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特区之旅:探秘美国文化心脏

清四姐 (2025-09-17 11:23:54) 评论 (2)
华盛顿特区的博物馆星罗棋布,几乎每走几步就能遇见一座文化殿堂。让我惊喜的是,许多博物馆竟然都免费开放,仿佛整个城市都在邀请你走进历史与艺术的世界。

这趟首都之旅,也让我彻底爱上了史密森尼协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作为美国联邦政府倾力打造的文化体系,史密森尼在华盛顿特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旗下的博物馆和研究机构,涵盖了艺术、科学、历史与人文等多个领域,体现了政府在首都集中传播知识、免费惠及大众的承诺与愿景。

由于行程紧凑,我只挑选了几家最感兴趣的博物馆匆匆参观,虽然只是走马观花,却已被它们的丰富藏品与开放精神深深打动。

 
参观国家航天航空博物馆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创建于1976年,坐落在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广场(National Mall)上,被誉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科技类博物馆之一。

我们一早就出发前往,原以为可以直接入馆,没想到还需按时段领取门票。等我们逛完附近的雕塑公园回来,才发现门口已排起长队,好不容易才得以入馆。

博物馆规模宏大,馆藏超过六万件展品,涵盖飞机、航天器、火箭、卫星,以及大量历史照片、手稿和精致模型。馆内设有IMAX影院、飞行模拟器和互动展区,为公众提供深入了解航空航天知识的机会。展品内容横跨航空、航天、天文学及相关科技发展,完整呈现了人类从飞行梦想到太空探索的壮阔历程。

由于时间有限,加之展品繁多,我们只挑选了几件最具代表性的镇馆之宝细细欣赏,仍然收获满满。

 
飞翔的渴望源远流长,它是世界各地文化中关于神灵和英雄的古老故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飞翔源于人类对鸟类的羡慕,人类渴望飞越险阻,体验天空的自由。

“航空之父”奥托·李林塔尔 (Otto Lilienthal) 在 19 世纪 90 年代率先进行了可控滑翔机飞行,证明了重于空气的飞行是可能的。他对鸟类飞行和机翼空气动力学的细致研究为未来的飞行员奠定了科学基础。不幸的是,李林塔尔于 1896 年在一次滑翔机事故中丧生,但他的遗产激励了后人,最著名的是莱特兄弟。

 
镇馆之宝之一:莱特兄弟1903年飞行器

威尔伯和奥维尔·莱特(Wilbur and Orville Wright)以李林塔尔的数据为基础,经过多年的实验,于 1903 年 12 月 17 日在北卡罗来纳州基蒂霍克试飞成功,实现了首次有动力、持续和受控的飞行。他们的成功标志着现代航空的曙光,将李林塔尔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军机发展。馆内展示的德国战斗机——信天翁Albatros D.Va(1917年),还能看到挂在机翼下的炸弹。

 
镇馆之宝之二:圣路易斯精神号(Spirit of St. Louis)飞机

查尔斯·林德伯格( Charles Augustus Lindbergh)于1927 年单人不着陆横跨大西洋驾驶的飞机,象征民航史的重要里程碑。

 
镇馆之宝之三:友谊7号太空舱(Friendship 7)

它于1962年搭载宇航员 约翰·格伦(John Herschel Glenn Jr),完成美国首个绕地球飞行任务。

 
镇馆之宝之四:阿波罗11号指令舱“哥伦比亚号”

阿波罗11号指令舱“哥伦比亚号”,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任务中,把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和迈克尔·柯林斯(Michael Collins)送回地球的返回舱。

 
镇馆之宝之五:阿波羅月球車(Lunar Roving Vehicle)

是1971至1972年期間,阿波羅計劃中第十五、十六和十七次登月任務中,太空人使用的月球車。 外號為「Moon Buggy」。 阿波羅月球車隨著阿波羅登月艙登陸月球表面,可以搭載兩名太空人,以及月岩和登月設備。

 
很难得的在馆里补了一次卫星通信课——1962 年 7 月 10 日发射的 Telstar 是第一颗在役通信卫星,用于在大西洋彼岸传递电视信号、电话和电报图像。它由贝尔电话实验室为 AT&T 开发,标志着全球电信业的一个转折点,实现了北美和欧洲之间近乎即时的数据传输。1962 年 7 月 11 日,Telstar 实现了首次跨大西洋电视直播,将美国的图像传送到法国,其中包括约翰·F·肯尼迪总统的新闻发布会。该卫星在低地球轨道运行,每 2.5 小时绕行一周,并使用带有可充电电池的太阳能电池板供电。尽管由于高空核试验的辐射损伤,Telstar 仅运行了几个月,但它的成功证明了基于卫星的全球通信的可行性,为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和地球静止卫星等现代系统铺平了道路。它的球形设计、太阳能电池以及一次可处理 600 个电话或一个电视频道的能力激发了公众的想象力,象征着互联互通的新时代的到来。

