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陈宝,中国现代文艺大家丰子恺的长女,著名翻译家。
2001年3月,经丰子恺小女儿丰一吟引见,我与之相识。
在那个远离喧嚣闹市、位于上海西南郊区的家里,丰陈宝热情接待了我。
来之前,
丰一吟就带着崇敬的口气告诉我:“姐姐83岁了,还在工作。一只眼晴近视,一只眼睛远视。甘当无名英雄,对父母的孝顺不是放在嘴上的,没有性格脾气。中央大学外文系毕业,有编审(教授)职称,懂英法俄日四国语言。”
当我见到丰陈宝时,觉得她与我想象中的形象差不多,身材不高,面容清癯,一脸的慈祥;讲话缓慢且很清晰,思维敏捷。
在她典雅、温馨的客厅里,她对自己的身世娓娓而谈。
丰陈宝,1920年生于上海,由于丰子恺的工作不断变动,作为长女的她小学只上了一年半,初中、高中加起来上学时间还不到四年,很多时间主要是丰子恺辅导她功课。
1942年,丰陈宝与弟弟丰华瞻同时考上中央大学外文系,毕业以后先后在苏州教了一段时间的中学英语,后又随父亲来到厦门,在厦门八中教英文一年半。1949年5月,国民党败退大陆之际,丰子恺逆流而上,率领全家回到了上海。
解放后,丰陈宝回到上海,对未来充满期待,决心干自己喜欢的翻译工作,几经努力,考上上海音乐学院研究所,专事翻译。在研究所两年中,翻译了《和声学》《管弦学法》几本书,后又转入音乐出版社工作一年,嗣后调入上海文艺出版社。
丰陈宝调入音乐研究所以后,由于当时全国一边倒学苏联,她的英文派不上用场,便又学起俄语来。正好当时研究所有个苏联人,于是由他教课,五六人一起学,一星期上两个半天课,前后坚持了一年多,基本学会。
学会俄文,丰陈宝便开始翻译托尔斯泰的《艺术论》。14万字,花了一年多时间,十一个月翻译,一个月校对,再一个月通读。该译稿出版后,一位文艺界的领导评论:“比耿济之译的要好得多。”
丰陈宝具有极高的语言天赋,法语是她在中央大学学的第二外语,另外受丰子恺的影响,学通了日语。
丰陈宝微笑着告诉我:“小时候,父亲教过我日语,学的是《爱的教育》日文版,不考我,不问我,只教我一遍遍的读。法文与英文不同,没有音标,但只要用心,就能学会。每天规定学一批单词,一次一次碰到,就容易记住了。我父亲解放后开始学俄文,硬看硬译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4大本,半年以后便也搞通了。”
丰陈宝是个名副其实的翻译家,除译了一系列外国文艺作品以外,又参与了中国第一本《法汉辞典》的编撰。
丰陈宝告诉我:“文革期间,徐景贤成了上海的实权人物,他为了搞刘少奇的黑材料,要求清档,包括各种外文资料。当时上海还没有一本法汉辞典。徐景贤发下话来,凡是懂法文的都去编法汉辞典,我就这样成了第21个编辑。我们主要是根据《法和辞典》《法英辞典》编出了《法汉辞典》。”
文革期间,丰子恺一家成了受害者,许多会议不让丰陈宝参加,许多文件不让她看。当时丰子恺被关起来了,作为长女,丰陈宝只能等到傍晚偷偷去看望父亲。
谈起丰陈宝的已故爱人杨民望,她不由得流露出无限怀念之情。
杨民望是丰陈宝在厦门八中时的同事,音乐老师,由于志趣相投,结成伉俪,证婚人是梅兰芳。杨民望是福建山村农家子弟,家境贫寒,他是家中卖了一头牛之后才有学费上音乐专科学校的,一年后无力续读,回乡放牛务农,积攒了一些钱,重返校园,最终完成学业的。
