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凡人到超人

潘文鸣 (2025-10-06 14:20:59) 评论 (0)

                  从凡人到超人

                                                  ——《我要安乐死》(修订版)读后之二

    《我要安乐死》的作者邓绍斌,是怎样从一个全瘫卧床的残疾人,成为“香港超人”? 他的经历又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

      该书告诉我们,邓绍斌本是一个普通的香港大专毕业生。他生在香港一个平凡的职员家庭,全家靠父母勤奋工作维持生活。作者在书中写,他高中阶段由于贪睡,“走失了英文主项目的重要成绩,以致被贬到中四文科至为堪虞的一班”。经过一番努力,才使学业改观。(第040页)另外,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他“两次高级程度会考名落孙山”,父母准备送他到加拿大读书,但他执意留港。(不知是不是因他在19岁读高中时就已经有了女友,从而不愿意离开香港?)他选择读罗富国教育学院二年制体育及社会选修科。他讲:“其实我对人生的看法既肤浅又短视,只不过希望做一个吃饭拉屎的凡俗人,拥有温暖的家,可以生儿育女,勤奋工作,实现梦想,安享晚年而已”。(第034页)而他的梦想则是:“一心致力组织上有高堂,下有妻小的安乐窝,凡是假期,扶老携幼,周游列国,享尽世间美馔佳肴”。(第040页)可见,他和许多普通香港年轻人一样,人生目的只是追求一般人过的日子,并没有立志出人头地的雄心壮志。

      从书中看,改变邓绍斌命运轨迹的自然是那场意外受伤。在全瘫卧床的困境中,他的同学好友为了帮他摆脱精神痛苦,给他装了一台电脑,并教他学习掌握电脑的有关知识和应用技能。众所周知,一个正常人要使用电脑,都要有一个刻苦学习和反复操练的过程,特别是在电脑上写作,不仅要会操作电脑,而且还要掌握拼音或用五笔字型打字。而电脑写作中,有时需要两只手同时操作,才能完成一个指令;另外,有时还会遇到“死机”——打好的文件若没存盘,会全部无影无踪……所以,一般人掌握电脑写作,要下许多功夫,而邓绍斌瘫在床上四肢无法移动,在这种情况下,他经过艰苦努力,用口含筷子进行操作,掌握了电脑写作和上网,这实在是一般人难以企及!

      邓绍斌向超人迈进的第二步,是锲而不舍地坚持安乐死诉求。最初,他用电脑仅仅是玩电脑游戏,“多了一个玩具蒸发时间”(第104页),使他整天卧床看天花板和看电视的单调枯燥日子有所改善,让他暂时忘记病床上的无奈和痛苦。当他从新闻中得知“英国一名瘫痪的妇女获法院裁定有权结束自己的生命”时,他受到启发,精神生活发生了巨变。因为他曾经多次寻求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没有成功,有了这位英国妇女的例子,他在律师的建议下,给当时的香港特首董建华写信,希望“在立法会上提出议案讨论,在人权法内增加可选择死亡的条文。”同时,他在信中还提到:“在美国、英国、荷兰、澳洲等先进地方已经有类似我这种个案得到通过。”(第125页)显然,他是从网上了解到外国关于安乐死的一些资讯;另外从这封信中还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处境和前途命运有非常清醒的认识,而对生命和死亡也有着透彻的了解,已经有了视死如归的大无畏勇气和决心。

      其次,在安乐死的诉求中,邓绍斌还展现出他超乎常人的顽强意志。如他写给香港特首董建华的信,等到的却是香港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助理秘书长的电子邮件回函,内容无非是几句鼓励性话语。(见127页)显然,董建华对邓绍斌的寻求安乐死立法的信,理解为仅仅是一封求助信,所以他不发给立法会而是送达卫生福利及食物局;而该局不调查不研究,仅仅用几句空话来搪塞应付。一般人遇到这种官僚主义态度,往往是灰心丧气,对官僚机构不再抱什么希望;而邓绍斌不然,他则继续努力:“我翻查网上资料,对于香港奉行的普通法似乎有另一版本的演绎,故而我去信法律援助署,并申明欲将繁复的人权法呈送法庭重新检视”。去函自然又是石沉大海,在他已经感到无望时,才收到法律援助署“十数字说这不是他们的工作范围”的回函。(同上)面对又一次碰壁,一般人往往心灰意冷;但邓绍斌仍然不屈不挠,再次给香港立法会的60名议员各发一封信,表达他的诉求。