原来大多数通信卫星的基本组件有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为卫星系统供电;天线,用于接收和发射信号;转发器,用于改变接收信号的频率(避免干扰发射信号),并在将信号传回地球之前进行放大;定向和推进系统,用于保持天线指向地球,并使卫星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

 
在馆内补上的另一课是通用航空的发展。通用航空适用于除商用客机、货机和军用飞机以外的所有飞机。私人驾驶飞机现在有多种用途:体育、休闲娱乐、商务旅行、人道主义援助、农业、环境保护、丛林飞行,…通用航空融入日常生活的探索刚开始,谁告诉我以后出门不是打车而是打飞机,我会一点都不吃惊。每个人都在飞翔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吧?

 
一个星球的一天是指它绕星球轴自转一圈的时间。在地球上,自转一圈需要24小时。木星和土星的自转速度相当快。然而,水星上的一天却相当于地球上的半年!馆内用列表、模型、把复杂的天文问题讲得通俗易懂,新鲜有趣。

估计至少需要在馆里呆两小时才刚够跑一圈!

 
在首都,有两个馆像博物馆一样的存在。国会图书馆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是国家档案馆。

参观国会图书馆

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1800年由国会批准成立,是美国最早的国家级文化机构之一,也是世界上藏书量和馆藏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同时是美国国会的研究图书馆,超过 1.7 亿件馆藏,包括书籍、手稿、地图、照片、报刊、声音与影像资料、珍稀文献。其中不少藏品堪称传奇。

美国国会图书馆外墙建筑庄严宏伟,充满古典气息。它不仅是美国的文化象征,更是世界历史的宝库。对于一生与书为伴的人来说,来到华盛顿特区,自然不能让自己错过这座知识的殿堂。

 
穿过国会山庄内部的通道,便可直达国会图书馆,但今年仍需按时段预约入场。一些惊艳且具代表性的馆藏与景观很有特色。

托马斯·杰斐逊大楼穹顶壁画与雕塑华美,金碧辉煌,细节精致,令人叹为观止,被称为“美国最美图书馆”

 
托马斯·杰斐逊捐赠的6000多册图书私人藏书,为图书馆重建奠定了基础。主阅览室里穹顶高耸,光线柔和,是沉浸阅读的理想空间。穹顶下绘有十二尊象征不同国家对西方文明贡献的巨型拟人化女性人物像,如宗教、哲学等;窗间八尊雕像代表图书馆探索的主题如法律、哲学等;栏杆上的十六尊青铜雕像则纪念各领域的杰出人物,如孔子、牛顿等

 
《古腾堡圣经》:欧洲第一本活字印刷的重要书籍,彻底改变了人类传播知识的方式;林肯遇刺时随身物品:包括眼镜、手帕、剪报等,令人感慨万千;纳西族葬礼卷轴:产自中国,长达39英尺的彩绘麻布,展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与仪式传统。

走马观花之间,目不暇接。置身这浩瀚书海,任何人都不能不相信学海无涯

 
参观国家档案馆

美国国家档案馆(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成立于1934年,是美国联邦政府的官方档案管理机构,负责保存、管理和公开联邦政府永久性记录。被视为公民了解政府与历史的“国家记忆库”。

走进国家档案馆,仿佛穿越回美国建国的关键时刻。

 
国宝大厅(Rotunda for the Charters of Freedom)陈列着《独立宣言》《宪法》《权利法案》原件。大厅庄重肃穆,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怀着敬意凝视那些承载理想与信念的文献。

 
馆里也珍藏着二战结束时日本皇室签署的《终战诏书》和日本投降书,每一件都沉甸甸地诉说着历史的转折。亲眼见证这些珍贵文献,感受到这个国家对历史的尊重与守护,令人动容。

 
参观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

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收藏了近16万件艺术品,涵盖从古代到当代的各种艺术作品,涵盖从中世纪到当代的艺术作品,包括欧洲绘画、雕塑、素描、版画、摄影,以及美国本土的艺术精品。虽然我对艺术并不精通,但这次特意查找了几件镇馆之宝,也顺道欣赏了自己喜欢的作品,收获颇丰。

西馆(West Building)

西馆建于1941年,是一座典雅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主要展出馆藏的长期展品。展厅按照年代顺序陈列着19世纪的艺术作品,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感受艺术发展的脉络。

馆内有不少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我提前在网上查好了参观指南,一路按图索骥,寻找那些传世之作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乐趣。每一幅画都像是在低声讲述它的故事,令人沉醉其中。