两人结婚后,杨民望随丰家一起来到上海,先在上海文化局文艺处工作,后调入上海交响乐团管理档案资料,有好几本著作出版。如《世界名曲欣赏》4大卷,《交响乐欣赏》1大卷,译作有普列汉诺夫的《艺术与社会生活》,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样一位谦和、勤奋的创造者,可惜天不假年,1986年因病去世,享年67岁。
丰陈宝编完《法汉辞典》后,即被调回上海文艺出版社,后又转入上海译文出版社,直到1979年退休。
丰陈宝退休以后,变得更忙了。丰子恺被恢复名誉,丰陈宝决心为父亲做些工作。通过几年努力,她与丰一吟从收集旧上海报刊有关资料做起,编辑出版《丰子恺文集》7卷、《丰子恺漫画全集》16卷,为丰子恺研究起了一个拓荒的作用。
当我访问丰陈宝的那几天,丰陈宝正拿着放大镜,非常认真地为湖南文艺出版社校对编辑丰子恺的作品。
当我告别丰陈宝时,我不禁想道:正是有许许多多像丰陈宝这样有良心的文艺家,人类的文明才不致中断,人类的明天才会越来越好。
注:丰陈宝先生已于2010年12月1日在上海逝世,谨以此文作为对她的纪念。一个非常朴实、平易近人、谦卑的文化老人。
我所认识的丰子恺长女、翻译家丰陈宝
大地之晨 (2025-11-23 16:51:45) 评论 (1)
丰陈宝,中国现代文艺大家丰子恺的长女,著名翻译家。
2001年3月,经丰子恺小女儿丰一吟引见,我与之相识。
在那个远离喧嚣闹市、位于上海西南郊区的家里,丰陈宝热情接待了我。
来之前,
丰一吟就带着崇敬的口气告诉我:“姐姐83岁了,还在工作。一只眼晴近视,一只眼睛远视。甘当无名英雄,对父母的孝顺不是放在嘴上的,没有性格脾气。中央大学外文系毕业,有编审(教授)职称,懂英法俄日四国语言。”
当我见到丰陈宝时,觉得她与我想象中的形象差不多,身材不高,面容清癯,一脸的慈祥;讲话缓慢且很清晰,思维敏捷。
在她典雅、温馨的客厅里,她对自己的身世娓娓而谈。
丰陈宝,1920年生于上海,由于丰子恺的工作不断变动,作为长女的她小学只上了一年半,初中、高中加起来上学时间还不到四年,很多时间主要是丰子恺辅导她功课。
1942年,丰陈宝与弟弟丰华瞻同时考上中央大学外文系,毕业以后先后在苏州教了一段时间的中学英语,后又随父亲来到厦门,在厦门八中教英文一年半。1949年5月,国民党败退大陆之际,丰子恺逆流而上,率领全家回到了上海。
解放后,丰陈宝回到上海,对未来充满期待,决心干自己喜欢的翻译工作,几经努力,考上上海音乐学院研究所,专事翻译。在研究所两年中,翻译了《和声学》《管弦学法》几本书,后又转入音乐出版社工作一年,嗣后调入上海文艺出版社。
丰陈宝调入音乐研究所以后,由于当时全国一边倒学苏联,她的英文派不上用场,便又学起俄语来。正好当时研究所有个苏联人,于是由他教课,五六人一起学,一星期上两个半天课,前后坚持了一年多,基本学会。
学会俄文,丰陈宝便开始翻译托尔斯泰的《艺术论》。14万字,花了一年多时间,十一个月翻译,一个月校对,再一个月通读。该译稿出版后,一位文艺界的领导评论:“比耿济之译的要好得多。”
丰陈宝具有极高的语言天赋,法语是她在中央大学学的第二外语,另外受丰子恺的影响,学通了日语。
丰陈宝微笑着告诉我:“小时候,父亲教过我日语,学的是《爱的教育》日文版,不考我,不问我,只教我一遍遍的读。法文与英文不同,没有音标,但只要用心,就能学会。每天规定学一批单词,一次一次碰到,就容易记住了。我父亲解放后开始学俄文,硬看硬译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4大本,半年以后便也搞通了。”
