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 “首席科学家” “170余篇SCI”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得主” “德国洪堡青年学者”……这一连串耀眼头衔,都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原教授郭伟。
这些光环如今被证实均为精心编织的谎言。
2025年11月18日,江苏科技大学发布通报,认定郭伟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解除与其聘用协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这个曾被学校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的“明星教授”,实际上只有高中学历。
他的案例不仅暴露了个人道德的沦丧,更揭示了高校人才引进机制的严重漏洞。
一
郭伟的假面人生在江苏科技大学一纸公告中被彻底揭穿。
校方在11月18日的通报中确认郭伟存在严重学术不端,已解除聘用协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这场骗局的曝光,始于今年9月学校收到的举报,随后启动的调查程序一步步揭开了郭伟精心构造的虚假履历。
事实上,在官方通报前,郭伟的学术造假痕迹已被细心网友发现。
他声称1994年以685分成为陕西省高考状元,后入读西安交通大学。
但陕西省官方资料显示,1994年的高考理科状元姓楚,考入的是清华大学。
二
在江苏科技大学官方的宣传资料中,郭伟的头衔堪称“豪华”:国家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纳米材料领域知名专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他自称发表170余篇SCI论文,手握68项国际专利。
红星新闻获取的郭伟在高校填写的申报材料,揭示了更多虚构细节。
郭伟自称2003年至2023年二十年间,往返于日本、德国,在国外高校研究所担任教职。
他还声称自己独立完整指导7届博士研究生和8届硕士生,并获得四项德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基金,项目经费共计8650万元。
这些经历均无法得到证实。
德国国家科学院官网显示,1652年至今共有12名中国国籍成员,其中并无郭伟的名字。
他声称的赫伯特·格莱特院士也从未任职于德国国家科学院。
三
在学术骗局的背后,郭伟还构建了一个接近停摆的商业帝国。
天眼查显示,郭伟作为法定代表人关联9家企业,目前4家已吊销,仅剩4家存续。
这些公司注册地均在上海、丽水、杭州、苏州等长三角地区,均与新材料或纳米材料相关。
早在郭伟进入江科大两年前,其实际已经债务缠身。
公开执行文书显示,2021年12月,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奉贤支行向法院申请执行郭伟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郭伟需支付农行上海奉贤支行本金及利息共计39.6万元。
法院调查发现,郭伟及名下公司“暂无财产可供执行”。
郭伟还因拖欠员工工资被多次限制高消费。
2022年1月和12月,郭伟因其经营的“上海叁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所涉劳动仲裁案件,相继被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和上海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限制高消费。
四
令人困惑的是,这样一个履历漏洞百出、债务缠身的人,如何能通过高校的严格审核?
郭伟于2023年被江苏科技大学以“首席科学家”身份,聘任为材料学院博士生导师。
而根据法院公开信息,郭伟在2021年就已债务缠身,且因不给员工发工资被多家法院“限高”。
江苏科技大学在通报中也承认,“深刻认识到在郭某引进过程中存在材料审核把关不严等问题,将严肃问责”。
有知情人士透露,郭伟可能是通过猎头引进的,绕过了常规教师资格认定程序。
这种引进渠道本身就存在严重问题,如果连猎头公司都没有做好基本的背景审核,校方也可能未进行严格审核。
五
郭伟骗局最直接的受害者,是他所指导的学生。
林楚是郭伟带过的第一位博士生,从2024年9月入学到2025年3月退学,在江科大仅待了半年。
他对郭伟的怀疑,始于入学后的第二个月。
在林楚看来,郭某聊起专业,一点都不像博导,“就比如两个人聊电动自行车,专业的人肯定会分析它的性能,电池功率等等。而郭教授只谈及它的颜色,描述它的外观。”
更让林楚感到绝望的是,郭某并没有要培养他做科研的意思,“不知道是不是怕自己暴露,他总是拖着,让我自己看书。”
在江科大的半年,林楚几乎每天都在做杂活:负责给郭某做报销工作,“一周五天里有三天找我报销。”此外,还要帮他取快递,做PPT,打印资料等。
正是因为做报销,林楚掌握了很多郭某的不法证据。
他提到,郭某报销的一些费用中,有花钱为自己做宣传报道的费用,有以主编、副主编身份出现在某些书里的费用,“还有不存在的实验经费”。
林楚今年32岁,从江科大退学后,“又没了应届生身份加持,我在找工作的时候基本上全是闭门羹。”
原本,他打算顺利的话赶在35岁之前从江科大毕业,回到河北老家一所大专教学。
