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这辈子自打获得诺贝尔奖后就没断过新闻报道。当然这里是指在中国。在美国,杨似乎远没有在中国那么出名,尽管有人说他是爱因斯坦第二。杨的去世甚至在美国每天的晚间新闻都没有报道。我常看的CNN也没报道。 美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多如牛毛,加上基础教育水平远落后其它世界发达国家,谁会去关心一个中国科学家?
很多年前,我去了美国华府的NIST参观了位于大院里的一个博物馆。这个大院是当年大名鼎鼎,被诺贝尔奖遗忘的中国“居里夫人”吴健雄博士曾经工作过的地方,里面有她的实验设备,还提到她的“吴氏”实验,证实了李杨理论。
杨老这一生可以说时时刻刻都是赢家,达到了人生利益的最大化,不但拿到了科学的最高奖,还得到了中国政府的特殊重视,晚年还能得到“上帝的最后一份礼物”。有博主专门为此写博,非常羡慕,恨自己不够努力和幸运。杨老能够金榜题名,二度洞房花烛夜,被羡慕嫉妒是肯定的。 甚至有人说,他太太也成了众多中国女人羡慕的榜样。
杨老是第一位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不过李政道也是跟他一起得到的,所以排名更加重要,所谓按年龄排只是借口罢了。在美国也许无所谓,所谓李杨理论跟杨李理论都是一回事。杨老是深知这枚奖牌的重要性和含金量,尤其是还能排第一,能拿到它绝对是名利双丰。
严格来说,名誉地位金钱是科学的敌人,科学并不是因为你的名誉,地位,金钱而改变。过去科学是贵族在生活无忧的情况下,作为一种爱好来做的,科学上的发现最多是一种骄傲和能力的炫耀。这不难解释,因为只有在专心的条件下,才能集中注意力,有新发现。运气当然是不可少的。我听过关于科学历史的报告,说牛顿时代的科学圈有不少混混,自己没有想法,靠偷窃他人的,尤其是名人的,这样会少走弯路。牛顿有很多科学成果并没有及时发表,放了几十年,他甚至还散发虚假信息,让这些偷窃者去碰南墙,瞎折腾。
现在的科学已经大不一样了。没有政府拨款,科研基本无法进行。而名誉地位往往是得到拨款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尤其在中国,院士乘飞机坐的位置都有差别,更不用说科研资源了。现在美国开始搞双盲审稿,审科研项目,这也许会有帮助,但也难免有鱼目混珠的现象,毕竟牛谁都会吹,尤其有了人工智能的帮助,过去的业绩也十分重要。
杨老的一生能否模仿?恐怕不容易。 杨老年轻时代跟随名师,这点也许不难做到,尤其是对成绩优异的中国人来说。杨老敢于对行业传统的挑战倒是值得年轻人学习。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不允许这样没规矩没礼貌的挑战,这源于千年的封建统治,其影响到现在还存在着。看看文学城就知道了,都在海外了,按理说可以言论自由,但有几个敢于批评指出中国的现状不足?当年的鲁迅还敢批评国民党,要是现在恐怕死得比刘晓波还惨。
有人要说,我只搞科研,不关心政治不就可以了,这恐怕不懂中国近代史。早期有毛泽东引蛇出洞的战术,天真的知识分子还以为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向党表白,结果一个反右运动,不少人被整,下放,甚至失去生命。六四也是知识分子搞的运动,被残忍镇压,至今都没有得到平反。作为知识分子怎么能好了伤疤忘了疼?我相信这是极少数,大都是还是老老实实,不管在海内外,有气只能憋在肚子里。只有极少数人敢于站出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总之,杨老的路是很难复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