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期间进入中学时,隔壁班的班主任正好是我们的数学老师。他大约二十六七岁,身形偏瘦,两肩微微前傾,戴着一副深度的近视眼镜。无论冬天还是夏天,他的衣着总显得有些松垮,仿佛身体撑不满衣装。他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而且带有浓重的北方口音,猜想他可能在北方长大,或者至少父母一辈来自北方地区。
数学老师从中学数学的基础内容开始教起,最初是乘方和开方,随后又引入了指数、一元方程、二元方程,还有一些简单的平面几何。在那个阶级斗争的年代,数学课堂也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例如,在讲解指数时,以解放前的高利贷为例介绍复利的计算:许多穷苦人因为无力偿还高利贷,债务越背越多,最终被逼得走投无路,而这其中正是复利在作祟。
这位数学老师工作认真,每次上课,他都会带上三角尺、圆规、粉笔等教学工具。他的表达条理分明,语言清晰简洁,从不说与教学无关的废话,板书也很端正漂亮。然而,此人的脾气十分急躁,对待学生的态度也不够耐心。
一次,他走进教室后发现黑板没有擦干净,立刻对全班人发火,甚至放下话:“如果黑板不擦干净,我就不上课!”面对他的怒气,大多数学生吓得不敢出声,气氛顿时僵住。最后班长站出来主动擦干净黑板,这才化解了这场僵局。还有一次,课间收作业时,同学们没有把作业本叠放整齐,数学老师走进教室见状后,顿时大怒。他猛地手掌一挥,将所有的作业本扫到地上,随即便生气地说道:“作业本不放整齐,我就不收!”几个同学急忙上前捡起散落一地的作业本,并把它们堆放整齐,这才使他消了气。
每当数学老师发脾气时,镜片后总会透出一股严厉的目光。面对这样的场面,即使再调皮捣蛋的学生也不敢当面和他顶撞。或许,他的急躁与那个特殊的年代有关,比如家庭经济负担的压力或个人生活中的烦恼,这些都可能让他变得容易发怒。
学校里的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工人新村,他们的家长大多是文化程度较低的工人。这些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较为简单直接,如果孩子在外招惹是非,或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家长通常会采用体罚的方式教育孩子。在“老子打儿子不犯法”的社会传统和观念中,家庭暴力对许多调皮捣蛋的学生产生了威慑作用。由于害怕老师向家长告状,数学老师来上课,大家都格外守规矩,几乎没有哪个同学敢和他争辩,更不敢和他顶撞。
然而事情总有例外。数学老师班上有一个被大家称作“胖子”的学生,他来自一个军队干部家庭。“胖子”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和许多同学关系都很好。有一次上操时,“胖子”因为脾气倔强不听指挥,与数学老师发生了争执,惹怒了数学老师。据在场的同学回忆,数学老师当众人骂道:“他妈的,败家子”,然后对着“胖子”就是一记耳光。或许在这位数学老师看来,军队干部的子弟理应是“活雷锋”,在班里起表率作用,不听老师话是在给家长丢脸,是“他妈的”不争气的“败家子”。“胖子”似乎并不在意,挨了老师的骂、被打了耳光后依然嘻嘻哈哈,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我们班里也发生过师生之间的肢体冲突,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一次上课时,数学老师因为一点小事动了怒,试图把一名学生拽出教室。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学生脾气极为倔强,由于平日里常在学校的体育教室练哑铃,身上有一把蛮力。当数学老师揪住学生的衣领时,学生并不惧怕,只是冷静地对全班同学说了一句:“大家看,老师先动手了!”随即三两下便将数学老师的手臂反扭到背后。数学老师疼得眼里顿时涌出了流水。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丢了面子,被彻底激怒了,随即便叫来了工宣队,把这位刺头学生带出了教室。
然而,这件事并未就此平息。几天后,数学老师在楼梯口与该学生撞了个正着,瘦弱的身体被强大的冲击力撞得倒退了几步。怒火中烧的数学老师立刻把学生揪到校领导那里,要求支部书记和教导主任严肃处理此事。正当校领导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时,站在一侧的数学老师趁着学生不备,突然怒吼一声“他妈的!”随后用尽全力一拳打在学生的太阳穴上。虽然这一拳未能撼动学生,但却让在场的校领导们吃惊不已。他们立即阻止了学生还击,避免了双方争执进一步升级。此时,数学老师轻描淡写地说了声“我有课”,便甩手扬长而去。
数学老师走后,教导主任开始了解情况,并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她一方面肯定了老师打人的行为是不对的,但另一方面也批评学生不该和老师发生冲突。讲了一堆大道理后,教导主任要求学生找机会向数学老师承认错误。为什么校领导偏袒打人的老师呢?后来推测,学生和老师之间发生冲突,学校一般会维护老师的威信。另外,学校知道这位数学老师脾气倔强,不可能让他公开认错,所以只能说服学生服软。
几天后,这位学生在教导主任的劝说下,怀着复杂的心情写了一份书面检讨,并在一个单独的场合把它交给了数学老师。收到学生的检讨后,数学老师挣回了面子,于是便顺势下了台阶,从此对这位学生的态度变得客气了,而这位学生也渐渐学会了克制自己的脾气。试想一下,如果双方一开始就采取忍让的态度,这场不必要的冲突完全可以避免。
五十多年过去了,回首那个动荡的年代,学校中师生之间的个体性格碰撞反映了社会动荡中的不正常现象。在叛逆期的中学生眼里,不服老师管教是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对于学生的这种表现,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而老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应以宽容和耐心来面对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只有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塑造人格、启迪智慧的作用。
中学的数学老师
