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财主说两句

老财主说两句

阿炳的《二泉映月》并不悲惨

老财主说两句 (2025-11-12 20:41:21) 评论 (4)

现在舞台上的各种“二泉映月”,二胡配上各种乐器,给人一种如泣如诉的悲凉感觉,这种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惨!

我听阿炳的原声录音,发现是4/2拍,而不是后来被改编成的4/4拍。演奏速度快了,整体曲调给人的感觉略带轻快,还带着些街头艺人的即兴特征,甚至还有点豁达的生活态度。总之,我根本就听不出什么控诉吃人的社会,悲惨人生的苦痛一类的煽情。

原声录音和改编后的各种舞台演奏,都可以在油管上找到,各位自己体会比较。



阿炳是在1950年,由专业音乐学院的人从民间挖掘出来的。根据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不管是上级还是基层的音乐工作者,都充满热情地急于在批判旧社会,歌颂新社会上表现一番。于是,这首曲子被刻意地从4/2拍拉长到4/4拍,再辅之以二胡本身的音质特征,最绝的是将阿炳的身世向着阶级压迫的方向渲染一番,一首惨字当头的震撼曲子就诞生了。我甚至觉得,多数平静中性的曲子,经过这么一通操作,都能搞得惨兮兮的催人泪下。

被广为宣传的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这首曲子,据说是流着泪跪着听的。曾有一位音乐前辈告诉我,小泽确实被这首曲子感动得泪流满面,但没有下跪。最关键的是,小泽征尔事后说:“不能说《二泉映月》是首伤感、悲凉的曲子,但是我却泪流满面。它有着积极的精神,这种感觉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外露的,是一种无形之中,全人类共同的情感。”。尽管他听到的是改编后的4/4拍曲子,但大师还是精准地捕捉到了这首曲子的灵魂:不是悲凉的生活,而是积极的精神境界。

阿炳说他有二百首曲子,当时中央音乐学院的人共录制了阿炳的六首曲子,并给了他30块钱。第二年再去找他时,已经去世。

阿炳的曲子实际并非完全由他创作的,说改编比较贴切。他的父亲姓华,是经营着一个道观的道士。阿炳是其与女佣的私生子。他从小向父亲学习道教音乐。15岁时就在道观中演奏,成为无锡艺术界的帅哥小鲜肉,哈哈!

中国自古以来士大夫及文人阶层鄙视音乐,民间和宗教音乐多为师徒间一对一口耳相传,大量曲调失传是常态。传人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偏好做一定修改,也可以说是再创作。二泉映月估计就是这么一种情况,阿炳说这就是一首无名小曲,但中央音乐学院的人要求他一定给个名字,他就根据无锡乾隆题字的二泉,随口说了个名字。

所以,阿炳其实是富二代出身。他的一生并没有经历过穷苦困顿的生活,有人在民国时的税务记录中,发现阿炳某年交了十二万多圆的税,相当于五十年代的12元人民币。收入来自于道观信徒善款的分成。这笔税相当于学徒工一个月的收入。所以晚年他发现二胡被老鼠咬坏,认为不吉,就不再碰二胡,整天猫在家里躺平,没有任何经济压力。

本来父亲死后,他继承了道观产业。但他是一位洒脱的艺术家,注定要过一种吃喝嫖赌的快意人生。古今中外有名的文人艺术家大抵都是如此,比如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如果都像我似的为了攒钱过苦逼日子,艺术细胞全都被掐死光了。

他很快欠了一身债,就把道观卖给了道观里的帮工老王,生意头脑灵光的屌丝老王其实也拿不出太多钱,就说好道观的收入给阿炳分成。

后来他因为梅毒发展到了二期,眼睛瞎了。嫌弃他的妓女们都离他远远的。但他二胡技艺一流,随便拉一曲,无锡人民纷纷慷慨地往外掏银子。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于是一位穷苦的董寡妇嫁给了他。娶妻娶妻,做饭洗衣,从此阿炳生活有人照料,出门弹琴卖艺有人搀扶,抽大烟有人在一边伺候,没遭啥罪。

电影中说他与恶霸坚决斗争,被弄瞎了眼睛,疑似还获得了地下党的掩护才保住一命。青梅竹马的少女为了爱情毅然嫁给了华哥哥.......嗯....啊.......我觉得挺幽默的。

所以他并不是流浪的乞丐,反而是粉丝无数的街头明星。某文化产业的董事,前CEO。而且脑子还很灵光,每天凌晨去火车站,等第一列从上海来的火车到站,听他们讲讲头一天发生的国家大事。然后走街窜巷,把时事编进曲调,唱给贩夫走卒们听。是极受欢迎的说唱艺人,在那个年代起到了新闻联播的功效。

电影中还有爱国主义,民族情怀,与日本帝国主义斗争的情节。实际上日本人从没有为难他,反而很欣赏他。听家中老一辈人讲,有时他在城里演出耽误了时间,晚上回家时城门已关。他只要拿起二胡拉一曲,日本兵立即开门放他出城。

所以,他的曲调中并没有悲悲切切的悲惨,他拉的二泉映月,如果你摆脱一切尘世的纷扰,静静的欣赏,你会发现其中有对人生的观赏,对精神价值的诠释,对宗教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