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投资界最古老的争论之一——是为优质公司付高价,还是去市场的“打折区”淘便宜货?中国有句老话:“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在股市里,这句话同样适用。看起来很便宜的股票,往往暗藏风险;而真正优质的公司,很少会长期打折。
折扣的诱惑
当你看到一只股票的市盈率很低,或者股价远低于历史高点时,很容易想:“这简直捡到宝了!”但陷阱在于:低价往往是市场在提醒你,这家公司出了问题。或许是盈利可能在下滑, 商业模式可能已经过时, 或公司可能身处一个不断萎缩的市场。这些“价值陷阱”会一直看起来很便宜,但却在慢慢侵蚀股东的财富。想想 2000 年代初的柯达(Kodak),或者近年来一些没能转型到电商的老牌零售商, 还有半导体行业扶不起的阿斗因特尔。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早年就劝告巴菲特:“不要去捡烟蒂型的公司(Don’t go picking cigarette butts)。” 烟蒂虽然还能吸一口,但价值有限,还可能弄脏手——在投资中就是便宜但缺乏长期价值的企业。
在投资生涯的早期,巴菲特确实热衷于去股市“淘宝”——寻找那些股价极低的公司。虽然有时能赚到钱,但更多时候,这些股票不是亏损收场,就是回报平平。巴菲特后来承认,自己当年的确犯过这样的错误,并以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的纺织业务为例——那是一家他早年重仓投资的廉价纺织厂,结果事实证明,这笔投资拖累了他的资金多年。
在后半段投资生涯中,巴菲特的风格彻底转变,开始专注于收购并长期持有伟大的公司,例如可口可乐(Coca-Cola)、万事达(Mastercard)、苹果(Apple)等。他往往一持就是几十年,期间几乎不需要频繁操作,却享受到了企业持续成长带来的惊人回报。
为质量买单
反过来,你看到一家好公司——品牌强、资产负债表健康、持续增长、行业领先——但股价看起来有些“贵”。很多投资者会犹豫,因为心理上总觉得高价不划算。但关键是:好公司可以用成长消化估值。
案例:
- 苹果(AAPL) 2009 年的股价(复权后)约 20 美元,在当时算是科技股的高估值。但接下来十多年,它的年化回报依然超过 25%。
- 英伟达(NVDA) 2016 年的市盈率约 30 倍——并不便宜——但公司持续扩大营收和利润率,让当年的“高价”在事后看来反而成了低价。
为什么优质公司长期胜出
- 复利效应:好公司会用高回报率再投资利润,形成指数级增长
- 抗风险能力强:市场下跌时大家都会受伤,但好公司恢复得更快
- 护城河:强大的竞争优势(品牌、专利、网络效应)能抵御竞争和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