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评李新野《人妻约会指南》——唯有博爱能超越痛苦与仇恨

FrankTruce1 (2025-11-20 11:48:43) 评论 (1)
笔者按:这封公开信是对李新野《人妻约会指南》细读后的更详细回应。本意在与李新野以及其国内支持者们进行不同观点的讨论,发在城里博客算是自我存照了。上一个短评《人妻约会指南》见: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1084/202511/1917.html

再评李新野《人妻约会指南》——唯有博爱能超越痛苦与仇恨

新野你好,我本来要写一封私信给你的,但我还是决定采取公开的形式让你以及《指南》的读者们都有机会看到,因为这封信,不仅是写给你的,也是写给欣赏你、关心你、甚至追随你的众多读者们的。

你的《指南》流传后,我曾经写过一个评论,想必你看过了。有些话没有说透,感到意犹未尽,所以这是为什么我起意再和你探讨。

从你的《指南》以及你名为“充满爱与善良”的博客文字里,我看到了你展露出的人生轨迹:从童年的苦涩到少年的甜蜜,交叠着青年的失意与奋发,演变到现在中年的愤世嫉俗。

坦白的说,作为同在感情路上坎坷过的人,你的一些经历带来的愤激我能理解,因为这是对世界拒绝我们之后的自然反应。不过,我对这个的反应并不如你的那么激烈,而是当成了人生成长的必经阶段。后来我也来了美国,但是之后的人生路在自己的低调期待下波澜不惊,直到两年前经历了一次意外的人生考验。

在生与死的边界上,我思考了很多。我思考得最多的是,到底怎样才能算是没有白来人世一回。当我回顾自己的过去的时候,我更真切的感受是那些身边人曾经给予过的善意,这些让我念念不忘。我在你的文字里,也看到过类似的善意给你的痕迹,如你对你妈妈的赞美与感激,你对你金山中学的竞赛伙伴们互相扶持的赞叹,这些都是很好很好的人生财富。我不能想象要是我们回首过去人生的时候,一点儿这些爱的光芒都没有的话,人生该是多么的黑暗。

也许某些方面,我比你幸运一些。我的家庭远谈不上富有,不过也没有那些富人的不堪;我也爱慕过女性,但她们也没有那么物质。这些因素影响下的我,虽然也经历过痛苦,但可能让我看待世界拥有更不同的心态。生活即使有不如意的地方,我也更愿意认为是自己不够完善不够好,而不是因为这个世界对我太坏了。

诚然,这个世界是很操蛋,如你在《指南》中所批判的那些社会的黑暗面一般。但在这操蛋的世界上,依然还有不少人正在努力用他们的爱心与善意让它没有那么操蛋。而这些人,才是让我回顾人生的时候感觉到世界不仅是残酷的,它也会通过这些善良的人们让你感觉到它可以是温柔的,你看孙宇晨的《这世界既残酷又温柔》,肯定能理解我说的这个意思。

你思考这个操蛋的社会到底是怎么回事,形成了一些你的理论,写在《指南》中。针对你的理论,我加以点对点的回应如下:

1. 你对当今中国与世界的极端女权主义与物质主义的批判,你认为“中国与世界的婚姻偏袒女性;女性在婚内有性自由;中国当下社会持对100年前的进步主义的保守立场;女性普遍的拜金主义、拜物质主义;对女性的感性、慕强”。

对此类观点,我的回应是:你这是用部分事实代替了全部事实。诚然当前社会是有一些女性(在你或者富豪身边尤其多)拜金、物质主义、慕强、不忠,但是你把一部分当成全部,这不是正视现实的态度。这些女性滥用了女权主义与解放妇女的运动,让自身成为物质的信徒,她们的活法固然是不可取、不足道,但是难道男性就没有拜金没有吃软饭的吗?这个拜金的锅不能单由女性来背,而是该谴责物质主义的大环境。是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开始“致富光荣”、不问手段的?“笑贫不笑娼”本不是我们国家的精神风貌。富本身不是错,富而不仁才是。男人有钱就变坏,这是男人的错,而不是女人的;女人变坏就有钱,这个错依然有男性的促成,如你所批判的舔狗与小人。