yefang (2025-09-26 02:02:07) 评论 (3)“文革”期间进入中学时,隔壁班的班主任正好是我们的数学老师。他大约二十六七岁,身形偏瘦,两肩微微前傾,戴着一副深度的近视眼镜。无论冬天还是夏天,他的衣着总显得有些松垮,仿佛身体撑不满衣装。他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而且带有浓重的北方口音,猜想他可能在北方长大,或者至少父母一辈来自北方地区。
数学老师从中学数学的基础内容开始教起,最初是乘方和开方,随后又引入了指数、一元方程、二元方程,还有一些简单的平面几何。在那个阶级斗争的年代,数学课堂也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例如,在讲解指数时,以解放前的高利贷为例介绍复利的计算:许多穷苦人因为无力偿还高利贷,债务越背越多,最终被逼得走投无路,而这其中正是复利在作祟。
这位数学老师工作认真,每次上课,他都会带上三角尺、圆规、粉笔等教学工具。他的表达条理分明,语言清晰简洁,从不说与教学无关的废话,板书也很端正漂亮。然而,此人的脾气十分急躁,对待学生的态度也不够耐心。
一次,他走进教室后发现黑板没有擦干净,立刻对全班人发火,甚至放下话:“如果黑板不擦干净,我就不上课!”面对他的怒气,大多数学生吓得不敢出声,气氛顿时僵住。最后班长站出来主动擦干净黑板,这才化解了这场僵局。还有一次,课间收作业时,同学们没有把作业本叠放整齐,数学老师走进教室见状后,顿时大怒。他猛地手掌一挥,将所有的作业本扫到地上,随即便生气地说道:“作业本不放整齐,我就不收!”几个同学急忙上前捡起散落一地的作业本,并把它们堆放整齐,这才使他消了气。
每当数学老师发脾气时,镜片后总会透出一股严厉的目光。面对这样的场面,即使再调皮捣蛋的学生也不敢当面和他顶撞。或许,他的急躁与那个特殊的年代有关,比如家庭经济负担的压力或个人生活中的烦恼,这些都可能让他变得容易发怒。
学校里的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工人新村,他们的家长大多是文化程度较低的工人。这些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较为简单直接,如果孩子在外招惹是非,或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家长通常会采用体罚的方式教育孩子。在“老子打儿子不犯法”的社会传统和观念中,家庭暴力对许多调皮捣蛋的学生产生了威慑作用。由于害怕老师向家长告状,数学老师来上课,大家都格外守规矩,几乎没有哪个同学敢和他争辩,更不敢和他顶撞。
然而事情总有例外。数学老师班上有一个被大家称作“胖子”的学生,他来自一个军队干部家庭。“胖子”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和许多同学关系都很好。有一次上操时,“胖子”因为脾气倔强不听指挥,与数学老师发生了争执,惹怒了数学老师。据在场的同学回忆,数学老师当众人骂道:“他妈的,败家子”,然后对着“胖子”就是一记耳光。或许在这位数学老师看来,军队干部的子弟理应是“活雷锋”,在班里起表率作用,不听老师话是在给家长丢脸,是“他妈的”不争气的“败家子”。“胖子”似乎并不在意,挨了老师的骂、被打了耳光后依然嘻嘻哈哈,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我们班里也发生过师生之间的肢体冲突,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一次上课时,数学老师因为一点小事动了怒,试图把一名学生拽出教室。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学生脾气极为倔强,由于平日里常在学校的体育教室练哑铃,身上有一把蛮力。当数学老师揪住学生的衣领时,学生并不惧怕,只是冷静地对全班同学说了一句:“大家看,老师先动手了!”随即三两下便将数学老师的手臂反扭到背后。数学老师疼得眼里顿时涌出了流水。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丢了面子,被彻底激怒了,随即便叫来了工宣队,把这位刺头学生带出了教室。
然而,这件事并未就此平息。几天后,数学老师在楼梯口与该学生撞了个正着,瘦弱的身体被强大的冲击力撞得倒退了几步。怒火中烧的数学老师立刻把学生揪到校领导那里,要求支部书记和教导主任严肃处理此事。正当校领导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时,站在一侧的数学老师趁着学生不备,突然怒吼一声“他妈的!”随后用尽全力一拳打在学生的太阳穴上。虽然这一拳未能撼动学生,但却让在场的校领导们吃惊不已。他们立即阻止了学生还击,避免了双方争执进一步升级。此时,数学老师轻描淡写地说了声“我有课”,便甩手扬长而去。
数学老师走后,教导主任开始了解情况,并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她一方面肯定了老师打人的行为是不对的,但另一方面也批评学生不该和老师发生冲突。讲了一堆大道理后,教导主任要求学生找机会向数学老师承认错误。为什么校领导偏袒打人的老师呢?后来推测,学生和老师之间发生冲突,学校一般会维护老师的威信。另外,学校知道这位数学老师脾气倔强,不可能让他公开认错,所以只能说服学生服软。
几天后,这位学生在教导主任的劝说下,怀着复杂的心情写了一份书面检讨,并在一个单独的场合把它交给了数学老师。收到学生的检讨后,数学老师挣回了面子,于是便顺势下了台阶,从此对这位学生的态度变得客气了,而这位学生也渐渐学会了克制自己的脾气。试想一下,如果双方一开始就采取忍让的态度,这场不必要的冲突完全可以避免。
五十多年过去了,回首那个动荡的年代,学校中师生之间的个体性格碰撞反映了社会动荡中的不正常现象。在叛逆期的中学生眼里,不服老师管教是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对于学生的这种表现,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而老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应以宽容和耐心来面对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只有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塑造人格、启迪智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