但现在,他的计划被打乱了。
六
郭伟案并非孤例,它折射出当前高校人才引进机制的深层次问题。
高校行政化与急功近利的人才观是滋生此类骗局的土壤。
为了完成引进人才的指标业绩,高校不惜重金四处挖人,只要看到有“人才帽子”的人,就许以各种优厚待遇,“萝卜快了不洗泥”。
光明网评论指出,一旦造假的潜在收益远超风险,必有逐利之徒铤而走险。
造假者巨大的“胆子”,恰恰反衬出监管的鞭子未能时时高悬、形成强大震慑。
此外,审核机制的形式主义也让骗局得以持续。
郭伟的履历,只要稍作核实,完全就是“一眼假”。
但就是这样一份漏洞百出的简历,却成功骗过了高校的审核关卡。
七
江苏科技大学在发现郭伟造假问题后,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
校方不仅解除了与郭伟的聘用协议,还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案件正在侦办过程中。
同时,学校对郭伟团队师生进行了妥善安排。
从长远来看,杜绝下一个“郭某”出现,需要从铲除骗子生存的土壤、扎紧制度篱笆做起。
健全的学术治理,追求的不是“事后诸葛亮”式的快速灭火,而是“防患于未然”的日常体检。
如今,郭伟已被关押在镇江市看守所,但他的骗局给学术界带来的思考远未结束。
从“水变油”到“汉芯”事件,再到今日的郭伟案,学术打假之路依然漫长。
只有当每一所高校都能扎紧制度的篱笆,让造假者无处遁形,才能重拾公众对学术界的信任。
毕竟,学术诚信是科学事业的基石,容不得半点虚假。
高中毕业生如何骗过江苏科技大学成了“首席科学家”
齐风猎 (2025-11-23 19:16:56) 评论 (0)“高考状元” “首席科学家” “170余篇SCI”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得主” “德国洪堡青年学者”……这一连串耀眼头衔,都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原教授郭伟。
这些光环如今被证实均为精心编织的谎言。
2025年11月18日,江苏科技大学发布通报,认定郭伟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解除与其聘用协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这个曾被学校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的“明星教授”,实际上只有高中学历。
他的案例不仅暴露了个人道德的沦丧,更揭示了高校人才引进机制的严重漏洞。
一
郭伟的假面人生在江苏科技大学一纸公告中被彻底揭穿。
校方在11月18日的通报中确认郭伟存在严重学术不端,已解除聘用协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这场骗局的曝光,始于今年9月学校收到的举报,随后启动的调查程序一步步揭开了郭伟精心构造的虚假履历。
事实上,在官方通报前,郭伟的学术造假痕迹已被细心网友发现。
他声称1994年以685分成为陕西省高考状元,后入读西安交通大学。
但陕西省官方资料显示,1994年的高考理科状元姓楚,考入的是清华大学。
二
在江苏科技大学官方的宣传资料中,郭伟的头衔堪称“豪华”:国家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纳米材料领域知名专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他自称发表170余篇SCI论文,手握68项国际专利。
红星新闻获取的郭伟在高校填写的申报材料,揭示了更多虚构细节。
郭伟自称2003年至2023年二十年间,往返于日本、德国,在国外高校研究所担任教职。
他还声称自己独立完整指导7届博士研究生和8届硕士生,并获得四项德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基金,项目经费共计8650万元。
这些经历均无法得到证实。
德国国家科学院官网显示,1652年至今共有12名中国国籍成员,其中并无郭伟的名字。
他声称的赫伯特·格莱特院士也从未任职于德国国家科学院。
三
在学术骗局的背后,郭伟还构建了一个接近停摆的商业帝国。
天眼查显示,郭伟作为法定代表人关联9家企业,目前4家已吊销,仅剩4家存续。
这些公司注册地均在上海、丽水、杭州、苏州等长三角地区,均与新材料或纳米材料相关。
早在郭伟进入江科大两年前,其实际已经债务缠身。
公开执行文书显示,2021年12月,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奉贤支行向法院申请执行郭伟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郭伟需支付农行上海奉贤支行本金及利息共计39.6万元。
法院调查发现,郭伟及名下公司“暂无财产可供执行”。
郭伟还因拖欠员工工资被多次限制高消费。
2022年1月和12月,郭伟因其经营的“上海叁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所涉劳动仲裁案件,相继被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和上海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限制高消费。
四
令人困惑的是,这样一个履历漏洞百出、债务缠身的人,如何能通过高校的严格审核?
