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海鸥是在故乡的海边。妈妈带着五岁的我去厦门探亲,我们住在阿祖(闽南语“曾祖父母”的意思)在大中路的家中。我常常趁着大人们不留神时溜出去,迈着一双小短腿,大约走五分钟就抵达轮渡。那时的天空极其明净湛蓝,银色的海鸥在海面上翱翔,突然箭一般俯冲下来,去叼食那些跃出海面的小鱼。小岛一年四季如春,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关于海鸥的最初记忆总是和略微腥咸的海风连在一起。
自从定居温哥华后,每次到海边都会不自觉地用目光搜寻海鸥。本地海风里的咸味没有那么重,白浪、沙滩、远处森林密布的岛,人与自然如此贴近。海鸥似乎找不到栖息地,只能不停地飞,于肆意飞翔中彰显勇敢快乐的本色。
今春开始到家附近的本拿比湖观鸟,秋天的时候湖水干涸了大半,露出一片泥泞,一小群灰翅鸥和环嘴鸥出现了。它们大多静静伫立于湖边,仿佛优雅的思考者,偶尔又伸展翅膀掠过水面,与秋水、蓝天、高低错落的草木构成一幅唯美的秋韵图。身在画卷中的我在心里默默念着:“粉色脚,灰翅鸥,黄色脚,环嘴鸥” – 这是从远处辨别海鸥种类的笨办法,当然,环嘴鸥最为显眼的特征是嘴上的黑色环纹。湖边的鸥与海边的鸥的气质是不一样的,海水吸收了太多的情绪,喜欢一波接一波发泄,因而海边的鸥容易被澎湃的能量鼓动,发出悲壮的鸣声。湖边更像是倦鸟的禅意之乡,无论静思还是轻点水面,总会让人想起舒缓深情的钢琴曲《秋日私语》。

(灰翅鸥)

(环嘴鸥)
观鸟时,我还会在脑海里回味莎士比亚戏剧作品里的鸟意象。
Gull 在他的戏剧作品里总共出现了十二次,大多时候是“傻瓜”的意思,可能源于“beguiled”(受骗的)一词。比如,《亨利五世》(Henry V)第三幕第六场里的高厄(Gower)说:“哎,这种人是只呆鸟,是个傻子,是个流氓”(Why, ’tis a gull, a fool, a rogue),《无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第二幕第三场里的培尼迪克(Benedick)说:“若非出自这位白胡子老翁之口,我一定会认为这是傻话。”(I should think this a gull but that thewhite-bearded fellow speaks it.)《查理三世》(Richard III)第一幕第三场,国王说:“我在许多傻瓜面前哭。”(I do beweep to many simple gulls)《奥赛罗》(Othello)第五幕第二场里的艾米莉亚(Emilia)痛骂自己“呆鸟,傻瓜”(o gull o dolt),“o gull o dolt”乃当时常用俗语。
Gull 一词在莎翁的浪漫喜剧《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出现的次数最多。第二幕第五场,费边(Fabian)在玛丽亚(Maria)出场时惊呼:"我的高贵捕鸥人来了!(Here comes my noble gull-catcher)”。在当时的英格兰,捕鸥人通常指的是老赌徒。 第三幕第二场,玛丽亚让马伏里奥(Malvolio)穿上黄色长袜,嘲笑他是“傻子”(gull),第五幕第一场,托比(Toby)用脏话骂安德鲁·阿古奇克(Sir Andrew Aguechee)“蠢驴,花花公子,无赖,一个瘦脸无赖,一只呆鸟!(An ass-head, and a coxcomb, and a knave, a thin-faced knave, a gull!)”第五幕第一场,马伏里奥问:“你为何让我身陷囹圄,被囚禁在黑暗的房子里,只有牧师来探望,作为有史以来最臭名昭著的大傻瓜来玩弄?”(Why have you suffered me to be imprisoned,/Kept in a dark house, visited by the priest,/And made the most notorious geck and gull/That e'er invention played on?)“geck and gull”乃当时流行的俗语,意为“傻瓜”。
我猜,尽管英国海边也有很多海鸥,但莎士比亚信手拈来gull骂人时,也许脑海里并没有浮现海鸥的形象吧?
以下的两部莎翁作品里的gull与鸟的意象非常相近:
《雅典的泰门》(Timon of Athens)第二幕第一场,元老(Senator)担心过度慷慨的泰门终将众叛亲离,说了一句:“因为我很担心,泰门大爷现在是一只闪着光芒的凤凰,当他身上的羽毛一根根拔去后,就要变成一只光秃秃的幼鸟了。”(for, I do fear,/When every feather sticks in his own wing,/Lord Timon will be left a naked gull,/Which flashes now a phoenix.)“naked gull”在此处指的是全身光秃秃的未长羽毛的幼鸟。
《亨利四世》(Henry IV)上部,第一幕第五场,华斯特(Worcester)冲着国王说:“受了我们的养育,您对待我们就像那凶恶的杜鹃的雏鸟对待麻雀一样 – 霸占了我们的巢,被我们喂养得如此庞大,以至于我们的爱都不敢靠近您的视线,因为害怕被您吞噬。”(And being fed by us, you used us so/As that ungentle gull, the cuckoo’s bird,/Useth the sparrow—did oppress our nest,/Grew by our feeding to so great a bulk /That even our love durst not come near your sight/For fear of swallowing;)台词里的 “gull”指的是杜鹃的雏鸟。
写了半天,怎么总觉得莎士比亚笔下的 “gull”与风浪里搏击的海鸥有点距离呢?不过他在《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Titus Andronicus)第五幕第三场里写道:“像一群被大风和猛烈的阵风吹散的飞鸟(like a flight of fowl / Scatter'd by winds and high tempestuous gusts),这里的“飞鸟”虽未实指,却让我轻易联想到了海鸥。
秋季也是暗眼灯草鹀(Dark-eyed Junco学名:Junco hyemalis)从北方飞来过冬的季节,本地人称其“雪鸟”(snowbirds)。我在湖边的木栈道见到了一只雄鸟,正贪婪啄食着游客撒下的鸟粮。它有着浅粉色的粗短啄,头部、脖子和胸部是黑色的,褐色的背部和翅膀,腹部是白色的。
我在观鸟的过程中学会了不少生僻字。很多鸟类的名称都包含“鸟”部旁,但字本身较为少见,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怎么发音。鹀就是其中一种,形似麻雀,闭嘴时嘴的上下边缘不能紧密连接,叫声大多悦耳。2017年美国鸟类学会将鹀科新大陆的生物分离出来形成新的雀鹀科(Passerellidae)(暗眼灯草鹀属于该科),鹀科只剩下旧大陆的鹀属(学名:Emberiza),英文名bunting。

