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小黑屋往事

应帆 (2025-09-26 19:37:36) 评论 (2)

海关小黑屋往事

                                   应   帆



在美国工作的最初几年,因为还是所谓H1B工作签证的身份,想回国就没那么方便。那时尤其害怕回国后再签证被签证官刁难,不能回美国就得不偿失了。

因为这个,很多人想出了很多应对之策,又能拿到回美签证,又能把风险降到最低。最流行的一个办法就是去邻近的墨西哥或者加拿大游玩,顺便申请一个回美签证。如果签证被拒,因为美墨、美加之间的边境条款不那么严苛,当事人勿需签证也可以走回或者飞回美国,免除了一种后顾之忧。这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在911之后也变得越来越难,当然那是后话。

话说911之前,我就曾去墨西哥办签证。当时的选择是从纽约飞到德州的艾尔帕索(El Paso)小城,找个旅馆住下;第二天一早然后徒步走过一座桥,就进入墨西哥的齐瓦瓦州华雷斯城(Ciudad Juárez, Chihuahua),去那里的美国大使馆申请入境签证。

那次签证留给我的最深印象就是埃尔帕索的那家中餐馆味道奇差,几乎不如我这个小白厨子自己糊弄的饭菜好吃。另外就是一种几乎劫后余生的后怕,因为从埃尔帕索飞回来一周后就发生了911事件。

两年后,又发思乡病,这次我选择了去更近的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办签证。那时的互联网也越来越发达:在去之前,我在网上找到一家中国人办的家庭旅馆,他们还特别提供签证打包业务。具体来讲,就是提供机场接送和家庭早餐,又说他们家到大使馆坐公交车就可以到达,必要时也可以提供邮政快递护照的服务。

选择渥太华,其实也因为曾经去过一次。那时大学同学小广西移民到加拿大,在那里工作,我曾经去那里找他玩,因此自觉对渥太华有一定的了解,不是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话说那次坐飞机到了渥太华机场,匆忙给家庭旅馆的女主人发了信息。她说她先生马上出门,很快就可以到机场接上我。

出海关时,我却被拦住了。加拿大的白人海关官员先是在柜台前例行公事地问我来渥太华干什么,我自然不能说是为了拿签证,就抛出事先准备好的藉口:“我来渥太华旅游,顺便看看朋友。”

不知哪点引起海关官员的疑惑,他穷根究底追问起来:“你准备住在朋友家?朋友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

这些信息我也都有,一一如实回答了。

对方却打破沙锅问到底,又接着问:“你这个朋友是男性还是女性?你们是什么样的朋友?认识多久了?”

因为来之前我主要是用电邮和这个家庭旅馆的女主人联系,对男主人信息只是甚少,因此提供的联系人名字也都是这位女主人的,这会子就被问得有些发愣和被动,却也只好硬着头皮道:“是一位女士。我们是网上认识的,网上聊天有两三个月了。这是我们第一次计划在现实中见面……”

这下子海关大哥的兴趣似乎被勾了起来,几乎面上带笑道:“你们是网上恋爱?”

我忙摇头又摇手地否认,“不是不是,我们不是那种男女朋友。就是在网上聊天聊得来的朋友。她是已婚女士。”

海关大哥不再理会我的窘态,忽然站起来,挥挥手,道:“你跟我来。我们需要再问你一些问题。”

我的心一沉,想到了传闻中的机场海关小黑屋,怕自己的签证和绿卡申请从此有了麻烦,更怕自己这下子可能会被立刻遣返,只是不知道是被遣返回美国还是中国……万分沮丧之下,却也别无它法,只好拿了随身小行李箱,跟着他走进了一间小小的、堆满各种资料的办公室,就是传说中的“小黑屋”了。

海关大哥坐下来,再度检查我的护照等材料,又突然扫我一眼,并意味深长地道:“你从纽约飞到渥太华来跟一个网友见面。你们对彼此了解有多深?”

我忙着继续澄清:“我们其实了解不多,就是普通的网友。我主要是来旅游……”我忽然灵机一动,又编了一句:“我们都喜欢中国文学啥的,比较聊得来。”

“文友?她也是一位华裔?她先生知道你们约好了要见面吗?”

我这时面红耳赤,仿佛玩地下恋情被人抓住,而且是跟有夫之妇搞的网上恋情。这“恋情”一不小心被加拿大的海关工作人员发现其中蛛丝马迹,马上就有曝光天下的危险。而我,还在徒劳地否认。“他也许知道。他应该知道的。我们的事,他也帮忙的,他还说好了来机场接我。”

“多么了不起的丈夫!——或者,你在撒谎!”海关官员冷笑着说一句。

这下把我吓着了,忙道:“长官,我真的不是撒谎。”

这位海关官员不知道又上网查了什么文件,却忽然想起什么似的,“你有他们的电话号码吗?我们需要电话来核实你说的人和事情。”

这下我如得救星,忙道:“有的,有的。而且,她十几分钟前还给我发短信,说她先生已经在路上,很快就会到机场了。这是她先生的电话号码。”

这位海关大哥果然拨了我给的号码。谢天谢地,这位中国老兄很快接了电话,而且似乎很有经验,流利地用英文表示他正在高速上开车,马上就可以到机场接上他们夫妻共同的朋友——我。挂了电话,这位海关工作人员沉吟半刻,终于到:“先生,你可以出关去会见你的朋友了。”

后来,在家庭旅馆夫妇的帮助下,我在美国驻渥太华大使馆顺利申请到回美签证。回美之后,我充分用护照上的两次入境签证,在三个月之内先回中国看看父母,带他们去黄山旅游一趟,回到美国又马不停蹄地去欧洲跟团旅游了两星期。

只是这场有惊无险的小黑屋经历让我以后再没敢如此冒险去签证,当然,幸运的是过了两三年,我先是拿到了所谓的回美纸,然后拿到绿卡,也勿需再这样折腾和冒险。

此后多年,我偶尔想起这个北美生活里的小插曲就不禁莞尔,甚至还会隐约记得我那位女“网友”的名字——一位名叫“京京”的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