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做了个梦,在一条铁路旁徘徊…走到一个路口,铁路栏杆落下来…一列火车从远方驶来…车灯越来越近…就醒了。朦胧中,想到五道口,也有一条铁路,曾多少次栏杆落下来等火车通过,勾引起无数回忆。
那时家住中关村,离五道口很近。后来工作、读研都在五道口附近。在网上找到一张五道口商场的老照片,十分亲切。以这张照片为坐标,面对商场,回忆一下记忆中的五道口。
从商场正门进去,往左走到头,是一家委托店,常逛委托店是因为喜欢看老物件。看到一辆崭新的自行车,价钱却比新车便宜得多。好奇,就问委托店的师傅,为什么这么便宜。师傅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商业课,说你前门进去买了一辆新车,你后门出来到我这儿,这车顶多值八成。
小时候家里的日常生活用品通常都是去海淀买,唯独鞋总是在五道口买,不记得在海淀买过鞋。委托店的斜对角,商场的右后方就是卖鞋的柜台。塑料凉鞋、懒汉鞋、棉鞋、球鞋,还有那个年代时兴的解放鞋都是在这儿买的,三四块钱一双。回力球鞋最贵,十块一双,穿着那叫一个神气。60年代鞋可以穿到鞋底露脚趾头,在学校上厕所得翘起脚尖。
卖鞋的旁边是电器部,卖电线、插头、开关什么的,远没有海淀五金商店的货多。商场的中间是卖布、衣服、牙膏、肥皂、脸盆、暖水瓶等日常生活用品的柜台。想做一个很小的半导体收音机,装到肥皂盒里,就到五道口商场买肥皂盒。就那么两三种肥皂盒,挑来挑去,两个大学生讥笑我说,神经病,肥皂盒有什么好挑的。
从商场外右侧往后走,走到头是新华书店,要路过一个公厕和一个修车铺。隐约记得早年书店旁边有人弹棉花。五道口的新华书店在京城是有名的,因为后面有个“内部”外文书店,好像除了王府井外,仅此一家。都是些盗版复印的书刊,而且开架,云集着附近八大学院的学者和大学生。喜欢看日本的《航空年鉴》,看不懂,只是看各国战斗机的图片和参数。
有一次在修车铺外面围着一群人,只见一个华侨,穿着花衬衫,操着海南口音,请修车师傅给他的scooter补胎。那个时候scooter是稀罕物,大家围着看新鲜。那个华侨十分友善,一边等一边给大家讲这种小摩托车的原理。
商场的后面有菜市场、照相馆什么的。有一个理发店,在那儿理过发。还有一个饭馆,送一个同学出国在那儿给他饯行。那天,几个黑人留学生在饭馆无理取闹。在柜台付钱时,一个留学生伸出手,非要收银员把零钱从柜台上捡起来,放在他手里,其他几个人在旁边敲边鼓起哄。收银员是个年轻姑娘,这几个留学生显然是在“性侵”。我们过去,用英文告诉他们,这是在中国,我们没有那个习惯,拿钱走人。他们看我们人多,骂骂咧咧地走了。
一年夏天,同学们听说五道口卖草莓,知道过了这村就没那店了,拿着饭盒跑去买草莓。不知有多少年没吃草莓了,每人端回来一饭盒草莓,坐在宿舍里,一口气把草莓都吃完了。大概是吃伤了,到如今对草莓不感兴趣,连草莓冰激凌都不爱吃。
商场的对面,过了马路,是五道口工人俱乐部,其实就是电影院。不记得看过什么电影,只记得每次看完电影,到存车处取车,人挤人。存车处就是商场的存车处,有个棚子,在商场的右侧马路旁边。那个时候存车很有意思,看车的一般都是老太太。存车靠一对竹片,在车把上挂一个,另一个交给你。取车时,光有车钥匙开锁还不行,得把两个竹片对到一起,上面的烫花相符,就证明这车是你的,可以把车取走。那个年代有趣的生活琐事,不知现在是否还用竹片了。
五道口的铁路顺着新华书店、商场、电影院的旁边从西直门通往八达岭。铁路的另一侧是一片居民区,名字想不起来了。可能就叫暂安处,因为五道口也被称为暂安处。一个中学同学住在那儿,现在想起来就是个贫民窟,跟老舍描写的龙须沟没什么两样。
从中关村到五道口坐31路公共汽车,走成府路,过蓝旗营、清华园两站,到一个Y形三叉路口往右转,过了铁路,就到了五道口商场。骑自行车去可以穿过中关园,走成府路,也可以顺着中关村林荫大道往东,骑到头是一片农田,穿过农田,越过铁路,就到了新华书店。
上面的回忆是从60年代到80年代初的穿插,没有前后。几次回北京去过五道口,最后一次是2012年。五道口工人俱乐部还在,可是面目全非。除此之外,找不到一丝半点记忆里的五道口了。
记忆中的五道口
