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参加了一场饭局。或许因为我是医生的缘故,加上在座的多是六十多岁的客人,健康保健自然成了餐桌上的主要话题。
席间有位张书记,每天两顿酒,中午半斤高度白酒,晚上又是半斤,烟瘾还很大,每天至少一包,这样的习惯已持续四十多年。令人惊讶的是,他看起来精神矍铄,没有任何常见慢性病。他自豪地说,自己每天爬山五公里,连年轻人都跟不上他的步伐,而且饭量不大,饮食清淡素雅。
于是,几位客人便以张书记为例,反驳我提出的“吸烟饮酒是健康两大杀手”的观点。
面对这种情况,我解释道:张书记的情况实属特殊个案,不能成为大众的“保健榜样”。吸烟喝酒对健康的危害已有充分科学依据,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更何况,如果张书记没有这些习惯,会不会更加健康?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张书记的“健康现象”呢?
天生的“特殊体质”
科学研究发现,极少数人可能拥有某种遗传优势。他们的DNA具备更强的细胞损伤修复能力,能更有效地预防癌症等疾病。就像有些人基因特殊,能够保护肺部,延缓或防止吸烟引发的病变。
此外,一些人的细胞修复机制天生较为强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吸烟和饮酒造成的损害。这就像有些人天生免疫力强,不容易感冒一样。
健康习惯的“缓冲作用”
张书记坚持每日登山、饮食清淡,这些良好习惯无疑对他的健康起到了保护作用。定期锻炼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均衡饮食则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素,帮助身体维持正常机能。
这些健康生活方式就像一道缓冲带,减轻了吸烟饮酒对身体的冲击。但必须明白,这种缓冲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消除危害。
难以捉摸的“运气因素”
我们必须承认,在健康领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随机性。并非每个吸烟者都会得肺癌,并非每个饮酒者都会患上肝病,就像并非每个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都能绝对避免事故一样。
有些人可能恰好避开了所有“健康炸弹”,但这绝不意味着这些炸弹不存在。
需要澄清的误区
关于适度饮酒有益健康的研究确实存在,但这些结论存在争议,且绝不适用于大量饮酒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这些研究往往比较的是“适度饮酒”与“过量饮酒”,而非“饮酒”与“不饮酒”的差异。
理性看待“张书记现象”
张书记的健康很可能源于罕见的遗传优势、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一定的运气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情况好比中彩票——确实有人中奖,但绝不能因此就把买彩票当作理财手段。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显著增加患癌症、心脏病、肝病、口腔癌、喉癌等多种疾病的风险,这是经过无数研究证实的科学结论。个别特例不能推翻普遍规律。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又抽又喝却健康”的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健康模范,他们只是特殊的幸存者。就像在雷区中行走而侥幸无恙的人,不值得效仿。
真正的健康之道,依然是远离烟草、适度饮酒、均衡饮食、坚持运动。张书记如果不抽烟不喝酒,很可能比现在更加健康长寿。我们不应该用少数例外来欺骗自己,而应该遵循科学证据,选择真正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
“又抽又喝”却显健康的张书记,真是健康楷模吗?
fubin (2025-11-20 14:55:35) 评论 (0)
前几天我参加了一场饭局。或许因为我是医生的缘故,加上在座的多是六十多岁的客人,健康保健自然成了餐桌上的主要话题。
席间有位张书记,每天两顿酒,中午半斤高度白酒,晚上又是半斤,烟瘾还很大,每天至少一包,这样的习惯已持续四十多年。令人惊讶的是,他看起来精神矍铄,没有任何常见慢性病。他自豪地说,自己每天爬山五公里,连年轻人都跟不上他的步伐,而且饭量不大,饮食清淡素雅。
于是,几位客人便以张书记为例,反驳我提出的“吸烟饮酒是健康两大杀手”的观点。
面对这种情况,我解释道:张书记的情况实属特殊个案,不能成为大众的“保健榜样”。吸烟喝酒对健康的危害已有充分科学依据,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更何况,如果张书记没有这些习惯,会不会更加健康?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张书记的“健康现象”呢?