 
镇馆之宝:姬涅芙拉·德·奔茜(Ginevra de' Benci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佛罗伦萨, 1452 - 1519

姬涅芙拉·德·奔茜是佛罗伦萨一位富有的银行家的女儿,她的肖像也是达芬奇在美洲唯一的一幅作品。这幅画应是基涅弗拉16岁结婚时绘制的。这是艺术家最早的运用油画颜料这种媒介的实验之一。在当时,妇女经常被绘制在家庭住宅的墙壁之内,只有通过人物身后敞开的窗户才能看到景观,而达芬奇却将她置于开放的环境中。这个四分之三侧身的姿势,既不完全面向正前,也不是侧面,开创了意大利肖像画的先河。环绕她的杜松象征着纯洁,这在文艺复兴时期是女人最大的美德。同时,意大利语杜松念作基涅普罗,和画中女子的名字姬涅芙拉发音很像,是个双关语。

估计这是最受欢迎的作品,到处都是指示牌指引游客怎样定位找到这幅作品。

 
镇馆之宝:《天使报喜》,c.(The Annunciation, c.),扬·凡·艾克(Jan van Eyck),荷兰1390 - 1441

这幅画可能曾经是三联画的左翼(三联画是被分成三部分的一种艺术作品),描绘了《路加福音》中的圣母领报场景。宗教象征符号存在于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中。在背景中,描绘在教堂黑暗的上层墙壁上的壁画和其间镶嵌的一扇彩色玻璃窗口指向《旧约圣经》中的场景,而建筑的下半部分则以象征三位一体神学理论的透明的三扇窗户为主,指向《新约圣经》。从上层的罗马式圆拱形窗户到下层的早期哥特式尖拱的过渡可以进一步看出从旧到新的思想的转变。

 
镇馆之宝:《肖氏纪念碑》(Shaw Memorial ),奥古斯都·圣高登斯(Augustus Saint-Gaudens),美国, 1848 - 1907

《肖氏纪念碑》被称作19世纪最伟大的美国雕塑。国家美术馆的这一版本是从位于波士顿的原始青铜雕塑翻模铸造而成。纪念碑纪念第54马萨诸塞志愿步兵队的英勇表现,该步兵队是在 1863年1月1日亚伯拉罕·林肯颁布《解放奴隶宣言》后不久第一只加入北方的非洲裔美国士兵的队伍。这些士兵来自各州,他们受到诸如伟大的演说家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等领导人的鼓励,道格拉斯自己的儿子也加入了这支队伍。该部队由25岁的哈佛大学毕业生罗伯特·古尔·肖指挥,他的父亲是热忱的白人废奴主义活动家。

 
镇馆之宝:众神的盛宴(The Feast of the Gods ),乔瓦尼·贝利尼画家(Giovanni Bellini painter),威尼斯人(Venetian, c. 1430/1435 - 1516), 提香画家(Titian painter),威尼斯人, 1488/1490 - 1576

这幅画描绘了罗马诗人奥维德《记事表》中的场景。包括朱庇特、尼普顿和阿波罗在内的众神聚在一起,在森林中吃吃喝喝,参加聚会的还有山野精灵和半人半羊的萨提尔。如同在画面右边看到的那样,好色的生殖之神普里阿普斯悄悄地掀起睡着的仙女洛提斯的长袍裙角。根据这个故事,片刻之后,普里阿普斯将会被西勒努斯驴子的叫声阻止。

 
有没有觉得这几幅伟人油画像眼熟? 他们是美国人热爱的总统,也是$1, $2,$5 美元纸币上的人物肖像,人们的最爱。

 
东馆(East Building)

国家美术馆东馆, 1978年建成的的项目,把贝聿铭(I. M. Pei)稳稳地推到了建筑界的大师一级上。东馆中庭上方悬挂着缓慢转动的动态雕塑作品,大厅里不同层面的跨桥、楼梯、嵌入壁龛的自动扶梯上都有参观者来往穿梭,这一切都严丝合缝,楼层间的通道设有流水墙,清澈的水沿墙体流泻而下,跌落在大厅餐厅的玻璃幕墙上。从东馆这个新旧馆连接的处理的‘神来之笔’处理来看,似乎能看得出日后1993年卢浮宫改建项目的风格。

 
镇馆之宝:卖艺人家 (Family of Saltimbanques ),毕加索 (Pablo Picasso),西班牙, 1881 - 1973

这幅《卖艺人家》是毕加索早期创作生涯的最重要作品。对于毕加索来说,这些四处流浪的卖艺人,包括杂技演员、舞蹈演员和小丑,代表了被忽视的、忧郁的底层艺术家群体,就像是一个让他觉得有归属感的大家庭。出生于西班牙的毕加索在来到巴黎后的最初几年中也是一贫如洗,不得不竭尽所能寻求大家的认可,就像画中人的境遇一样。画面的最左侧是一个沉思中的小丑,他身穿菱形图案戏服,从面容上看,俨然就是肤色黝黑、紧张局促的年轻毕加索。