丰陈宝是个名副其实的翻译家,除译了一系列外国文艺作品以外,又参与了中国第一本《法汉辞典》的编撰。
丰陈宝告诉我:“文革期间,徐景贤成了上海的实权人物,他为了搞刘少奇的黑材料,要求清档,包括各种外文资料。当时上海还没有一本法汉辞典。徐景贤发下话来,凡是懂法文的都去编法汉辞典,我就这样成了第21个编辑。我们主要是根据《法和辞典》《法英辞典》编出了《法汉辞典》。”
文革期间,丰子恺一家成了受害者,许多会议不让丰陈宝参加,许多文件不让她看。当时丰子恺被关起来了,作为长女,丰陈宝只能等到傍晚偷偷去看望父亲。
谈起丰陈宝的已故爱人杨民望,她不由得流露出无限怀念之情。
杨民望是丰陈宝在厦门八中时的同事,音乐老师,由于志趣相投,结成伉俪,证婚人是梅兰芳。杨民望是福建山村农家子弟,家境贫寒,他是家中卖了一头牛之后才有学费上音乐专科学校的,一年后无力续读,回乡放牛务农,积攒了一些钱,重返校园,最终完成学业的。
两人结婚后,杨民望随丰家一起来到上海,先在上海文化局文艺处工作,后调入上海交响乐团管理档案资料,有好几本著作出版。如《世界名曲欣赏》4大卷,《交响乐欣赏》1大卷,译作有普列汉诺夫的《艺术与社会生活》,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样一位谦和、勤奋的创造者,可惜天不假年,1986年因病去世,享年67岁。
丰陈宝编完《法汉辞典》后,即被调回上海文艺出版社,后又转入上海译文出版社,直到1979年退休。
丰陈宝退休以后,变得更忙了。丰子恺被恢复名誉,丰陈宝决心为父亲做些工作。通过几年努力,她与丰一吟从收集旧上海报刊有关资料做起,编辑出版《丰子恺文集》7卷、《丰子恺漫画全集》16卷,为丰子恺研究起了一个拓荒的作用。
当我访问丰陈宝的那几天,丰陈宝正拿着放大镜,非常认真地为湖南文艺出版社校对编辑丰子恺的作品。
当我告别丰陈宝时,我不禁想道:正是有许许多多像丰陈宝这样有良心的文艺家,人类的文明才不致中断,人类的明天才会越来越好。
注:丰陈宝先生已于2010年12月1日在上海逝世,谨以此文作为对她的纪念。一个非常朴实、平易近人、谦卑的文化老人。
2001年3月,经丰子恺小女儿丰一吟引见,我与之相识。
在那个远离喧嚣闹市、位于上海西南郊区的家里,丰陈宝热情接待了我。
来之前,
丰一吟就带着崇敬的口气告诉我:“姐姐83岁了,还在工作。一只眼晴近视,一只眼睛远视。甘当无名英雄,对父母的孝顺不是放在嘴上的,没有性格脾气。中央大学外文系毕业,有编审(教授)职称,懂英法俄日四国语言。”
当我见到丰陈宝时,觉得她与我想象中的形象差不多,身材不高,面容清癯,一脸的慈祥;讲话缓慢且很清晰,思维敏捷。
在她典雅、温馨的客厅里,她对自己的身世娓娓而谈。
丰陈宝,1920年生于上海,由于丰子恺的工作不断变动,作为长女的她小学只上了一年半,初中、高中加起来上学时间还不到四年,很多时间主要是丰子恺辅导她功课。
1942年,丰陈宝与弟弟丰华瞻同时考上中央大学外文系,毕业以后先后在苏州教了一段时间的中学英语,后又随父亲来到厦门,在厦门八中教英文一年半。1949年5月,国民党败退大陆之际,丰子恺逆流而上,率领全家回到了上海。