(暗眼灯草鹀)
在莎翁时代,鹀被视为一种毫无价值或极为普通的鸟(即凡鸟),与备受推崇的云雀有着云泥之别。莎士比亚的剧作《终成眷属》(All's Well That Ends Well)第二幕第五场,拉佛(Lafeu)说:“那么我看错了人,把这只鹀鸟看成了云雀。”(Then my dial goes not true: I took this lark for a bunting.)拉佛的意思是,对方只是个平民(bunting),却被误认为绅士(lark)。
台词里的bunting指的是常见于英国农田的黍鹀(Corn bunting,学名Emberiza calandra),全身长着暗灰褐色条纹,雄鸟鸣叫时发出类似钥匙碰撞的清脆悦耳声。

(从其他网站下载的黍鹀)
《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第三幕第一场,平民波顿唱了一首民谣:“雀,麻雀和云雀,还有那鸣声平淡的灰杜鹃,许多人都能辨认它的叫声,却不敢说‘不’。(The finch, the sparrow, and the lark,/The plainsong cuckoo gray,/Whose note full many a man doth mark/And dares not answer “Nay”)台词里的“finch”,部分人认为是鹀。Finch(雀类)和鹀类都是以种子为食的鸟类,亲缘关系很近。主要区别在于,雀类更倾向于在树木和灌木丛中觅食,而鹀类则更倾向于在开阔地带的地面上觅食。
最可叹的是欧洲山雀(tit),明明在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很常见,体态娇小可爱,有着顽皮活泼的性情和短促清脆的叫声,却不受包括莎翁在内的英国文人们的青睐,极少出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里。北美山雀的英文名为chickadee ,取其鸣声,本地最常见的是黑顶山雀(black-capped chickadee ,学名Poecile atricapillus),头顶和胸前各有一块黑色的“围兜”,脸颊和腹部是白色的,很好辨认。它们飞行时像一阵小龙卷风,落地时如一片云彩,静止的时间很短,很难抓拍。春夏两季它们大多呆在林子里,直到秋季林子里缺粮了,才飞到湖边的栈道上与其他鸟儿们争夺游人们带来的鸟粮。黑顶山雀与其他鸟类的混群之所以能保持在一起,在于它们一旦发现充足的食物就会鸣叫,因而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使其他鸟类能够更有效地找到食物。每当它们嘹开歌喉,急促的歌声里便充满了秋天的喜悦。它们是世间的机灵鸟,却无缘登上百年前的英国文学殿堂,不然我今天的写作主题就会变成《莎士比亚的笨鸟、凡鸟与机灵鸟》了。