      这次努力,终于引起香港媒体的关注,在媒体广泛报道了他寻求安乐死的事件以后,在铺天盖地的舆论压力下,邓绍斌的诉求才真正引起香港官方的注意。所以,邓绍斌在寻求安乐死的诉求中,充分表现出他超出一般人的勇气、才能、智慧和坚定意志,这又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邓绍斌真正被誉为“香港超人”,则是《我要安乐死》的撰写和出版。最初,邓绍斌并没有写自传的念头,香港媒体大肆报道他寻求安乐死的新闻以后,引起香港市民对香港政府的批评,并开展为邓绍斌的捐款活动。在这种形势下,邓绍斌为了回应香港各界的声援,他写了一篇给香港市民的公开信在媒体上发表。这封信,一方面对香港市民的关心、慰问以及捐助表示感谢;另一方面则申明自己并不缺少父母家人和同学朋友的爱,寻求安乐死的原因主要是想结束自己生不如死的痛苦生活。应香港媒体的要求,邓绍斌又陆续写了几篇文章发表。人们发现,邓绍斌虽然是个整天卧床的全瘫残疾人,但他才思敏捷,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文章写得言简意赅,情理并茂,展现出他不仅有相当高的思想水平,而且还有非常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于是,从香港影星到媒体记者,都鼓励他多写,指出这对社会和对他自己都很有意义。正是在这种赞扬和鼓励下,他从2006年3月末开始动手写回忆录,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了自传的写作和出版。

      由于《我要安乐死》一书不仅真实生动地记述了一个全瘫残疾人十多年在病床上苦不堪言的经历;写出父亲和同学朋友的大爱;而且,还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揭示出香港医护人员中一些人的冷漠和同情心的缺失;批评了香港一些行政立法机构的官僚主义作风和抱残守缺;另外,还对基督教和《圣经》中的许多观点提出质疑和批判……总之,《我要安乐死》绝非是一部普通的自传,它既可以看成是一个全瘫残疾人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又可以看成是香港社会的一部特殊的档案材料,也可以说它是一部振聋发聩的社会批判文稿……从这个意义来看,这部自传应该说是一笔难得的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财富。因此,邓绍斌被称为“香港超人”应该说是当之无愧。

        两千多年前的史学家司马迁曾经指出,周文王被拘禁写出《周易》,孔子颠沛流离不得志而作《春秋》,屈原被流放乃赋《离骚》,左丘明失明而写作《国语》,孙膑双腿残疾有《孙子兵法》……就是说,许多传世之作,往往是“大底圣贤发奋之所为作也。”(见《报任少卿书》)两千年后的邓绍斌从普通人成为香港超人,也恰恰是这样一个范例。试想,尽管在该书序言中邓绍斌的父亲讲邓绍斌“自小活泼好动,资质也不错”。但是,如果没有那场意外受伤成为全瘫残疾人,他也许会按照自己的人生规划走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之旅;而恰恰是突然而至的灾祸和厄运,让他陷入痛苦不堪的生存困境。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他的聪明好学,性格顽强,悟性好,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精神以及有一定文学天赋等潜质才被激发出来,从而把他从凡人打造成超人。这说明人生旅途中的坎坷和不幸可能让人一蹶不振,但厄运往往也是打造出类拔萃人才的熔炉。

2021/6/5

附录:邓绍斌的最后日子

       据网上资讯,2007年邓绍斌出版自传《我要安樂死》以后,又写了一本叫《總有一次失敗》的书,内容是介绍香港他曾经交往和熟悉的13位朋友,他(她)们分别是:沈祖堯、余若薇、高永文、何俊仁、陳婉嫻、孫明揚、胡定旭、車淑梅、譚詠麟、羅燦、邱文華、陳凱欣、張學友。全瘫卧床的十多年里,他对人生中的生与死进行过深入的思考,而走過安樂死诉求的人生低谷後,他重新叩問人生命運中的失敗與成功。该书笔者没有机会阅读,据说“斌仔這次不談積極人生,是否可以救贖無助冰冷的心,不談是生或是死的問題,不談這些。這次全是講述生命的故事,無論如何風光的人物,背後總有失敗,一切全在於一念之差。試看斌仔眼中的這十三位英雄如何走過生命中一道又一道低谷,迎向豐盛的人生。”

      另据网载,邓绍斌于2012年12月9日在香港病逝,终年43岁。

20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