2. 你为中国的婚育率下降而担忧,认为将带来的社会崩溃,你归因为一夫一妻与极端女权主义以及拜金物质女性的缘故。基于这个归因,你提出强按女性低头为男性生育,甚至提出恢复一夫多妻制度。

对于这个观点,我的回应是:东亚的生育率低下固然是事实,但是你的归因为一夫一妻与妇女解放不兼容这又可能是个错误。一夫一妻与妇女解放早在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就实行了,为什么现今才带来崩溃?在我看来,不是因为妇女地位提升了,而更可能是:1)持续40年的计划生育的惯性下,人们不自觉地追求小家庭‘;2)人们开始以追求生活舒适为导向,不愿意再付出额外心力去经营情感与家庭了;3)人口再生产的经济回报预期消失,从经济上也不再合算了。这心理、生理、经济三重因素的夹杂,才更可能是生育率崩溃的缘故。在这种情况下,你去指责一夫一妻,甚至鼓吹一夫多妻,乃至于强行驯化女性成为生育工具,岂不是开历史的倒车?人的行为不仅是动物的无意识,更是寻求意义的主动而为。我们男人既不需要让女人成为生育工具,我们自己也不要成为繁殖癌患者,我们需要的是创造意义,不仅为我们自己,也为我们的下一代与未来。

3. 你对所谓汉族男性有很多赞美,你将对女权主义的厌恶推广到所有女性都是AI时代的母猴子。

我的回应是:这的判断是一体两面,体现了你深层的作为男性的优越感与对更广大女性的歧视。你对男性如何去吸引这些母猴子给出的操作(如永远保持多偶,永远准备离开,甚至声称家暴有利)都错得十分离谱;这是对男性自我与女性的双重的侮辱。

你对革命家、艺术家的赞叹固然有道理,但是你的女性爱上他们是出于一种类似于繁殖的蜂巢思维却过于肤浅。爱勇于追求更平等的社会的男女革命家们,也爱那些富有创造力的男女艺术家们,这和你所说的男女之爱能一回事嘛?爱有多种形式,爱这些伟大的人物或者至少坚定有信念的人物,更多是对他们的精神的敬意与人类创造力的赞叹,与想要占有他们/她们完全是两个维度。

4. 你认为人需要追求自我实现,找回内心的快乐,这是个好的目标。但是你在给出的解决方向上提出要回归到初中时代的少男少女身上,这是个荒唐的建议。你认为彩礼、胖猫、苏享茂等等悲剧,中国的绩效主义/大国梦对男性的剥夺;是男性应该超越追求两性之间的关系去获取更多幸福,这依然是用极端个例去判断全局。

那些没有什么新闻价值的日常去民政局领证的青年男女的结合,也许不如新闻头条或者热搜那么狗血,但是他们的感情可以真挚,他们的结合可以诚实。我们的社会固然需要创造一个不那么物质的环境,让人结得起婚,谈得起恋爱,但是男人女人都需要首先自尊自爱,不要为彩礼而结婚,同样也不要因为有付得起彩礼的钱,就觉得自己该有爱情。爱情,那是为真诚相信爱且准备付出而不单是占有的人准备的。

5. 你梦想挣到100亿美元、成为美国众议长、殖民半人马座阿尔法,这个是你的野望,很man,但是挣钱、从政、殖民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达成这些成就给你自己能带来幸福吗?你不能为了成就而成就对不对?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是最高的层次,给人感觉实现了最高的层次就是很牛逼的人生境界。但实际情况更可能是,实现最高层次的过程才是让人感到幸福的。

你的量化交易可能很成功,甚至未来发展成为牛逼的行业领军企业,可是,这个发展的内核是什么呢?是更快捕捉到市场变动,在金钱游戏中抢到更大的分配额。但是这个对人类(包括你看重的男人们)的未来能带来更多的积极意义吗?如果你不在创新、制造更多社会财富上下功夫,而只是抢分配的话,哪怕你挣到100亿美元,人家尊称你一声“野总”,但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积极改变上,你依然可能更敬佩那些更有正外部性的企业家们创业者们,因为他们的人生自我实现与这个社会的完善更为同步。