(黑顶山雀)
莎士比亚的呆鸟与凡鸟
南小鹿 (2025-11-23 18:07:12) 评论 (0)第一次见到海鸥是在故乡的海边。妈妈带着五岁的我去厦门探亲,我们住在阿祖(闽南语“曾祖父母”的意思)在大中路的家中。我常常趁着大人们不留神时溜出去,迈着一双小短腿,大约走五分钟就抵达轮渡。那时的天空极其明净湛蓝,银色的海鸥在海面上翱翔,突然箭一般俯冲下来,去叼食那些跃出海面的小鱼。小岛一年四季如春,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关于海鸥的最初记忆总是和略微腥咸的海风连在一起。
自从定居温哥华后,每次到海边都会不自觉地用目光搜寻海鸥。本地海风里的咸味没有那么重,白浪、沙滩、远处森林密布的岛,人与自然如此贴近。海鸥似乎找不到栖息地,只能不停地飞,于肆意飞翔中彰显勇敢快乐的本色。
今春开始到家附近的本拿比湖观鸟,秋天的时候湖水干涸了大半,露出一片泥泞,一小群灰翅鸥和环嘴鸥出现了。它们大多静静伫立于湖边,仿佛优雅的思考者,偶尔又伸展翅膀掠过水面,与秋水、蓝天、高低错落的草木构成一幅唯美的秋韵图。身在画卷中的我在心里默默念着:“粉色脚,灰翅鸥,黄色脚,环嘴鸥” – 这是从远处辨别海鸥种类的笨办法,当然,环嘴鸥最为显眼的特征是嘴上的黑色环纹。湖边的鸥与海边的鸥的气质是不一样的,海水吸收了太多的情绪,喜欢一波接一波发泄,因而海边的鸥容易被澎湃的能量鼓动,发出悲壮的鸣声。湖边更像是倦鸟的禅意之乡,无论静思还是轻点水面,总会让人想起舒缓深情的钢琴曲《秋日私语》。

(灰翅鸥)

(环嘴鸥)
观鸟时,我还会在脑海里回味莎士比亚戏剧作品里的鸟意象。
Gull 在他的戏剧作品里总共出现了十二次,大多时候是“傻瓜”的意思,可能源于“beguiled”(受骗的)一词。比如,《亨利五世》(Henry V)第三幕第六场里的高厄(Gower)说:“哎,这种人是只呆鸟,是个傻子,是个流氓”(Why, ’tis a gull, a fool, a rogue),《无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第二幕第三场里的培尼迪克(Benedick)说:“若非出自这位白胡子老翁之口,我一定会认为这是傻话。”(I should think this a gull but that thewhite-bearded fellow speaks it.)《查理三世》(Richard III)第一幕第三场,国王说:“我在许多傻瓜面前哭。”(I do beweep to many simple gulls)《奥赛罗》(Othello)第五幕第二场里的艾米莉亚(Emilia)痛骂自己“呆鸟,傻瓜”(o gull o dolt),“o gull o dolt”乃当时常用俗语。
Gull 一词在莎翁的浪漫喜剧《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出现的次数最多。第二幕第五场,费边(Fabian)在玛丽亚(Maria)出场时惊呼:"我的高贵捕鸥人来了!(Here comes my noble gull-catcher)”。在当时的英格兰,捕鸥人通常指的是老赌徒。 第三幕第二场,玛丽亚让马伏里奥(Malvolio)穿上黄色长袜,嘲笑他是“傻子”(gull),第五幕第一场,托比(Toby)用脏话骂安德鲁·阿古奇克(Sir Andrew Aguechee)“蠢驴,花花公子,无赖,一个瘦脸无赖,一只呆鸟!(An ass-head, and a coxcomb, and a knave, a thin-faced knave, a gull!)”第五幕第一场,马伏里奥问:“你为何让我身陷囹圄,被囚禁在黑暗的房子里,只有牧师来探望,作为有史以来最臭名昭著的大傻瓜来玩弄?”(Why have you suffered me to be imprisoned,/Kept in a dark house, visited by the priest,/And made the most notorious geck and gull/That e'er invention played on?)“geck and gull”乃当时流行的俗语,意为“傻瓜”。
我猜,尽管英国海边也有很多海鸥,但莎士比亚信手拈来gull骂人时,也许脑海里并没有浮现海鸥的形象吧?
以下的两部莎翁作品里的gull与鸟的意象非常相近:
《雅典的泰门》(Timon of Athens)第二幕第一场,元老(Senator)担心过度慷慨的泰门终将众叛亲离,说了一句:“因为我很担心,泰门大爷现在是一只闪着光芒的凤凰,当他身上的羽毛一根根拔去后,就要变成一只光秃秃的幼鸟了。”(for, I do fear,/When every feather sticks in his own wing,/Lord Timon will be left a naked gull,/Which flashes now a phoenix.)“naked gull”在此处指的是全身光秃秃的未长羽毛的幼鸟。
《亨利四世》(Henry IV)上部,第一幕第五场,华斯特(Worcester)冲着国王说:“受了我们的养育,您对待我们就像那凶恶的杜鹃的雏鸟对待麻雀一样 – 霸占了我们的巢,被我们喂养得如此庞大,以至于我们的爱都不敢靠近您的视线,因为害怕被您吞噬。”(And being fed by us, you used us so/As that ungentle gull, the cuckoo’s bird,/Useth the sparrow—did oppress our nest,/Grew by our feeding to so great a bulk /That even our love durst not come near your sight/For fear of swallowing;)台词里的 “gull”指的是杜鹃的雏鸟。
写了半天,怎么总觉得莎士比亚笔下的 “gull”与风浪里搏击的海鸥有点距离呢?不过他在《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Titus Andronicus)第五幕第三场里写道:“像一群被大风和猛烈的阵风吹散的飞鸟(like a flight of fowl / Scatter'd by winds and high tempestuous gusts),这里的“飞鸟”虽未实指,却让我轻易联想到了海鸥。
秋季也是暗眼灯草鹀(Dark-eyed Junco学名:Junco hyemalis)从北方飞来过冬的季节,本地人称其“雪鸟”(snowbirds)。我在湖边的木栈道见到了一只雄鸟,正贪婪啄食着游客撒下的鸟粮。它有着浅粉色的粗短啄,头部、脖子和胸部是黑色的,褐色的背部和翅膀,腹部是白色的。
我在观鸟的过程中学会了不少生僻字。很多鸟类的名称都包含“鸟”部旁,但字本身较为少见,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怎么发音。鹀就是其中一种,形似麻雀,闭嘴时嘴的上下边缘不能紧密连接,叫声大多悦耳。2017年美国鸟类学会将鹀科新大陆的生物分离出来形成新的雀鹀科(Passerellidae)(暗眼灯草鹀属于该科),鹀科只剩下旧大陆的鹀属(学名:Emberiza),英文名bunting。

