园弟子白发新“。唐玄宗时宫廷中的梨花园,就是教习音乐的官方机构。梨花成为名花,可以追溯到南朝时期。诗人王融写过一首《咏池上梨花》,被认为是现存最早咏梨花的诗。“翻阶没细草,集水间疏萍。芳春照流雪,深夕映繁星。”这是一首经典的咏物诗,也是后世梨花白雪意象的源头。后人无论咏梨花诗,还是写梨花句,几乎离不开梨花白雪范畴。比如唐朝徐凝的“一树梨花春向暮,雪枝残处怨风来”。用雪枝直接代替梨树花枝。而岑参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则是把反过来把雪花比喻成梨花。还有令狐楚的“柳色烟相似,梨花雪不如”,则是把梨花与雪花互相比美。梨花如雪,是唐诗宋词中的常见意象。不仅如此,有诗人又在梨花的视觉美之上,加上了味觉美。比如李白的“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还有武元衡的“巧笑解迎人,晴雪香堪惜”。在梨花如雪的基础上,又加上了飘香体验,共同构成了一种梨花白雪香的高级文学意象。

  梨花白雪香的高级文学意象,最终又被白居易带向了顶级的审美体验。大凡花卉草木入诗,必有美感。梨花与雪花互为比喻,属于古代诗歌常见比美的意象。梨花如雪飘香,也只是上升到另一个审美高度。把花卉比喻美人,同样也是古典诗歌常见的意象。《诗经》同样也开启了以花喻人的传统,比如“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就是用木槿花来比喻美女。再如“ 桃之夭夭”一句,影响则更加深远 。清朝姚际恒《诗经通论》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此后有曹植的“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特别有名的是崔护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此外还有李白的“荷花羞玉颜”,“王昌龄的 “芙蓉向脸两边开”,贯休的“美人如白牡丹花”。以不同的花卉喻人,固然都很美,但都不如桃花美人精妙。直到梨花美人意象的出现,人们才发现艳若桃李之外,更有美如梨花的意象。可能是因为梨花白雪已经太美的缘故,很少有人用梨花来比喻美女。唐代诗人邱为有二句诗,“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 ”。只是把梨花如雪飘香与人联系起来,并没有明确地用梨花来比喻人。为什么很少有人以梨花喻美人,难道是梨花不够媚俗?梨花的天生丽质,终于等到了白居易!或者说,白居易带着美女,终于遇见了梨花。

  白居易喜欢梨花,可能是因为美女。元稹写过一首诗《江花落》,“日暮嘉陵江水东,梨花万片逐江风。江花何处最肠断,半落江流半在空”。白居易收到这一首诗之后,回了一首《江岸梨花》。“梨花有思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元稹和白居易都是狎妓界中的审美高手,但是元稹显然略输白居易一筹。元稹只能停留在低层次上,叹人如梨花,命运飘忽不定,而白居易则是本能地升华到更高层次,赞花如少妇,美丽可爱动人。唐代绝大多数诗人都局限于用梨花如雪的意象,或者抬高到梨花如雪飘香的境界。唯有白居易另辟蹊径,继续升华到梨花如雪飘香似美人的境界。不仅如此,白居易还在梨花美女的基础上,创造出梨花带雨如美女哭泣的顶级意象。早就有一些诗人注意到了花卉带雨露的美感,白居易自己就有 ”风香露重梨花湿“这样的诗句。甚至有诗人用来花卉带雨来比喻美人垂泪,比如元稹的《莺莺诗》中有一句“牡丹经雨泣残阳”,用来比喻莺莺的美丽和忧愁。就像梨花如白雪一样,美人如梨花也是一般的比美。梨花如白雪上升到梨花白雪飘香,就是更高的境界。那么梨花如雪飘香似美人的境界,就是更高的突破。白居易有两句诗,“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陡然把梨花美人上升到梨花带雨如美人垂泪的更高境界。如此纯美鲜活独特的意象,正是令读者最着迷的审美体验。

  这种审美体验,曾经让我觉得自己孤陋寡闻,并且低级趣味。南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说:“白乐天《长恨歌》云: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人皆喜其工,而不知其气韵之近俗也。东坡作小词云:故将别语调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虽用乐天语,而别有一种风味,非点铁成黄金手,不能为此也。”这段话很耐人寻味,其实有点哗众取宠。苏东坡其实比白居易更俗,怎么就变成了点铁成金了?清代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白香山: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有喜其工,有诋其俗。东坡小词:故将别语调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人谓其用香山语,点铁成金,殊不然也。香山冠冕,东坡尖新,夫人婢子,各有态度。” 高下立判,此论中肯。我私下以为,苏东坡仿作,虚写期待中的情境,显得矫揉造作。白居易原创,实写眼前里的实景,却是情真意切。原创确实高妙,无人能及。《长恨歌》一诗可能低级艳俗,但是这两句却是精致绝美。贵妃玉容本来美如梨花,因为寂寞而真情流泪,已经博得无尽怜惜。满面泪痕竟然美如梨花带雨,于是更加楚楚动人。白居易在这里为什么不把贵妃比作其他的花?比如“桃花一枝春带雨”?因为桃花活泼艳丽,难以表达此时此景贵妃的素雅柔弱凄美可怜。《长恨歌》中还有一句,“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那么这里白居易为什么没有写成“梨花如面柳如眉”?因为这里是贵妃从前娇羞妩媚的面部特写,不宜用惨白色的梨花来描绘。除了梨花之外,没有别的花更好了。刘禹锡在《赏牡丹》说:“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觉得芙蕖虽然清新脱俗,却缺少动人的情感。白居易用梨花带雨写活了贵妃垂泪的凄美情境,所以梨花一枝春带雨完全不可替代。

  这种独特文学意象的不可替代性,也决定了梨花带雨的影响力。历代以来,好像只有梨花带雨这一种独特的文学意象,被诗人们不断化用引用以至于沿用,最终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传统。元稹的牡丹经雨意象,没有人影响力。北宋的苏东坡之后,南宋诗人杨万里写过一首《读天宝事》。“日晚无烟起御厨,野人豆饭未嫌粗。问知云子炊香日,政是梨花带雨初。”宋元以后梨花带雨逐渐演变为固定成语,用于对美女佳人的刻画。元朝末年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九回有二句诗:“万种风流不可挡,梨花带雨玉生香。” 明朝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一章写妲己,“真似海棠醉日,梨花带雨”。明朝末年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四写杨家女儿,“白似梨花带雨,娇如桃瓣随风”。明代洪楩《清平山堂话本 风月相思》有一句:“面似梨花带雨,眉如杨柳含烟。”这些文学作品都是沿用了梨花带雨这一个文学意象,只是缺少了具体的情境铺陈。写出佳人美如梨花,但是没有垂泪如雨的情境。虽然用得很简单粗糙,但是促成了一个常用成语的诞生。梨花带雨的语言文化影响,完全不亚于岁寒三友的文化涵义。

  岁寒三友中的松竹梅,完全脱离了最初的自然审美体验, 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高尚品德的理性象征。梨花带雨作为独特的文学审美意象,至今仍然给人们极美的审美体验。

                                                                                                                    二零二五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