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相关的美股屡次破新高。年初整理的AI股票清单,大部分一路上涨,都是在历史新高。此次深圳的年会中分成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认为AI美股存在严重的泡沫。
认为AI是泡沫的主要依据有这些。
1. AI 全行业存在巨大的风险。原因是总收入跟不上总投入的增长。AI基建投入动不动就是万亿美元起步。 收入增长跟不上基建投入,可能会爆雷。比如OpenAI规划的数据中心总投资可能高达8500亿美元,建成后将消耗17吉瓦(GW)的电力——超过整个纽约市的用电量。面对如此天文数字的投入,收益依旧看不见,目前OPENAI的营收只有120亿美元。
2. 大家都期待有AI的Killer APP出现。但是现在依旧没有,甚至没有迹象有。AI的能力可能止步于现有的大模型,虽然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达不到AGI的水平。所以给全社会带来的效益有限。最终AI应用持续赚不到钱,一两家绷不住就会带到上游整个产业链出问题。
以META为例。现金情况持续恶化。大家赚的钱都给了英伟达。
3. AI行业交叉持股与战略联盟。大公司在努力说圆这个AI故事。大厂如ORCLE,原来收入挣钱的,现在变成赔钱的。大公司互相持股本身就说明承受了外部的压力。通过复杂的交叉持股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这种模式在经济上行期增强了企业集团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但在泡沫破裂时,企业之间的风险传染也极其迅速。
4. OPENAI,英伟达和其他一系列的IT巨头达成商业联盟。这表示AI全行业烧钱的游戏有点玩不下去了。企业被倒逼形成联盟。
参考2000年,dot.com泡沫时候的思科(Cisco)。在泡沫的鼎盛时期,思科开创了“供应商融资”(Vendor Financing)模式:它通过旗下的融资部门,向大量初创的互联网公司提供贷款,而这些公司则用这笔贷款回头购买思科的路由器和交换机。这一操作在短期内极大地推高了思科的收入和股价,使其一度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当2000年泡沫破裂,这些客户纷纷倒闭时,思科不得不计提高达22亿美元的坏账,股价一落千丈。
OpenAI在未来二年依旧看不到盈利的希望。他和英伟达的合作基本原理和上面的思科模式是一样的。
另外一派意见认为,AI远远没有到顶。主要原因如下:
1. 美国版AI大基建还有很多硬件投入,带动半导体行业。比如stargate有一万亿美元的投入。会刺激整个产业链。
2. AI应用收入在半年以后会迎来大爆发。大家对爆发的点目前还不清楚。编程已经是广泛应用了,取代了大量的码工。这是不争的事实。OPENAI开放成人内容。成人方面的应用可能回迎来第一轮大爆发。这点可以参考之前年会的讨论。AI第一个killer app也许是虚拟男友。
3.AI赛道市场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休整。资金往上游在走。但是下一个热点,比如多模态模型爆发了,那么算力更加不够用。存储也不够用。半导体和能源都有巨大的缺口需求。
4. 世界模型是下一个,交互式虚拟世界。还在早期。AI会有持续应用推出。
5. AI领域。google的产品应该是渐渐追上了OPENAI。Meta模型比较烂。公司比较着急,现在又裁员,很激进。短期不看好。
6. 芯片股票AVGO,核能URA, 应用Shopify 都值得关注。
两种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历史上也能找到类似现象。我觉得最终AI是否是泡沫,还是取决于AI是否能给社会带来超过投入的增效。
大家看互联网泡沫的经过,感觉AI似曾相识。很多人都担心AI会不会成为巨大的泡沫。但是历史不总是一模一样。100年多前电气革命的时候。爱迪生的通用电气股价似乎一直一路高涨的。1892年成立,1896年才开始盈利。因为毕竟一开始电气革命取代的只是蜡烛,而投入的是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 通用电气一路涨了将近30年。直到1929美股市场崩盘之后才跟着下跌。
我觉得从长期来看,AI带来的经济效益肯定是大于投入的。只是这条路不一定一路平坦。如果你觉得AI赛道不可错过。我倾向还是通过定投的方式,慢慢建仓,持有AI相关的龙头股票。
附录
年会听到的一些名言金句
1. 市场总是对的,错的是你自己。如果你发现你市场和你预测的相反。需要抓紧谦虚地反省自己。
2. 任何一个标的大行情启动前,市场会发出信号。但是大部分人没有注意到。
3.钱不是在买进和卖出的时候赚的。是在等待的时候。盈利的时候,要安静的让利润奔跑。
AI是否是泡沫 2025深圳年会之二