(暗眼灯草鹀)
在莎翁时代,鹀被视为一种毫无价值或极为普通的鸟(即凡鸟),与备受推崇的云雀有着云泥之别。莎士比亚的剧作《终成眷属》(All's Well That Ends Well)第二幕第五场,拉佛(Lafeu)说:“那么我看错了人,把这只鹀鸟看成了云雀。”(Then my dial goes not true: I took this lark for a bunting.)拉佛的意思是,对方只是个平民(bunting),却被误认为绅士(lark)。
台词里的bunting指的是常见于英国农田的黍鹀(Corn bunting,学名Emberiza calandra),全身长着暗灰褐色条纹,雄鸟鸣叫时发出类似钥匙碰撞的清脆悦耳声。

(从其他网站下载的黍鹀)
《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第三幕第一场,平民波顿唱了一首民谣:“雀,麻雀和云雀,还有那鸣声平淡的灰杜鹃,许多人都能辨认它的叫声,却不敢说‘不’。(The finch, the sparrow, and the lark,/The plainsong cuckoo gray,/Whose note full many a man doth mark/And dares not answer “Nay”)台词里的“finch”,部分人认为是鹀。Finch(雀类)和鹀类都是以种子为食的鸟类,亲缘关系很近。主要区别在于,雀类更倾向于在树木和灌木丛中觅食,而鹀类则更倾向于在开阔地带的地面上觅食。
最可叹的是欧洲山雀(tit),明明在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很常见,体态娇小可爱,有着顽皮活泼的性情和短促清脆的叫声,却不受包括莎翁在内的英国文人们的青睐,极少出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里。北美山雀的英文名为chickadee ,取其鸣声,本地最常见的是黑顶山雀(black-capped chickadee ,学名Poecile atricapillus),头顶和胸前各有一块黑色的“围兜”,脸颊和腹部是白色的,很好辨认。它们飞行时像一阵小龙卷风,落地时如一片云彩,静止的时间很短,很难抓拍。春夏两季它们大多呆在林子里,直到秋季林子里缺粮了,才飞到湖边的栈道上与其他鸟儿们争夺游人们带来的鸟粮。黑顶山雀与其他鸟类的混群之所以能保持在一起,在于它们一旦发现充足的食物就会鸣叫,因而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使其他鸟类能够更有效地找到食物。每当它们嘹开歌喉,急促的歌声里便充满了秋天的喜悦。它们是世间的机灵鸟,却无缘登上百年前的英国文学殿堂,不然我今天的写作主题就会变成《莎士比亚的笨鸟、凡鸟与机灵鸟》了。

(黑顶山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