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纯属个人感受,不构成普遍真理
一、共通点
公司里绝大多数人背景惊人相似。国内本科、来美读硕然后留下,美本毕业留下,或者博士转CS留下。大家几乎有着同样的路径和轨迹。
工作和生活圈子里,大多数是同质化的“码农生态”。
不过好像是有新的政策吸引了其他背景的人来湾区创业或从商
二、社交和生活状态
单身男生在这里的社交生活应该是并不容易,男女比例失衡,姑娘很少,已婚的同事们下班都在家陪伴家人,其他族裔的人群社交圈也相对封闭。
刚来湾区的第一年,大家还能去采樱桃、爬 Mission Peak、开一号公路。可随着新鲜感的消退,生活变成了公式:上班、下班,周末约饭/爬山/桌游/羽毛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甚至有人愿意开车一两个小时,只为去海底捞排队。无聊感渗透在生活的缝隙里。
三、房价之重
房价永远是这里绕不开的话题。湾区三面环山,土地有限很多区域被划为自然保护区
本来可以通过高密度住宅来缓解,但“NIMBY”文化盛行,人人反对在自己家附近建楼。加上 Prop13 的法案,导致房主惜售,市场流通量极低。
再加上码农们强大的购买力,房价一再推高。早期如同我一般码农们购买了房子的,如今也在升值中赚了不少。后来人就可能需要考虑的更多,于是出现了那句经典的湾区老话:“回头看都是 deal”。无论是小黑屋换大房子,还是学区房的升级换代,open house永远门庭若市,买家疯狂加价。
四、焦虑与比较
在这里,总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焦虑
新人比谁的包裹大
工作三五年的人比升职跳槽
工作十几年的比 title 高低
买房的比地段
有娃的比学校和升学。
不知名公司的想进 FAANG,FAANG 的想跳去独角兽;T3 想升 T4,T5 想升 T6。比来比去,心里永远不得安宁。
五、优点依旧动人
当然,湾区也并非全是阴影
工作机会多,薪资水平高,确实给了人实现财富自由的机会。
气候宜人,不用忍受酷暑和严冬,阳光灿烂的日子超过200天。
生活便利,中国人多,各种超市和中餐馆应有尽有,很多时候仿佛生活在加州小中国。
周边可玩的地方不少,冬天去太浩湖滑雪,夏天去海边,出海钓鱼,生活也有轻松的一面。
在湾区的这些年
清漪 (2025-08-25 13:04:19) 评论 (0)以下纯属个人感受,不构成普遍真理
一、共通点
公司里绝大多数人背景惊人相似。国内本科、来美读硕然后留下,美本毕业留下,或者博士转CS留下。大家几乎有着同样的路径和轨迹。
工作和生活圈子里,大多数是同质化的“码农生态”。
不过好像是有新的政策吸引了其他背景的人来湾区创业或从商
二、社交和生活状态
单身男生在这里的社交生活应该是并不容易,男女比例失衡,姑娘很少,已婚的同事们下班都在家陪伴家人,其他族裔的人群社交圈也相对封闭。
刚来湾区的第一年,大家还能去采樱桃、爬 Mission Peak、开一号公路。可随着新鲜感的消退,生活变成了公式:上班、下班,周末约饭/爬山/桌游/羽毛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甚至有人愿意开车一两个小时,只为去海底捞排队。无聊感渗透在生活的缝隙里。
三、房价之重
房价永远是这里绕不开的话题。湾区三面环山,土地有限很多区域被划为自然保护区
本来可以通过高密度住宅来缓解,但“NIMBY”文化盛行,人人反对在自己家附近建楼。加上 Prop13 的法案,导致房主惜售,市场流通量极低。
再加上码农们强大的购买力,房价一再推高。早期如同我一般码农们购买了房子的,如今也在升值中赚了不少。后来人就可能需要考虑的更多,于是出现了那句经典的湾区老话:“回头看都是 deal”。无论是小黑屋换大房子,还是学区房的升级换代,open house永远门庭若市,买家疯狂加价。
四、焦虑与比较
在这里,总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焦虑
新人比谁的包裹大
工作三五年的人比升职跳槽
工作十几年的比 title 高低
买房的比地段
有娃的比学校和升学。
不知名公司的想进 FAANG,FAANG 的想跳去独角兽;T3 想升 T4,T5 想升 T6。比来比去,心里永远不得安宁。
五、优点依旧动人
当然,湾区也并非全是阴影
工作机会多,薪资水平高,确实给了人实现财富自由的机会。
气候宜人,不用忍受酷暑和严冬,阳光灿烂的日子超过200天。
生活便利,中国人多,各种超市和中餐馆应有尽有,很多时候仿佛生活在加州小中国。
周边可玩的地方不少,冬天去太浩湖滑雪,夏天去海边,出海钓鱼,生活也有轻松的一面。