郭伟于2023年被江苏科技大学以“首席科学家”身份,聘任为材料学院博士生导师。
而根据法院公开信息,郭伟在2021年就已债务缠身,且因不给员工发工资被多家法院“限高”。
江苏科技大学在通报中也承认,“深刻认识到在郭某引进过程中存在材料审核把关不严等问题,将严肃问责”。
有知情人士透露,郭伟可能是通过猎头引进的,绕过了常规教师资格认定程序。
这种引进渠道本身就存在严重问题,如果连猎头公司都没有做好基本的背景审核,校方也可能未进行严格审核。
五
郭伟骗局最直接的受害者,是他所指导的学生。
林楚是郭伟带过的第一位博士生,从2024年9月入学到2025年3月退学,在江科大仅待了半年。
他对郭伟的怀疑,始于入学后的第二个月。
在林楚看来,郭某聊起专业,一点都不像博导,“就比如两个人聊电动自行车,专业的人肯定会分析它的性能,电池功率等等。而郭教授只谈及它的颜色,描述它的外观。”
更让林楚感到绝望的是,郭某并没有要培养他做科研的意思,“不知道是不是怕自己暴露,他总是拖着,让我自己看书。”
在江科大的半年,林楚几乎每天都在做杂活:负责给郭某做报销工作,“一周五天里有三天找我报销。”此外,还要帮他取快递,做PPT,打印资料等。
正是因为做报销,林楚掌握了很多郭某的不法证据。
他提到,郭某报销的一些费用中,有花钱为自己做宣传报道的费用,有以主编、副主编身份出现在某些书里的费用,“还有不存在的实验经费”。
林楚今年32岁,从江科大退学后,“又没了应届生身份加持,我在找工作的时候基本上全是闭门羹。”
原本,他打算顺利的话赶在35岁之前从江科大毕业,回到河北老家一所大专教学。
但现在,他的计划被打乱了。
六
郭伟案并非孤例,它折射出当前高校人才引进机制的深层次问题。
高校行政化与急功近利的人才观是滋生此类骗局的土壤。
为了完成引进人才的指标业绩,高校不惜重金四处挖人,只要看到有“人才帽子”的人,就许以各种优厚待遇,“萝卜快了不洗泥”。
光明网评论指出,一旦造假的潜在收益远超风险,必有逐利之徒铤而走险。
造假者巨大的“胆子”,恰恰反衬出监管的鞭子未能时时高悬、形成强大震慑。
此外,审核机制的形式主义也让骗局得以持续。
郭伟的履历,只要稍作核实,完全就是“一眼假”。
但就是这样一份漏洞百出的简历,却成功骗过了高校的审核关卡。
七
江苏科技大学在发现郭伟造假问题后,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
校方不仅解除了与郭伟的聘用协议,还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案件正在侦办过程中。
同时,学校对郭伟团队师生进行了妥善安排。
从长远来看,杜绝下一个“郭某”出现,需要从铲除骗子生存的土壤、扎紧制度篱笆做起。
健全的学术治理,追求的不是“事后诸葛亮”式的快速灭火,而是“防患于未然”的日常体检。
如今,郭伟已被关押在镇江市看守所,但他的骗局给学术界带来的思考远未结束。
从“水变油”到“汉芯”事件,再到今日的郭伟案,学术打假之路依然漫长。
只有当每一所高校都能扎紧制度的篱笆,让造假者无处遁形,才能重拾公众对学术界的信任。
毕竟,学术诚信是科学事业的基石,容不得半点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