BayFamily (2025-11-09 21:34:41) 评论 (1)AI相关的美股屡次破新高。年初整理的AI股票清单,大部分一路上涨,都是在历史新高。此次深圳的年会中分成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认为AI美股存在严重的泡沫。
认为AI是泡沫的主要依据有这些。
1. AI 全行业存在巨大的风险。原因是总收入跟不上总投入的增长。AI基建投入动不动就是万亿美元起步。 收入增长跟不上基建投入,可能会爆雷。比如OpenAI规划的数据中心总投资可能高达8500亿美元,建成后将消耗17吉瓦(GW)的电力——超过整个纽约市的用电量。面对如此天文数字的投入,收益依旧看不见,目前OPENAI的营收只有120亿美元。
2. 大家都期待有AI的Killer APP出现。但是现在依旧没有,甚至没有迹象有。AI的能力可能止步于现有的大模型,虽然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达不到AGI的水平。所以给全社会带来的效益有限。最终AI应用持续赚不到钱,一两家绷不住就会带到上游整个产业链出问题。
以META为例。现金情况持续恶化。大家赚的钱都给了英伟达。
3. AI行业交叉持股与战略联盟。大公司在努力说圆这个AI故事。大厂如ORCLE,原来收入挣钱的,现在变成赔钱的。大公司互相持股本身就说明承受了外部的压力。通过复杂的交叉持股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这种模式在经济上行期增强了企业集团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但在泡沫破裂时,企业之间的风险传染也极其迅速。
4. OPENAI,英伟达和其他一系列的IT巨头达成商业联盟。这表示AI全行业烧钱的游戏有点玩不下去了。企业被倒逼形成联盟。
参考2000年,dot.com泡沫时候的思科(Cisco)。在泡沫的鼎盛时期,思科开创了“供应商融资”(Vendor Financing)模式:它通过旗下的融资部门,向大量初创的互联网公司提供贷款,而这些公司则用这笔贷款回头购买思科的路由器和交换机。这一操作在短期内极大地推高了思科的收入和股价,使其一度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当2000年泡沫破裂,这些客户纷纷倒闭时,思科不得不计提高达22亿美元的坏账,股价一落千丈。
OpenAI在未来二年依旧看不到盈利的希望。他和英伟达的合作基本原理和上面的思科模式是一样的。
另外一派意见认为,AI远远没有到顶。主要原因如下:
1. 美国版AI大基建还有很多硬件投入,带动半导体行业。比如stargate有一万亿美元的投入。会刺激整个产业链。
2. AI应用收入在半年以后会迎来大爆发。大家对爆发的点目前还不清楚。编程已经是广泛应用了,取代了大量的码工。这是不争的事实。OPENAI开放成人内容。成人方面的应用可能回迎来第一轮大爆发。这点可以参考之前年会的讨论。AI第一个killer app也许是虚拟男友。
3.AI赛道市场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休整。资金往上游在走。但是下一个热点,比如多模态模型爆发了,那么算力更加不够用。存储也不够用。半导体和能源都有巨大的缺口需求。
4. 世界模型是下一个,交互式虚拟世界。还在早期。AI会有持续应用推出。
5. AI领域。google的产品应该是渐渐追上了OPENAI。Meta模型比较烂。公司比较着急,现在又裁员,很激进。短期不看好。
6. 芯片股票AVGO,核能URA, 应用Shopify 都值得关注。
两种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历史上也能找到类似现象。我觉得最终AI是否是泡沫,还是取决于AI是否能给社会带来超过投入的增效。
大家看互联网泡沫的经过,感觉AI似曾相识。很多人都担心AI会不会成为巨大的泡沫。但是历史不总是一模一样。100年多前电气革命的时候。爱迪生的通用电气股价似乎一直一路高涨的。1892年成立,1896年才开始盈利。因为毕竟一开始电气革命取代的只是蜡烛,而投入的是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 通用电气一路涨了将近30年。直到1929美股市场崩盘之后才跟着下跌。
我觉得从长期来看,AI带来的经济效益肯定是大于投入的。只是这条路不一定一路平坦。如果你觉得AI赛道不可错过。我倾向还是通过定投的方式,慢慢建仓,持有AI相关的龙头股票。
附录
年会听到的一些名言金句
1. 市场总是对的,错的是你自己。如果你发现你市场和你预测的相反。需要抓紧谦虚地反省自己。
2. 任何一个标的大行情启动前,市场会发出信号。但是大部分人没有注意到。
3.钱不是在买进和卖出的时候赚的。是在等待的时候。盈利的时候,要安静的让利润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