天生的“特殊体质”
科学研究发现,极少数人可能拥有某种遗传优势。他们的DNA具备更强的细胞损伤修复能力,能更有效地预防癌症等疾病。就像有些人基因特殊,能够保护肺部,延缓或防止吸烟引发的病变。
此外,一些人的细胞修复机制天生较为强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吸烟和饮酒造成的损害。这就像有些人天生免疫力强,不容易感冒一样。
健康习惯的“缓冲作用”
张书记坚持每日登山、饮食清淡,这些良好习惯无疑对他的健康起到了保护作用。定期锻炼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均衡饮食则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素,帮助身体维持正常机能。
这些健康生活方式就像一道缓冲带,减轻了吸烟饮酒对身体的冲击。但必须明白,这种缓冲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消除危害。
难以捉摸的“运气因素”
我们必须承认,在健康领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随机性。并非每个吸烟者都会得肺癌,并非每个饮酒者都会患上肝病,就像并非每个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都能绝对避免事故一样。
有些人可能恰好避开了所有“健康炸弹”,但这绝不意味着这些炸弹不存在。
需要澄清的误区
关于适度饮酒有益健康的研究确实存在,但这些结论存在争议,且绝不适用于大量饮酒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这些研究往往比较的是“适度饮酒”与“过量饮酒”,而非“饮酒”与“不饮酒”的差异。
理性看待“张书记现象”
张书记的健康很可能源于罕见的遗传优势、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一定的运气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情况好比中彩票——确实有人中奖,但绝不能因此就把买彩票当作理财手段。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显著增加患癌症、心脏病、肝病、口腔癌、喉癌等多种疾病的风险,这是经过无数研究证实的科学结论。个别特例不能推翻普遍规律。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又抽又喝却健康”的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健康模范,他们只是特殊的幸存者。就像在雷区中行走而侥幸无恙的人,不值得效仿。
真正的健康之道,依然是远离烟草、适度饮酒、均衡饮食、坚持运动。张书记如果不抽烟不喝酒,很可能比现在更加健康长寿。我们不应该用少数例外来欺骗自己,而应该遵循科学证据,选择真正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
席间有位张书记,每天两顿酒,中午半斤高度白酒,晚上又是半斤,烟瘾还很大,每天至少一包,这样的习惯已持续四十多年。令人惊讶的是,他看起来精神矍铄,没有任何常见慢性病。他自豪地说,自己每天爬山五公里,连年轻人都跟不上他的步伐,而且饭量不大,饮食清淡素雅。
于是,几位客人便以张书记为例,反驳我提出的“吸烟饮酒是健康两大杀手”的观点。
面对这种情况,我解释道:张书记的情况实属特殊个案,不能成为大众的“保健榜样”。吸烟喝酒对健康的危害已有充分科学依据,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更何况,如果张书记没有这些习惯,会不会更加健康?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张书记的“健康现象”呢?
天生的“特殊体质”
科学研究发现,极少数人可能拥有某种遗传优势。他们的DNA具备更强的细胞损伤修复能力,能更有效地预防癌症等疾病。就像有些人基因特殊,能够保护肺部,延缓或防止吸烟引发的病变。
此外,一些人的细胞修复机制天生较为强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吸烟和饮酒造成的损害。这就像有些人天生免疫力强,不容易感冒一样。
健康习惯的“缓冲作用”
张书记坚持每日登山、饮食清淡,这些良好习惯无疑对他的健康起到了保护作用。定期锻炼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均衡饮食则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素,帮助身体维持正常机能。
这些健康生活方式就像一道缓冲带,减轻了吸烟饮酒对身体的冲击。但必须明白,这种缓冲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消除危害。
难以捉摸的“运气因素”
我们必须承认,在健康领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随机性。并非每个吸烟者都会得肺癌,并非每个饮酒者都会患上肝病,就像并非每个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都能绝对避免事故一样。
有些人可能恰好避开了所有“健康炸弹”,但这绝不意味着这些炸弹不存在。
需要澄清的误区
关于适度饮酒有益健康的研究确实存在,但这些结论存在争议,且绝不适用于大量饮酒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这些研究往往比较的是“适度饮酒”与“过量饮酒”,而非“饮酒”与“不饮酒”的差异。
理性看待“张书记现象”
张书记的健康很可能源于罕见的遗传优势、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一定的运气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情况好比中彩票——确实有人中奖,但绝不能因此就把买彩票当作理财手段。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显著增加患癌症、心脏病、肝病、口腔癌、喉癌等多种疾病的风险,这是经过无数研究证实的科学结论。个别特例不能推翻普遍规律。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又抽又喝却健康”的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健康模范,他们只是特殊的幸存者。就像在雷区中行走而侥幸无恙的人,不值得效仿。
真正的健康之道,依然是远离烟草、适度饮酒、均衡饮食、坚持运动。张书记如果不抽烟不喝酒,很可能比现在更加健康长寿。我们不应该用少数例外来欺骗自己,而应该遵循科学证据,选择真正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