 
1924年的毕加索作品《丑角音乐家》(Harlequin Musician)更像大众所熟悉的毕加索风格

 
镇馆之宝:《1号》1950 年 薰衣草之雾 (Lavender Mist) ,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美国, 1912 - 1956

当杰克逊·波洛克这幅壁画大小的滴画在 1948 年首次展出时,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在创作这幅作品时,他在由谷仓改造的工作室地板上铺开一张大画布,几乎覆盖了整个空间。他将画笔或棍子蘸满颜料,包括油漆、油彩、瓷釉和铝颜料,然后一边走,一边把颜料滴到、甩到或倾倒在画布上。他说这就是他的创作手法:在创作过程中,画家本人也是媒材的一部分。他在画布左上角和顶部用掌印对画作进行了“签名”。

 
镇馆之宝:《1号》,1950年,薰衣草雾(Lavender Mist),杰克逊·波洛克

波洛克将这幅大型画布铺在他位于长岛的工作室谷仓地板上,然后绕着画布走动,用画笔和木棍将颜料滴落、倾倒、挥洒。这种做法,我们现在称之为“行动绘画”,是他融入作品、积极参与创作过程的方式。在画布顶部寻找波洛克的“签名”——他的手印。

 
馆里的工作人员非常热情也非常专业。当我很迷惑馆内的《日本步行桥》(The Japanese Footbridge),1899年,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法国1840-1926 ,非常像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展出过,她查了资料,追了我几层楼,告诉我两个馆展出的是不同的莫奈作品。

 
参观国家美术馆雕塑花园(National Gallery of Art Sculpture Garden)

雕塑花园1999年对公众开放,是国家美术馆扩展的户外展区。展出美国与国际著名现代、当代雕塑作品,让公众在自然环境中接触艺术,融合雕塑与景观。

 
镇馆之宝:《蜘蛛》(Spider),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

蜘蛛让布尔乔亚想起了她的母亲,她在布尔乔亚年少时就去世了。她的母亲是一位织布工和挂毯修复师。虽然蜘蛛让很多人感到恐惧或厌恶,但布尔乔亚却认为它们聪明伶俐,具有保护他人的功效。

在阿肯色本顿市的水晶博物馆(crystal bridges museum, Bentonville , Arkansas ),也有一座类似的雕塑,Mother of Spiders: Louise Bourgeois,这次再不敢说是一样的雕塑了。

 
镇馆之宝:《打字机橡皮擦》,克拉斯·奥尔登堡 (Claes Oldenburg) 和库斯耶·范·布鲁根 (Coosje van Bruggen),

20世纪60年代中期,克拉斯·奥尔登堡开始以普通物品(例如衣夹或剪刀)而非历史人物或事件为原型,构思公共纪念碑。艺术家选择(现已淘汰的)打字机橡皮擦作为这件作品的原型,源于童年时在父亲办公室里玩打字机橡皮擦的记忆。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他以打字机橡皮擦为素材,创作了绘画、版画、雕塑,甚至为纽约市创作了一座最终未能实现的纪念碑。作品中,巨大的画笔向后弯曲,传达出一种动感,仿佛轮状的橡皮擦正从山坡上滚下来,朝着花园的大门驶去。

 
赫希洪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HIRSHHORN 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rt)正在装修,没能入内参观,只有雕塑花园对外开放。

 
没想到在一片零乱中突然发现一组罗丹(Auguste Rodin)的雕像:

《行走的人》(Walking Man),创作于1900年;《蹲伏的女人》(Crouching Woman),创作于1880-1882年;《加莱义民》(The Burghers of Calais),创作于1884-1889年;《巴尔扎克纪念碑》(Monument to Balzac),创作于1891-1898年

首都雕塑花园真是大手笔啊!

 
在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博物馆里穿梭了8天,脑袋像被知识洪流冲刷了一遍。每一座馆都像一部浓缩的百科全书,藏品之多、信息之密,令人目不暇接。时间太短,脚步太匆匆,许多展品只能匆匆一瞥,写下的笔记也只是皮毛,远远不足以承载它们的深度与故事。

但即便如此,这趟“博物馆马拉松”依然收获巨大。每一次驻足都像打开了一扇新的认知之门。虽然有些遗憾,但也正好——给下次留点机会,慢慢品、细细看。知识的旅程不该一口吃成胖子,留白,才有回味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