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一套《脂砚斋评石头记》

盈虚有数 (2025-10-06 11:48:32) 评论 (0)
家里很早就有一套120回通行本《红楼梦》,我初高中时就开始翻看,成年后的几十年也经常翻翻,对书中的情节和人物都比较熟悉。 我对诗词歌赋不大感兴趣,所以对书中大量的诗词,几乎没有认真去看或背诵。但对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和甄士隐解读的好了歌” ,却在刚开始看《红楼梦》时很快就背下来了。 成年后再看《红楼梦》,自然理解的多些, 但同时也越来越疑惑,对有些情节,有些对话,有些人物也越来越不能理解。比如为什么秦可卿会有那么超规制的葬礼。黛玉的葬花吟,尽管不能全文背诵,但每次看时总是感到无以名状的悲怆。还有宝玉的芙蓉女儿诔,每次都不能全文看下来,因为生字太多,也因为总是感觉不知所云。之后黛玉和宝玉关于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的讨论,为什么宝玉要当着黛玉的面说我无缘你薄命?诸如此类的疑惑越来越多。后来网络发达,我只要看到有涉及《红楼梦》的帖子,都会去看,看看别人怎么解读。前几年《百家讲坛》讲红楼梦里的小人物,我也听了。这些帖子和讲解大都从文学角度来分析人物。多年前好像有六家解读红楼梦,别的五家我印象不深,对作家刘心武解读的清廷秘史九子夺嫡说倒是有些印象。记得我当时听了,就很不以为然。我虽然只是翻翻《红楼梦》,没有一点研究,但我认为书里大部分都是汉家礼节,汉家的习俗和服饰,怎么会是讲满清的事呢。官方红学家说是江宁织造曹家的兴衰史,我却越来越觉得不像是写家族史。书里有些时间或人物混乱,有些红学家说是因为各个抄本抄写有误。不管怎样,我的疑惑一直没有消除,但这些年我却没有认真研读来解惑。说到底我看了这么些年的《红楼梦》,就是看了个公子与红粧

去年一天看youtube 时,突然看到有人说大车轱辘解析的《红楼梦》很好,我就想着去听听吧,搜了一下是在抖音上。我之前从不看短视频,真是孤陋寡闻了。大车轱辘的乱侃红楼系列已经有几百集了,我就翻看题目,然后找我最关心的内容先看,像黛玉的葬花吟,听了大车轱辘的解读,真是让我茅塞顿开。之后我听了所有的讲解,这些解析消解了我许多的困惑,所以我非常认同他的解析。总的来说,大车轱辘认为《红楼梦》是一部隐写的明清易代血泪史,以家喻国,悼明讥清。创作者大约是一个团队,应该都是儒家文化的继承者,可能在明末中过进士,做过官,也许有人有朱明皇家身份。成书大约是在康熙早中期,不会是康熙晚期,更不会在雍正乾隆期。这些明末文人,有的出家为僧,有的只能剃发易服,有人还不得不在清廷出仕为官。对他们而言,大概只能用满纸荒唐言来掩盖白骨如山忘姓氏的亡国泪吧。

我从来没有注意过书中哪些地方明确写了日期。听他解读才看到黛玉这次的葬花是在四月二十六日,而这一日正是扬州被清军攻破的第二天,史可法牺牲,清军屠城。黛玉是在葬华,在埋葬明末万千华夏子民, 真的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大车轱辘多次提到南明史,而我对此却一无所知。我就在网上找到顾诚教授写的《南明史》,浏览了一下,第五章第四节就是扬州失守”。书中引用了王秀楚亲历而写成的《扬州十日记》对清军从四月二十五到五月初一在扬州的暴行的记载。在这一节, 顾教授也对史可法的功过做了评论。对他的廉洁勤慎和最后关头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予以肯定,但同时也指出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既无高瞻远瞩之才也无驭将之能。 史可法的这个南明督师阁部及江淮重兵的统帅比起江阴县区区典史阎应元,陈明遇率城中百姓奋勇抗清八十三天,相去何止千丈 ”,说他在军国重务上决策几乎全部错误,对于弘光朝廷的土崩瓦解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也算是对史可法有个新的了解。南明只有不到20 年,却出了三帝一监国, 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崇祯君臣如果能在最后关头上下一心坚决南迁,大明的国祚应该会多延续些年吧。

前一阵听了大车轱辘的共读红楼系列,其中有几集讲芙蓉女儿诔。诔文运用大量典故,象我这样古文不好的也确实很难读懂。听了才理解原来诔的是华夏衣冠,诔的是大明王朝。大车轱辘认为黛玉有崇祯帝的影子,所以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我非常佩服这些民间红学精英,他(她)们查了大量资料,汇总起来,加上自己的理解,然后逐字解读, 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后来我还看到另一人更是做到极致,说书中所有事都可以对应真实发生的事件,所以《红楼梦》就是一部史书,真是非常厉害!

最近买了一套80回的《脂砚斋评石头记》,里面用红色印了各个版本的批语,看起来很方便。我一开始就先翻到葬花吟,看看是怎么批的。庚眉是余读《葬花吟》,凡三阅,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加批,先生想身宝玉,何得而下笔!” 批书人竟不能加批!这些批语有些能理解,有些批的非常有趣,但有些也是不知所云,大概批语也不能写的太明白,以避文祸吧。我也是去年才知道有潘重规教授写的《红楼血泪史》,2006 年就出版了,以后有机会会买来看看。

希望以后有确凿的证据能给《红楼梦》的最早成书断代,这样不管只从文学作品角度看公子与红粧的悲剧,还是要去解读被隐藏的真事, 起码年代上的统一会使理解相对容易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