解放后,丰陈宝回到上海,对未来充满期待,决心干自己喜欢的翻译工作,几经努力,考上上海音乐学院研究所,专事翻译。在研究所两年中,翻译了《和声学》《管弦学法》几本书,后又转入音乐出版社工作一年,嗣后调入上海文艺出版社。
丰陈宝调入音乐研究所以后,由于当时全国一边倒学苏联,她的英文派不上用场,便又学起俄语来。正好当时研究所有个苏联人,于是由他教课,五六人一起学,一星期上两个半天课,前后坚持了一年多,基本学会。
学会俄文,丰陈宝便开始翻译托尔斯泰的《艺术论》。14万字,花了一年多时间,十一个月翻译,一个月校对,再一个月通读。该译稿出版后,一位文艺界的领导评论:“比耿济之译的要好得多。”
丰陈宝具有极高的语言天赋,法语是她在中央大学学的第二外语,另外受丰子恺的影响,学通了日语。
丰陈宝微笑着告诉我:“小时候,父亲教过我日语,学的是《爱的教育》日文版,不考我,不问我,只教我一遍遍的读。法文与英文不同,没有音标,但只要用心,就能学会。每天规定学一批单词,一次一次碰到,就容易记住了。我父亲解放后开始学俄文,硬看硬译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4大本,半年以后便也搞通了。”
丰陈宝是个名副其实的翻译家,除译了一系列外国文艺作品以外,又参与了中国第一本《法汉辞典》的编撰。
丰陈宝告诉我:“文革期间,徐景贤成了上海的实权人物,他为了搞刘少奇的黑材料,要求清档,包括各种外文资料。当时上海还没有一本法汉辞典。徐景贤发下话来,凡是懂法文的都去编法汉辞典,我就这样成了第21个编辑。我们主要是根据《法和辞典》《法英辞典》编出了《法汉辞典》。”
文革期间,丰子恺一家成了受害者,许多会议不让丰陈宝参加,许多文件不让她看。当时丰子恺被关起来了,作为长女,丰陈宝只能等到傍晚偷偷去看望父亲。
谈起丰陈宝的已故爱人杨民望,她不由得流露出无限怀念之情。
杨民望是丰陈宝在厦门八中时的同事,音乐老师,由于志趣相投,结成伉俪,证婚人是梅兰芳。杨民望是福建山村农家子弟,家境贫寒,他是家中卖了一头牛之后才有学费上音乐专科学校的,一年后无力续读,回乡放牛务农,积攒了一些钱,重返校园,最终完成学业的。
两人结婚后,杨民望随丰家一起来到上海,先在上海文化局文艺处工作,后调入上海交响乐团管理档案资料,有好几本著作出版。如《世界名曲欣赏》4大卷,《交响乐欣赏》1大卷,译作有普列汉诺夫的《艺术与社会生活》,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样一位谦和、勤奋的创造者,可惜天不假年,1986年因病去世,享年67岁。
丰陈宝编完《法汉辞典》后,即被调回上海文艺出版社,后又转入上海译文出版社,直到1979年退休。
丰陈宝退休以后,变得更忙了。丰子恺被恢复名誉,丰陈宝决心为父亲做些工作。通过几年努力,她与丰一吟从收集旧上海报刊有关资料做起,编辑出版《丰子恺文集》7卷、《丰子恺漫画全集》16卷,为丰子恺研究起了一个拓荒的作用。
当我访问丰陈宝的那几天,丰陈宝正拿着放大镜,非常认真地为湖南文艺出版社校对编辑丰子恺的作品。
当我告别丰陈宝时,我不禁想道:正是有许许多多像丰陈宝这样有良心的文艺家,人类的文明才不致中断,人类的明天才会越来越好。
注:丰陈宝先生已于2010年12月1日在上海逝世,谨以此文作为对她的纪念。一个非常朴实、平易近人、谦卑的文化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