帕格尼尼 (2025-09-26 07:47:45) 评论 (15)夜里做了个梦,在一条铁路旁徘徊…走到一个路口,铁路栏杆落下来…一列火车从远方驶来…车灯越来越近…就醒了。朦胧中,想到五道口,也有一条铁路,曾多少次栏杆落下来等火车通过,勾引起无数回忆。
那时家住中关村,离五道口很近。后来工作、读研都在五道口附近。在网上找到一张五道口商场的老照片,十分亲切。以这张照片为坐标,面对商场,回忆一下记忆中的五道口。
从商场正门进去,往左走到头,是一家委托店,常逛委托店是因为喜欢看老物件。看到一辆崭新的自行车,价钱却比新车便宜得多。好奇,就问委托店的师傅,为什么这么便宜。师傅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商业课,说你前门进去买了一辆新车,你后门出来到我这儿,这车顶多值八成。
小时候家里的日常生活用品通常都是去海淀买,唯独鞋总是在五道口买,不记得在海淀买过鞋。委托店的斜对角,商场的右后方就是卖鞋的柜台。塑料凉鞋、懒汉鞋、棉鞋、球鞋,还有那个年代时兴的解放鞋都是在这儿买的,三四块钱一双。回力球鞋最贵,十块一双,穿着那叫一个神气。60年代鞋可以穿到鞋底露脚趾头,在学校上厕所得翘起脚尖。
卖鞋的旁边是电器部,卖电线、插头、开关什么的,远没有海淀五金商店的货多。商场的中间是卖布、衣服、牙膏、肥皂、脸盆、暖水瓶等日常生活用品的柜台。想做一个很小的半导体收音机,装到肥皂盒里,就到五道口商场买肥皂盒。就那么两三种肥皂盒,挑来挑去,两个大学生讥笑我说,神经病,肥皂盒有什么好挑的。
从商场外右侧往后走,走到头是新华书店,要路过一个公厕和一个修车铺。隐约记得早年书店旁边有人弹棉花。五道口的新华书店在京城是有名的,因为后面有个“内部”外文书店,好像除了王府井外,仅此一家。都是些盗版复印的书刊,而且开架,云集着附近八大学院的学者和大学生。喜欢看日本的《航空年鉴》,看不懂,只是看各国战斗机的图片和参数。
有一次在修车铺外面围着一群人,只见一个华侨,穿着花衬衫,操着海南口音,请修车师傅给他的scooter补胎。那个时候scooter是稀罕物,大家围着看新鲜。那个华侨十分友善,一边等一边给大家讲这种小摩托车的原理。
商场的后面有菜市场、照相馆什么的。有一个理发店,在那儿理过发。还有一个饭馆,送一个同学出国在那儿给他饯行。那天,几个黑人留学生在饭馆无理取闹。在柜台付钱时,一个留学生伸出手,非要收银员把零钱从柜台上捡起来,放在他手里,其他几个人在旁边敲边鼓起哄。收银员是个年轻姑娘,这几个留学生显然是在“性侵”。我们过去,用英文告诉他们,这是在中国,我们没有那个习惯,拿钱走人。他们看我们人多,骂骂咧咧地走了。
一年夏天,同学们听说五道口卖草莓,知道过了这村就没那店了,拿着饭盒跑去买草莓。不知有多少年没吃草莓了,每人端回来一饭盒草莓,坐在宿舍里,一口气把草莓都吃完了。大概是吃伤了,到如今对草莓不感兴趣,连草莓冰激凌都不爱吃。
商场的对面,过了马路,是五道口工人俱乐部,其实就是电影院。不记得看过什么电影,只记得每次看完电影,到存车处取车,人挤人。存车处就是商场的存车处,有个棚子,在商场的右侧马路旁边。那个时候存车很有意思,看车的一般都是老太太。存车靠一对竹片,在车把上挂一个,另一个交给你。取车时,光有车钥匙开锁还不行,得把两个竹片对到一起,上面的烫花相符,就证明这车是你的,可以把车取走。那个年代有趣的生活琐事,不知现在是否还用竹片了。
五道口的铁路顺着新华书店、商场、电影院的旁边从西直门通往八达岭。铁路的另一侧是一片居民区,名字想不起来了。可能就叫暂安处,因为五道口也被称为暂安处。一个中学同学住在那儿,现在想起来就是个贫民窟,跟老舍描写的龙须沟没什么两样。
从中关村到五道口坐31路公共汽车,走成府路,过蓝旗营、清华园两站,到一个Y形三叉路口往右转,过了铁路,就到了五道口商场。骑自行车去可以穿过中关园,走成府路,也可以顺着中关村林荫大道往东,骑到头是一片农田,穿过农田,越过铁路,就到了新华书店。
上面的回忆是从60年代到80年代初的穿插,没有前后。几次回北京去过五道口,最后一次是2012年。五道口工人俱乐部还在,可是面目全非。除此之外,找不到一丝半点记忆里的五道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