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关门”,并非总统心血来潮锁上大门,而是美国政治制度里的一场尴尬戏码。2025 年 10 月 1 日,美国国会因预算迟迟未能通过,导致新财政年度一开局,政府就面临无钱可花的窘境。数十万联邦雇员被迫无薪休假,部分政府部门陷入停摆。这是七年来美国再次出现“关门”,连白宫也不得不下令各部门为裁员做准备。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这实在是匪夷所思:政府还能“关门”?在我们的理解里,政府是天底下最稳定的机构,不论风吹雨打,总得运转下去。可在美国,政府偏偏说停就停,世界第一大国也会因为“没钱”而拉闸。
美国的财政年度从每年的 10 月 1 日开始,到次年 9 月 30 日结束。按理说,在新年度到来前,国会应当通过 12 项常规拨款法案,把钱分配给各部门。总统提出预算建议,国会审议、修改并最终通过,然后总统签署,这样联邦政府才能名正言顺花钱办事。
但美国宪法规定,财政拨款权掌握在国会手里。换句话说,政府能不能花钱,不看总统点头,而要看众议院和参议院是否批准。这种制度设计,原本是为了防止权力过度集中,让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形成制衡。可是,制衡的另一面就是——如果国会意见不合,钱就批不下来。
为防止“断粮”,美国还发明了临时拨款法案。临时拨款一般按照上一年度的支出水平,给政府续命几周或几个月。但它只是权宜之计,如果党派纷争太激烈,就连这条救命稻草也可能被扯断。于是,就有了如今的“政府关门”。
简单打个比方:想象一个家庭,爸爸妈妈每月要给孩子零花钱。按道理,这笔钱早该商量好,但爸爸妈妈意见不合,一个嫌太多,一个嫌太少。结果孩子的钱袋子空了,暂时只好停掉一切娱乐活动,连零食都买不起。美国政府的尴尬,与此何其相似。

今年的关门,早在春夏就埋下伏笔。国会本来就长期在医保补贴、对外援助、移民执法经费等议题上吵得不可开交。到 9 月底,12 项常规拨款几乎毫无进展。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仓促抛出一份临时拨款法案,想让资金撑到 11 月,但其中削减了部分医疗补助支出,还附带保守派政策诉求,遭到民主党全盘否决。与此同时,民主党在参议院提出的另一份版本,维持“奥巴马医改”补贴并增加社会项目支出,结果毫无悬念地遭共和党反对。
双方互不妥协,时间又被休会浪费掉大半,等到真正需要拍板时,已是 9 月底的最后关头。就在这节骨眼上,白宫的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又丢下一颗重磅炸弹:要求各机构不仅准备无薪休假,还要做好“RIF”,即裁员和岗位削减的预案。
这就意味着,如果国会再不妥协,后果可能不只是短期的停工,而是结构性的机构精简。白宫此举,一方面是应急准备,另一方面也是政治施压。它告诉国会:你们再吵下去,牺牲的不只是暂时的工作日,而是联邦政府的肌肉和骨架。
“政府关门”听上去像个玩笑,但代价却是实实在在的。最直观的受害者是联邦雇员。数十万人不得不回家待命,拿不到工资。历史上,国会通常会在事后补发拖欠的薪水,但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种不确定性就是巨大的压力。
其次是公共服务。国家公园关门,游客被挡在门外;博物馆停摆,文化活动受阻;一些政府审批和签证处理延迟,科研项目停滞。虽然军队、执法、医疗等关键领域仍会维持运转,但日常生活里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服务,却会悄然消失。
再者是经济与市场的间接受损。美国财政部和研究机构估算,关门每天会对 GDP 造成数亿美元的损失。时间越长,影响越大。2018 年的那次长达 35 天的关门,就让美国经济直接损失了数十亿美元。企业信心下降,股市震荡,甚至信用评级机构都因此发出警告。
在美国,这却是一种“制度性常态”。它折射的是美国政治的本质:分权、制衡、博弈。国会握有财政大权,总统只有执行权。两者不合,矛盾就公开化。而预算正是最有效的博弈工具。这种制度设计的初衷,是避免一方滥权,让所有重要决定都,必须在妥协中产生。但副作用就是效率低下,甚至演变成政治秀。关门不见得是双方解决问题的目的,有时候反而是手段:谁能在关门中争取到舆论优势,谁就能在下一轮谈判中占据上风。因此,对美国政治熟悉的人并不意外。每次临近财政年度结束,华盛顿总会上演一出预算大戏。媒体铺天盖地报道,政客们互相指责,公众叫苦连天,最后还是在压力下达成某种妥协。
这次关门还有一个新鲜之处,那就是白宫的态度。过去的关门,大多是被动的,等到国会拨款通过就草草收场。可这一次,白宫不仅要求各部门执行无薪休假,还特别强调要准备裁员。这让关门的威胁性更强,可能演变为永久性的机构收缩。
从政治角度看,这既是向国会施压,也是川普政府一贯的手法——用震撼的动作制造谈判筹码。通过强调“裁员”,白宫等于告诉国会:如果你们不妥协,就别怪我动真格。对联邦雇员来说,这种做法无疑加剧了焦虑。对公众而言,也放大了关门的负面观感。这种策略很符合川普的行事风格。他一向善于利用危机制造谈判优势,把短期痛苦当成政治武器。
关门何时结束,答案简单却不确定:等国会通过临时拨款或完整预算,政府就能重开。但具体要拖多久,取决于政治博弈的走向。从历史经验看,短则几天,长则数周。2013 年的关门持续了 16 天,2018 年更是刷新纪录长达 35 天。通常情况下,随着舆论压力和经济损失的积累,双方会在某个时刻妥协。毕竟,没有哪个政客愿意被骂成“拖垮国家的人”。
美国的“政府关门”听上去荒唐,但它恰恰反映了美国制度的运作逻辑。权力分散、相互制衡,本意是避免独裁和滥权,但在现实中却演变为低效与僵局。政客们把预算当成谈判工具,国会成了政治博弈的战场,政府关门则是这种博弈的副产品。
站在中国人的角度,这种制度显得怪诞,不可理喻。但在美国人看来,这是一种“自由的代价”。他们愿意容忍短期的混乱,换取长期的制衡。他们相信,最终的妥协会在民主程序中产生,而不是由某个权威一锤定音。美国政府的“关门”,不是偶然的失误,而是制度与政治对立的必然结果。不同制度有不同的逻辑。有人重效率,有人重制衡。美国选择了后者,宁愿承受“政府关门”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