6. 你对当代中国的厚黑学盛行展开批判,认为该从1644年起,这是对之后的中国人民的一直抗争努力的无视。你批判“爱情神教”固然合理,但是你把自己当成是当代重塑民族精神的鲁迅,你既是太看得起你自己,也是太看低了中国人了。重塑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鲁迅们与左翼运动人士以及他们的追随者,比我们看到的要伟大许多。是他们的努力,才带来了民族精神的复兴。曾经的情感以及职场婚姻场上的失意者,对过去的为信仰而牺牲与奋斗的人们,理应怀有更多的敬意。

7. 你认为男人该像兄弟会一般,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并且认为他们(包括你自己)属于君子。你推崇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可是你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偏离太远。

孔孟的儒家思想固然伟大,其糟粕也不少,而你只是采取了实用的拿来主义。且不说你的孝只留给了你母亲,你对姐姐以及其他的亲属也谈不上“仁义礼”。你的思想依然带着男尊女卑的尾巴。

儒家思想的内核,不是你所说的兄弟为了理想而义气,而是“仁”,“忠恕”之道,中庸。你的痛苦,你的战斗复仇欲望,都深刻指向了仇恨,那是仁爱的反面,那是你同年和少年的爱的缺乏的疤痕。你把这个疤痕现在化身为你的盾牌,用你的被仇恨而扭曲的复仇剑去和你的曾经的仇敌,甚至泛化到你认为的更广大的社会去搏斗。你的人妻约会的信徒们,最终也只能在与巨大的风车搏斗的过程中成为让勤勉努力认真生活的人们既同情又嫌弃的可怜虫。

虽然我很不同意你的大多数观点与看法,但是有一些看法我依然会同意: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结婚率生育率下降、离婚率上升的状态,不管我们怎么总结,战报也许会骗人,战线不会:每年的新生儿出生率表明了这方面的困境。我们的年轻人不婚不恋的比率在上升,这是一个值得让人警惕信号。大龄男青年与大龄女青年的婚恋不匹配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所以你的《指南》即使内容关于婚恋部分大多以偏概全,但是背后的那些失落的不被爱的情绪依然代表了绝对数量不少的青年中年人,这是为什么除却窥探你家丑的那些人,你依然有不少追随者的原因。

在我看来,社会上拜金物质主义不良风气的盛行,是经济基础的变革带来的负面结果。我们接受市场之手来配备资源的效率,就不得不接受人作为“资源”的一部分,也可能被市场之手而摆布。康德说过:“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只有重新重视“人”本身的目的,回归我们的意义属性,而不仅是看成资源,我们才有希望获得更多幸福。推动大环境的改变固然艰难,但是从个人做起,更关爱自我的心灵成长,依然勇敢去爱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我们才会在这个过程中为自身的灵魂寻找到更好的安息地。

具体到当代失落的男性们的情感问题上,指望找到马克思的“燕妮”固然是一些左派梦呓,但像尼采说的“到女人那里去的话,带上你的鞭子”难道就能更好吗?你的个人经历与《指南》,与其说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那个富有而深情的盖茨比的写照,不如说是西方的浪荡子唐璜的模仿。我真心希望,未来我们的社会中,少一些黛西与唐璜,多一些真诚。你也好,你的读者也好,都应该听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即使你曾经仰望过或者拥有过那个冬妮娅,那最终值得你倾注深情的,依然更可能是那真诚善良乐观的邻家女孩达雅。放过冬妮娅和他们的丈夫吧,我们值得争取更有尊严的人生。如果我们要抗争,那也需要像保尔一样去与这个社会的结构性压迫与不公平抗争。他以及其他千万抗争者们超越自身的痛苦,带着对人类的博爱的奋斗,才是我们更值得去追随而努力的人生方向。

最后,附上毛泽东同志纪念白求恩这位博爱的国际主义战士的讲话摘录作为结尾,与你我以及众多的男女们共勉:“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